伊祁山三日记

2012-12-08 07:20:3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法华公山题刻

石 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伊祁山三日记

石 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012年8月4 日,天气晴

晨8点,业师携余辈三人乘火车至保定,转乘汽车一小时至顺平。于车上传阅五公山人《法华岩记》,略知五公山人当日所行山下山上之路线。至顺平车站,齐树千先生已在等候。此前,业师与齐先生通过邮件、电话联系,余辈皆未与齐先生 谋见。车停,齐先生问一句:“是湖南来的朋友吗?”立刻分辨,此即齐先生也。后转乘齐先生车至顺兴宾馆,齐先生已在宾馆房间中经放好桃子以及《保定县志》,言可略观。齐先生言上下山颇费气力时间,中午何不直在山上休息,况山中有两居士,生火做饭亦方便,且以备足山上所用水及食物,业师言及“正合吾意也”。 稍事休息即驱车赶往伊祁山。

驱车数十分钟,路两边皆是桃园,满树硕果,颇有可观。齐先生言及此处春有桃花,夏有水果,秋有枫叶,可观者多也。再经李各庄、齐各庄,过祁水,至山门。缘阶而上,至路口,齐先生言直上耗费体力多矣,可绕行山路,况且五公山人所记应为此路,业师遂率余辈行此路。沿路新栽黄栌、柿子,自上间下望,颇有《法华岩记》所云“柿林蒼翠,小徑如蚓蛇蜿蜒”之貌。前行远望,对面山石如层层白玉,草木环绕,愈发可观。山路两转而至一大石下,其石高约十米,纹理如陈年柏木,层层叠叠,或言“此木化石也”,未知确否。齐先生言此石右上,原有石阶,为僧一心所修,然年久失修,已然磨灭矣。前行再转,只见对面高处,一山崖兀然而立,齐先生言“此丹朱崖也”,旧传为丹朱殉身处。后山路转上有路口,一路陡峭直上,一路迂回绕行,齐先生言此路亦有说法,直上则曰“平步青云”,迂行则曰“东山再起”,随行皆大笑。然体力已然不支,况背负工具极多,遂绕行。路见野百合一株,颜色鲜艳,于杂草丛处,愈发可爱。远眺则已见石屋,下有活碑,齐先生言“此即菩萨阁处”,即五公山人《法华岩记》“东上为菩萨阁,摹吴道子画像勒碑者也”。再行,至车王庙,此庙为今人所修,庙旁有护碑亭,康熙年间活碑,双面。再行,至二女居士住处,与业师商议,决定先行测量著录碑刻题刻。

于是整理好工具,与业师、齐先生,从护碑亭处开始。汤军负责测量,本人负责记录。记录内容分为时间、作者、题名(无题名者则录首句)、尺寸(厘米)、位置、形态(保存现状)各项。护碑亭处碑刻为康熙十五年立,作者、题名皆无法直接辨识,尺寸80×260(厘米),碑面右半部侵蚀较为严重,末四行有凿痕,碑阴有观音像。

下行至菩萨阁处,面南接地石壁,有题名“登伊祁山”题刻,尺寸65×75(厘米),因石为页岩,且碑面不平,致使诸多横写笔画不清。此处右走,有面东石壁,落款“兰友”,首句仅识“苍绿”二字。旁有今人所建石屋,齐先生言此处本有吴道子碑,为人所盗,获利七万,运输途中断为三截,众人皆叹。后据保定道教网于2006年 7月刊载史理文《顺平伊祁山揽胜》一文知,“过了尧母洞,翻过一道山梁,见到两座碑廊,一通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慈航道人(道教称慈航道人圆通自在天尊、佛教称观世音菩萨)像,于康熙年间从南海普陀山请回的拓片精雕而成。为难得的吴道子真迹,保存完好无损。另一通则洁白无暇、晶莹剔透无一字”。则前一通即被盗之碑,后一通疑即《僧一心□法华岩碑记》。

自菩萨阁回至路边,下行至路口,转入火炬树丛约数十步,有康熙三十四年活碑,题名《僧一心□法华岩碑记》,李兴祖撰文,齐天宠书丹,尺寸95×250(厘米),碑面整体保存完好,碑沿处侵蚀较为严重。自此碑右手前行,十余步即五公山人所记“弯腰石”处,前行百余米即法华岩,期间山路陡峭,旁为山崖。至法华岩处,须攀齐腰石壁而上,与业师陆续而登。上有平台,入口处有石砌池子,业师言居此不可无水,此或为蓄水之用。水池上方有落款“五公山人洞中眠”诗,首句“着意看山醉懒廻”,尺寸25×25(厘米),见此题刻,业师大喜,此为《五公山人集》所未收也,保存至今,实为可贵。靠左有落款“五公山人”诗,句首“一路巉岩携伴登”,尺寸40×45(厘米),即五公山人《法华岩记》“余有‘铁衣着尽后,撒手入禅林’语赠之”,题刻为行书,书写飘逸。题刻较浅,业师以为或为五公山人携刀自刻也。沿平台向左,洞檐上方有题刻两处,题刻太高,惜无工具,未能细看。一题“法华岩”三字,尺寸约40×40(厘米),年代、作者不详;另一题“康熙十年”,尺寸约40×45(厘米),作者不详。

入洞上层,须攀石阶,石阶凿壁而出,浑然天成,石阶上方石板下有铁钉两根,唯此可见人为痕迹。入上层转头处有题刻“昭阳静修真处”六字,年代、作者不详,尺寸15×40×(厘米),楷书,字体清晰,上有朱砂拓过痕迹。右手有凿平石壁,四角有方形卯眼,业师言此或为一心打坐之处,未知原貌如何。洞中题刻集中在洞左石壁上,因为页岩,题刻略分三层,碑面不平,题刻受侵蚀严重,特难辨识。下方左处尺寸20×30(厘米),右处20×80(厘米),似为合刻;再上尺寸40×100(厘米),组诗,齐先生读出李广宁、李官黄、邓公遴等名,即五公山人《法华岩记》所载“广宁、公遴皆有诗镵壁”,见此题刻,业师大喜,以此可与《法华岩记》所记一一对应。最上题刻,尺寸约25×60(厘米),未能辨识。

简单午饭过后,开始拓片,自护碑亭始。所有工具皆携至车王庙,汤军与我开始清洗碑面,碑略高,垫大砖两块方成。白芨药水为在永州所煎,携至伊祁山,倒入桶中,现添清水,便可使用。宣纸两种,大四尺草底宣,小三尺白底宣。此处用两张整四尺宣纸,余则拼贴小条。此时气温较高,所刷药水易干,故上纸须迅速。等碑阴面上纸完成后,正面已干,故开始上墨,历十余分钟完成,碑面字体清晰,碑身花纹完整。菩萨阁处及弯腰石旁题刻纸张亦由彭丹华裁好,故速至菩萨阁处,汤军负责《登伊祁山》处上纸,我则在兰友隶书处。约数十分钟,余还至护碑亭处碑阴上墨,观音像整体清晰,所上墨色偏淡。回来时,弯腰石处碑已经上好纸张,因时风大,上纸略偏,漏拓石碑上檐花纹,加之气温过高,未等上完,药已略干。上纸之后,又至菩萨阁处上墨,受页岩纹路影响,《登伊祁山》不甚清晰,兰友题刻效果略好。约数十分钟后上墨,有数行字未能打出,与业师商议,明日复拓。

约至六点,收拾工具下山,纸、药皆存居士住处。是日共收拓片五张,护碑亭处双面各一张,菩萨阁处各一张,弯腰石旁《僧一心□□法华岩记》一张。自新修石阶下山,约行数百米,有山耸立,齐先生言,当地传说此即嫦娥之奔月台也,山路绕行至奔月台下,有石阶向上,后知即尧母洞。至山腰,有农人牧羊,吾辈长居城中,见此不约新奇,业师随即拍照数张。约六点半至山下,时夕阳摇曳,如挂天边,远山渺茫,数处灯火点缀,近处房屋层叠,桃树青翠可观,一行随在山下歇息,其境其情,实难得也。后乘车至宾馆,是日至此止,余则略。

2012年8月5 日,晴

8点,简单早饭后,乘车赶往伊祁山,从居士处借得板凳一条。先至菩萨阁处,换用皮纸,复拓《登伊祁山》及兰友题刻。至弯腰石处,复拓《僧一心□□法华岩记》,此次效果略好,识“李兴祖撰文”、“岁贡生齐天宠书丹”,碑上檐处花纹亦拓清。正在上纸时,齐先生又在法华岩下朱和尚洞处发现石刻四处,一处为康熙年间,业师大喜,初估计有十处,至此则二十处有余矣。

再至法华岩处,自下层始,用猪毛刷简略清洗题刻。法华岩处题刻,皆受侵蚀严重,加之页岩纹路层叠,碑面斑驳,上纸时极易打破。“一路巉岩携伴登”处,石面留有大量朱砂印记,据山上居士讲前有人来拓印。此处岩层表面为棕色,里为白色,故题刻虽浅,但有颜色对比,直观题刻较为清楚,上纸之后效果反而不佳,遂即拍照数张以备后观。旁“着意看山醉懒廻”,石面平整,然字迹破浅,不易拍打,上纸易破,需小心用力。又至上层,“昭阳静修真处”,尺寸较小,且在洞中保存完好,较为清晰。左边靠下两处题刻,上纸略难,所题字小且浅,加之在洞边,雨水侵蚀严重,几处碑面已模糊不可识,上纸时略重则纸破,略轻则难以辨识,实难处理。洞中高处题刻,须踩板凳而上,因无着力点,上纸略清。

上洞上纸完成后,复回下洞上墨。“一路巉岩携伴登”处,先用大号拓包扑匀石面,后用小号修补,但“一”字未能打出,下檐处受岩石纹路影响亦缺几笔。“着意看山醉懒廻”处,较为清晰。揭下后,复又上纸。再回上洞,“昭阳”处,试用朱拓,朱砂颜色不对,效果不尽如人意。十余分钟后,他出亦干,靠下题刻处略识“洞中眠”,“赠一心上人”、“铁衣着尽后”几字,业师言此诗《法华岩记》载,《五公山人集》亦收。最上处题刻,亦识署名李兴祖。揭后亦复上纸,此处最难操作,叠两条木凳,下垫石块,方能够着,且上纸时,无法用力,效果不尽如人意。

午间饭空,与汤军至法华岩西石屋处。虽不远,然荆棘丛生,破费力气。石屋外墙为砌石而成,屋顶为一天然石板,内有石床,颇为凉爽。周围杂草丛生,若非冬天,实难寻见,未知何人何时所建。

午后,业师、齐先生送崔凯博士下山,余三人继续拓印。法华岩上洞最高处题刻上墨后,得识题名《重逰法华岩》,署名李兴祖。其余各拓一份,揭后又上纸。“康熙十年”、“法华岩”两处,位置太高,梯子无法抬之此处,故未能拓印,有照片数张。复至弯腰石处上墨,纸张结合处几字笔画略缺,其余甚好。时天色渐晚,随嘱彭丹华上山察看手机有无电话,汤军与余至菩萨阁处上墨。扑墨未完,彭丹华自山上来,果然业师已有数通电话,急催下山。再看时间,已然七点半矣,随即收拾工具下山。余三人自山上而下,天已略黑,恰前备手电,正用此处矣。至山下,司机师傅言已等两小时矣,齐先生亦电话急催数次。后与业师汇合吃饭,回宾馆。是日止,余则略。

2012年8月6 日,多云转晴

晨起上山,彭丹华在居士处煎制药水,余人则至太子庵处。此处皆为活碑,且多为双面,碑阴多为功德碑,碑存放零散,数次修建,未知初始碑刻所在。明弘治十一年《重建太子庵记》碑,此碑斜贴在新修平台处,篆字碑额,正文楷书,75×197(厘米),石碑左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各有毁坏;碑阴,楷书碑额《万善同归碑记》,毁坏亦如正面。碑额浮雕双龙戏珠,上纸时极易破损,只能边喷水雾边上纸,碑刻正文裂缝小坑众多,致使多字笔画残缺。后,上墨后,碑文末略可识“比丘通玉立”,业师见碑文记“有水脉自石壁中出,如一线”、“可供三五人饮□之用”,言此即龙王庙旁山泉也。此碑最难揭纸,初拓两张,皆有破损处,后单拓碑文,但亦难揭,拓片有数处破损。碑阴,记捐功德者姓名、村属及款数,侵蚀较为严重,业师认为所记内容为明代较为罕见史料。齐先生因请修庙工人帮忙,惜石碑太重,无法搬动,妄动又恐损害碑面,故未拓,业师拍照十数张,略识碑文内容。此处共拓四张。

此碑旁有残碑,残存下部,略呈三角形,双面,有碑座。后业师见碑文有“玉以丁酉岁开基”,此“玉”或为“通玉”自称也,此碑或亦为同时残碑;碑阴风化严重。此碑拓正面两张,碑阴一张。

旁还有残碑,残存,双面,正反初不可识。后上墨后,见正面残存右上角,略可识“重修太子□”几字,拓两张;碑阴“领神人”三字,下为人名,拓正面一张。

后至药王庙处,此碑题“永垂不朽”,碑额浅雕双龙戏珠,尺寸75×195(厘米),活碑,双面,碑所用为当地页岩,风化严重,且碑面岩石纹理粗糙。其时已近中午,气温颇高,所上药水,多则过粘,少则易干,实难掌控,后只能先上纸,后用羊毛刷在纸面刷水,然后拍打。十余分钟上墨,识为清宣统三年碑刻。碑正面拓一张,碑阴为功德碑,记捐功德者姓名、村属及款数,侵蚀较为严重,因于墙紧靠,无法上纸上墨,惜未能拓,照片亦无法照到全貌。期间,业师与齐先生至朱和尚洞处勘察。

午饭过后,药水已经煎好,至太子塔处。此碑斜靠在新修太子塔旁,初齐先生以此为无字碑,然细查后发现残存数字。尺寸72×125(厘米),朝外一面为碑阴,书“万古芳名碑记”,碑额有云纹图案;靠墙一面为正面,碑额有双行篆字“增修太子庵记”。两面风化均较严重,且边缘皆有残缺,各拓两张。另:此处当日未拓次日上午补拓者,有“重建太子庵碑记”碑,双面,尺寸年代、作者不详,《重建太子庙记》,尺寸75×80(厘米),碑额篆字双行书写,浮雕双龙戏珠,正文损毁,残存碑额;碑阴,碑额楷书“碑阴”二字,旁有五行楷书小字,正文损毁。拓篆字一张,碑额一张,碑阴未拓。

过弯腰石后,至路口向下,西行数十米即朱和尚洞,未知其所得名也。此处有一石洞,洞口由石头砌成,洞内潮湿,青苔满壁。洞口有石刻四处,洞口处为三人合砌题名,拓一张;第二处,碑额题“康熙□年开山”碑体保存较为完好,碑面为水所蚀,尺寸70×158(厘米)。碑刻系凿山而立,碑刻四周凿出活碑形状,下方沿石刻出半只神龟,两爪撑地,张口瞪眼,似欲驼碑而出,其神情惟妙惟肖,碑刻整体肃穆、庄重。当日上纸后未干,次日上墨,上墨后,经业师辨认为署名“开山僧者见”,“□庠生齐天宠书丹尺”,此与前“岁共生齐天宠书丹”为一人,碑文内容似与佛教有关,还待辨认。揭后,复湿拓一张,共拓两张。旁两处题刻,在洞沿侵蚀更为严重,年代、作者皆不详,一处略识“国”、“癸丑”等字,当日各拓一张。

等至五点,朱和尚洞处题刻“康熙□年开山”不干,随转至法华岩处,为前日所上纸扑墨,收《赠一心上人》、《同游法华岩访一心上人》、《重逰法华岩》各一张。回至居士住处已是七点,随收拾工具下山。是日止,余则略。

至7日上午复又上山收尾,收朱和尚洞处“康熙□年开山”拓片,重拓护碑亭处碑刻,其事皆附于前,是日则略。

归后复查资料,僧一心生平事迹未详,五公山人门生李兴祖《课慎堂文集》卷二有《龙见洞记》,记其于康熙癸亥冬登伊祁山,略言与僧一心交游事。普耐生平事迹未详,《课慎堂诗集》卷三有《赠法华洞普耐上人》诗。则五公山人、李兴祖与僧一心、普耐俱相识,具体事迹则待细查。

业师率余辈4日至而7日返,期间在山上前后三天。自保定归来,业师嘱余辈作游记以纪之,遂有此文。

编者按:2012年暑假,石强至自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汤军至自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旅游学院,彭丹华至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皆回湖南科技学院母校,相约前往河北保定伊祁山考察王余佑诗刻等明清遗迹。参加考察的还有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崔凯、硕士研究生张翕,及顺平党校齐树千先生与予二人。庄子尝云:“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余既嘱作记,而三人者所见虽同,所感则异,遂议各作《三日记》一篇,余颇然之。君子和而不同,正谓此乎!

G256

A

1673-2219(2012)10-0045-03

2012-08-15

石强(1989-),男,山东新泰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法华公山题刻
清晏皖公山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28
莫高窟法华经变中的农耕图艺术
国画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32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40
木公山之恋
北方音乐(2020年8期)2020-06-01 10:08:49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西夏研究(2019年2期)2019-06-20 08:20:50
慧思研读《法华经》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