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

2012-04-07 18:35胡增文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杨 菲,胡增文

(广西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堪忧,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意义,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其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的基本前提。[1]57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33

高等农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教育的龙头,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基地,作为农业教育发展的领头羊,它承担着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也逐渐更新了教育观念,打破了封闭性、单科性的格局,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为补充的比较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高等农业教育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所谓的发展“都市农业”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我们民族的根仍在农村,应该紧靠农村,结合自身优势,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和农业,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关注研究三农,积极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紧密结合自身条件,发挥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持及技术支撑。

一、高度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早已被大家所熟识,可是,在经济发展热潮中,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投入到可见的经济项目中,真正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比例非常小,这也是我国在财政支出方面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分摊上,又存在着向城镇地区的倾斜,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问题十分紧张,导致农村教育落后,致使生活贫困的农民子女纷纷辍学。[3]95在农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仍有广阔的市场,农民子女都渴望能步入学校接受教育,因为对他们来说,要想成为“山窝里的金凤凰”,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这一途径予以实现,有机会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有希望踏出农村,走向城市,摆脱贫穷。

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犯罪率是成反比的,教育程度的提高能降低犯罪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可见教育对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扩大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广度,便可以减少农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从而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整顿乡风,促进农村文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基础,通过发展教育来引导农民提高素质,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作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专业性教育,高等农业教育既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其他教育类型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正因如此,高等农业教育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切身实际地为农民着想,要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子女求学的愿望,探索针对农民子女的特殊招生规章制度,真真切切地使教育在农村广泛普及,面向农村大力拓展,努力扩大农民的受教育面,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4]57

二、从高等农业教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

(一)知识化

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这就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普及应用,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难以在农村中进行广泛推广。另外,在从事农业研究工作方面,从事农林的技术人员在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极其低下。在国家“211工程大学”中,农业大学也仅占4%,并且在这些院校中,“非农”专业学生比例过高,真正农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也不在农业本身。同时,知识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科技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实现科技进步,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可以看出,我国要致力于调整以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必须借助高等农业教育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真正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并将农业先进技术广泛普及到农业生产中,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新农村建设也将在对于上述不足进行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取得实质性发展与进步。

(二)多元化

1.农业生产多元化

根据我国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应该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的生产方案,鼓励多元化,比如在丘陵众多地带,机械化经营不太现实,就可以发展小规模精品农业,在水源丰富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水产养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一条最佳的农业发展之路。

2.支农体系多元化

多元化的支农体系,主要体现在政策、税收、投资、教育、农业保险等方面。在农业投资方面,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常见的有国家和政府投资、集体投资以及私人投资,近年来,外商投资农业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农业支教多元化是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国家应在各方面加大力度,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支教活动:一方面,国家要监督地方政府具体落实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开办由政府财政和农民出资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增加收入。

3.农业组织多元化

农业组织即是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农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自愿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着自愿达成的统一的组织规制的单位。农业组织多元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农民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表达功能,有助于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正常秩序。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有发展就会有问题出现,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解决好问题,不能使问题堆积,以免给以后的稳定带来隐患。农业组织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相同的利益诉求聚集在一起,其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它可以使农民有效表达其正当利益诉求,避免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还有助于组织成员间传播和推广最新农业信息,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当然,农业组织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可行范围内活动。

(三)民主化

新农村之“新”还体现在农村管理的民主化、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等方面,具体包括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农民有权参与农村重大政策的制定等几个方面。要实现基层农村中的民主,至少应有两个前提:第一,要确保党的领导,坚持党组织在农村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农民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素养和文化修养,[5]11鉴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因此,推进民主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民主化有利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群众监督功能,防范农村行政腐败,有利于促进基层农村政治建设。

(四)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一方面,以信息科技为基础,以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为支撑,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信息采集与预报、数据综合处理、应急预案咨询等技术服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灾害突发性特点,应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防范灾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信息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实时农业信息,有利于农民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力争使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快速便捷服务,国家应努力给予相关政策及税收补贴支持,使农业信息化普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可以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信息网络能够提供更多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三、中国农村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期待

目前,毕业大学生极少数会选择到农村就业,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生也不例外,高等农业教育并未实质性地发挥其向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功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生源的毕业生由于从未在农村生活过,他们对农村没有理性的认识,只停留在对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的感性认识上,因此,他们很少有意愿去服务于农村的发展;而对于农村生源的毕业生来说,能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是来之不易之事,他们都有着“跳农门”的思想,时刻等待着机会脱离农村。因此,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两大难题便是老生常谈的“上得来,下得去”问题,高等农业教育在政策设计上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供更多教育培训机会

在我国,农民因其自身经济条件束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偏少,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促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总体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倡导工业反哺农业之下,可率先从高等农业教育入手。首先,高等农业教育可以制定鼓励政策,对攻读农学的广大农民子女,在学费方面给予优惠,设置奖学金给予农学专业学生更多资助,利用正规化教育为农村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次,要构建有利于农民求学深造、终身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途径接受教育,鼓励农民学技术,学科学;最后,企业等其他涉农社会机构,应专门设立农业工人教育培训经费,给予农业工人终身教育机会。[6]73

农民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机会流出农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农业流向其他产业,这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面对高校毕业生不太倾向于去基层农村工作这一情况,可考虑在政策补给方面给予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一定的经济补助,在待遇方面可考虑给予公务员待遇,通过这些优惠政策来鼓励毕业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队伍当中。

(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农业高校作为农业新技术的诞生地,每年都有大批的新技术涌现,科技重在转化和应用,只有将科技广泛推广,使之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才能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为农民带来实惠。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趋势,应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将科技成果投入到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确保农业产值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应用与支撑,必须在农业科技转化率方面加强攻关克服,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具有世界眼光兼顾地方特色

中国近代教育家章謇曾经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要办好高等农业教育,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同时要兼顾地方特色,要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优点,特别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建设具有创新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同时要立足本地区,积极为周边地区的“三农”解决难题,扎根为地方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四、基于新农村建设之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当前,为了响应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号召,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投身到科学发展实践当中,作为农业专业教育机构的领头者,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遵循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这一宗旨,结合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7]2010年教育部、农业部推出六大举措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切实担负起服务“三农”的重大责任;广大教师要在服务“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率先垂范,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广大农科学子要学农爱农,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依靠高等农业教育,而要发展好优质的高等农业教育,需要着眼于以下策略。[8]

(一)提供教育,方便入学

城乡二元结构如今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凸显出来,2008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据调查显示,2010年清华大学的农村生源仅占17%,表明高等教育领域已出现严峻的城乡差距,农民子女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9]101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其中强调要高度重视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作用,具体体现在:高等农业教育应对攻读农学的农民子女给予政策优惠,对报考农学的农村生源根据其家庭经济贫困程度给予学费全免或半免优惠,或者对其实行加分录取;在国家奖学金中,设立面向农村生源的专项奖学金;为了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还可对毕业后到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学生给予当地公务员待遇;尤其是要多途径扩大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对回乡高中生,可以考虑扩大实践生的招生规模,在中心城镇或县政府所在地设立教学点,甚至可以考虑中央与各省联合创办培养面向农村的专门人才的大专院校,以此将农民子女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及其无奈和农村急需农业科技人才结合起来,就地培养农村急需的人才。

(二)鼓励学生,农口就业

中国农业人才就业现状是“需要不想去,想去容不下”,农业院校毕业生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人才比例极小,不少农村生源毕业后,绝大部分没有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技术服务,回乡从业者甚微,这对于农民子弟出身的大学生来说,不存在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因为“跳农门”思想在他们心里已根深蒂固。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提供农业人才的重要源泉,不能仅仅重视技能与知识教育,更应加强对学生服务农业、献身农业思想的引导,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农村生源回到农村就业,为农民奔小康提供服务。政府在这一问题处理中也承担着重要责任,应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农村有所作为,并让大学生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中成才,具体可参照以下措施:第一,政府应继续在财政、税收方面向农村加大倾斜力度,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以此来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第二,在定向培养、大学生农村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学生贴近农民,爱农、务农,为在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机会,满足他们进一步成才的愿望;最后,建立普及到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逐步完成思想观念、组织行为的转变,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里程碑意义。

(三)深入一线,推广技术

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一方面要培养专业农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和推广先进成果。目前高等农业院校都倾向于以“科技下乡”为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单靠偶尔的科技下乡,靠发放资料的方式支持农业,宣传的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推广,只能是权宜之计,关键还在于扩大农村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科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对农民加强继续教育,以培养农民的科技素养为目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与探索,高等农业教育因其具有教育资源优势,可在课堂教学以外,以培养农民科学种田的实践能力为落脚点,实施对农民的继续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要多出科研成果,要在科研成果推广上下功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农业科技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切实为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做贡献。

高等农业院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基层农村去,进行实地学习、研究,同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成果并予以改进,高等农业院校应形成与农村、农民的直接接触,这也是农业的最终归宿,从而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10]

(四)关注农民,深入农村

新农村建设,除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以外,还讲究管理民主,这就涉及到了农民的政治生活领域。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于他们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有多少发言权,在生产生活中自己有着哪些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权益,依靠自己的能力很难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这些都离不开高等农业教育的关注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的责任,还承担着为农民政治生活的改善提供参考、咨询功能,致力于使农民在政治生活中能找准自己的定位,维护自身合法政治利益,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实现民主管理。

[1] 张红萍,张显忠,冯应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彭京宜.新农村建设之新农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 王鑫,刘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 李勇,苏惠.新农村教育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5] 徐桂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

[6] 李明华.农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给和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7] 沈振锋等.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23-225.

[8] 田静.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8):85—88.

[9] 高文兵,郝书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刘小勇,符少辉.高等农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69-71.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