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灿
(浙江省文成县人民医院骨伤科,浙江文成325300)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高 灿
(浙江省文成县人民医院骨伤科,浙江文成3253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332例,根据术后给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的差异将其分为治疗组(n=172)和对照组(n=160)。治疗组在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皮下注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并辅以中药血府逐瘀汤口服;对照组只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手术顺利结束,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0%(48/160),高于治疗组的14.0%(24/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用药时间(6.8±2.3)d,低于对照组的(9.8±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血栓4例(2.3%),对照组复发血栓12例(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骨折;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血液瘀滞及高凝状态所引起,血栓与血管壁之间轻度粘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随血液循环而形成肺栓塞。同时深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到明显的影响,导致远端组织水肿及缺氧,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下肢DVT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和手术,有研究[1]表明,股骨干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30.16%,髋部骨折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5.17%。骨折术后患者卧床,肢体运动度减少,同时肢体水肿,压迫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极易造成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血栓的形成[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332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2006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332例,男性192例,女性140例,年龄38~68岁,平均(46.8±6.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12例(33.7%),转子间骨折100例(30. 1%),股骨干骨折52例(15.7%),胫腓骨骨折56例(16.9%),踝部骨折12例(3.6%)。所有患者出现骨折原因均为外伤,均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住院2周以上。根据术后给予防治下肢DVT药物的差异,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172)和对照组(n= 160)。所有患者均排除慢性心力衰竭、肿瘤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2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前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术后对照组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皮下注射[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批号J20040119],患者体质量<50kg者给予0.3mL,体质量>80kg者给予0.6mL,体质量50~80kg给予0.4mL,1次/d。治疗组除给予相同的低分子量肝素钙外,每天加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mL,口服血府逐瘀汤(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生地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赤芍药各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二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2组均7d为1个疗程。术后定期复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系统,评价患者是否出现下肢DVT。一旦怀疑有下肢DVT形成,上述治疗再重复1周。治疗期间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1.3 DVT诊断标准:①出现临床症状,患肢肿胀、发热,沿静脉走向出现压痛;②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多普勒测算静脉内的血流速度;③深静脉造影,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使造影剂进入静脉,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可作出定性及定位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情况: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用合适的手术方法,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并发症。
2.2 下肢DVT发生情况:对照组DVT发生率为30.0%(48/160),高于治疗组的14.0%(24/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7,P<0.01)。
2.3 术后并发症及用药时间:对照组突发肺栓塞死亡4例,出现壁腔出血2例,其他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治疗组用药时间(6.8±2.3)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3,P<0.05)。
2.4 出院后随访:2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血栓4例(2.3%),对照组复发血栓12例(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8,P<0.05)。
下肢DVT是下肢骨折和手术常见的并发症[3]。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损伤是下肢DVT的主要危险因素。骨折创伤和手术极易损伤血管内皮,创伤和术后的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而目前常用的止血药可加重机体的凝血状态[4]。下肢DVT在中医学看来属于瘀血、流注、股肿等范畴,下肢DVT的病因在中医看来是手术和创伤,病机为气滞血瘀所致,因而关键的治疗包括活血化瘀、化瘀通脉。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下肢DVT的发生率为30.0%,高于治疗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西医预防下肢DVT作用优于单独的西医治疗,这与国内的报道[5-7]一致。对照组突发肺栓塞死亡4例,其他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治疗组用药时间(6.8±2.3)d,低于对照组的(9.8± 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血栓4例(2.3%),对照组复发血栓12例(7.5%)。表明中西医结合不仅能较好地预防下肢DVT,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防止肺栓塞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研究[8]显示,丹参具有调节血管内皮素-1的能力,能够减轻血管收缩素引起的血管收缩;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白细胞黏附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还能降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研究[9-10]表明,血府逐瘀汤能改善循环和微循环,扩张血管,减少血栓的形成,其成分川芎一方面可以拮抗缩血管物质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舒张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张作用,从而达到舒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的作用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其可能的机制是:①低分子肝素钙发挥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凝血酶及凝血活性因子Ⅹa的抑制作用,减少血栓的形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的形成,而中药丹参和川芎对血管内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既达到了抗凝的效果,又起到了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②中药川芎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低、作用时间短,给药次数频繁、短期内大量使用会造成机体中毒,显著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肝素能显著延长川芎的作用时间。二者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川芎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川芎的使用量和次数,还可以延长其作用时间,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低分子量肝素钙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注射液、血府逐瘀汤能显著降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DVT及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 陆芸,马宝通,郭若霖,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8.
[2] 马俊,沈彬,杨静,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 (13):965-969.
[3] 田伟.积水潭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
[4] 邱贵以,戴尅成,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639.
[5] 侯启柱,汤芳生,黄劲松,等.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防治[J].海南医学,2010,21(11):65-66.
[6] 王小俊,庞智晖,李献成,等.中西医结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41 (1):57-58.
[7] 张付友,陈宝国,侯宁.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临床医学,2009,29(8):111-112.
[8] 张俐,鲁力,李楠,等.丹参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氧诱导因子-1amRNA表达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7,20(5):298-301.
[9] 侯启柱,汤芳生.中西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DVT 45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236):125.
[10] 田勇,陈富.股骨颈骨折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4-26.
(本文编辑:刘斯静)
R683
B
1007-3205(2012)10-1187-02
2011-12-19;
2012-04-23
高灿(1962-),男,浙江文成人,浙江省文成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疾病诊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