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的二流子改造运动

2012-04-07 16:21李常生
关键词:晋西北兴县根据地

李常生

(忻州师范学院 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抗战时期,二流子现象是晋西北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恶俗,这些人或因穷苦而潦倒,或因家财败尽而浪荡。他们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挑拨离间、

宣传迷信、敲诈钱财、赌博吸毒、不务正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从1943年起,晋西北根据地在大生产运动中注重解决二流子的问题,以照顾其生活、扶助其生产、促其加入互助组和组办扎工队等办法使本区内的流氓地痞、巫婆等大量减少,不仅遏制了农村不良习俗,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为农业发展增添了不少劳动力。笔者拟在对抗战时期晋西北二流子现象产生的背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晋西北根据地各级政府改造二流子的方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以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二流子改造的缘起

二流子是晋西北农村俗语,泛指烟鬼、赌徒、土娼以及不劳而食、不务正业,有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飘风浪荡、宣扬迷信、挑拨是非、偷鸡盗狗等行为的人。历史上晋西北是山西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又因自然灾害频发、土匪猖獗和军阀混战等影响,在农村烟鬼、赌徒、小偷、神汉、巫婆、娼妓等较为普遍,如“岢岚县某村共有61 户人家,就有17 户有二流子,有的赌博、吸毒,有的跳神拜佛。”[1]

抗战爆发后,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曾发起多次“扫荡”和“强化治安”,利用“一贯道”、“皇极道”等迷信组织欺骗蒙蔽群众;收买一些二流子,“建立秘密特务组织,并唆使这些秘密组织到处散布流言,污蔑八路军,夸张敌人力量强大。帮助日军维持,捉拿八路军和村干部”;[2]为瓦解人民斗志,摧残人民身体,掠夺人民钱财,准许公开贩卖、吸食鸦片和赌博等活动。日军的种种恶毒行为致使晋西北乡村二流子问题比战前更加严峻。如日军侵占方山后,“用各种办法制造着二流子,卖料面大烟,开赌馆,把中国同胞害得不成样子。马坊一个村吃料面大烟者40 余人,全村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有90 余人,占村民10%。”[3]宁武县宁化堡村,抗战前全村有360 户人家,战后在日军的残害下仅剩80户,日军还用料面、鸦片毒害群众,全村男女老少大半吸食鸦片,村中偷盗、抢劫也因之而盛行。[4]

据1943年晋西北行署对部分县区二流子人数统计:神府250 个、岚县312 个、兴县二区281 个、河曲602 个、保德522 个、偏关862 个、神池235个、三分区812 个、八分区三个县521 个,总计4 397个。[2]542

这些作为社会闲散人员的二流子,其生活来源有的靠不良行为来维持,有的靠自己家里人生产养活,有的靠亲戚邻居帮助为生,他们消耗着根据地已经短缺的物质资源,游离于主流群体之外,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于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极大。与当时“安定社会秩序,调整生产机构,竭力恢复人民的生产力,以支持战争”[2]446的社会需求相背离。在根据地劳动力严重不足,财政经济极其困难,开展生产大运动的时候,边区政府认为如能改造好他们,发动他们参加生产,将是一支不小的劳动大军。于是,提出“改造懒汉二流子”[5]口号,发起在大生产中改造二流子的运动。

二、改造二流子的方法

1943年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在《关于四三年发展农业生产的指示信》中指出:“对每个二流子应该在行政上分配干部抓紧教育监督检查,帮助计划生产,解决困难,最好能组织到适当的互助小组里去。典型的二流子可以在大会上批评斗争,或强制生产或派抗战勤务。为防止二流子‘打游击’,各区村必须普遍进行改造,特别在城镇里要严格检查,使他们没有藏身之地,只有走生产的道路。”[6]依据这一指示,根据地内以村为单位,在村干部指导和劳动模范带头下,普遍采用感化教育,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组织变工生产的办法改造二流子。如兴县魏家滩村,全村共有32 个二流子,在改造过程中,首先发动群众说服规劝,由群众给二流子解决住房问题,周济食物、衣服等吃穿用品,解决二流子眼前的一些具体困难。其次是帮助二流子订出共同的生产计划:要求每人开荒二垧,种水地一垧,种旱地棉花二垧;实行集体劳动,与群众变工,以两个人工变一个牛工;除变工外,空余时间帮助抗属送粪种地;农闲时挖煤出售,以供当前吃饭和开荒时的口粮。为带领二流子走正路,魏家滩村党支部专门抽出一个干部和他们一起劳动,一面给他们做榜样,鼓励他们下决心劳动,一面帮助他们记工、评比,表扬劳动好的,批评劳动差的。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使这些二流子得以转变,其中有8 个二流子被评为劳动模范。[7]

另外,因二流子成分复杂,有的惰气较重,游荡成性,厌恶劳动,区村干部在普遍实施教育说服、解决困难等办法的基础上,针对那些不大容易说服、比较顽固的二流子,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式。一是强制和“挤”。如临县上西坡村二流子薛全旺,一向调皮捣蛋,经村干部多次劝说后,仍然赌博、抽大烟,故意逃避劳动,村里便召开群众大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强制其参加了村干部组织的变工组,为鼓励其劳动,组里给他解决了6 垧耕地,贷给他2 斗种子。[8]又如离石某村二流子李通保,在全村开展二流子改造运动时,不听干部和家人的劝说,偷跑到交口镇亲戚家里,可是那里也在改造二流子,不让他闲住,又把他“挤”回了本村。村干部趁机对其进行教育,并帮他调剂9 亩荒地,借贷粮食2斗,李通保深受感动,发誓要变成一个好人。[8]二是组织扎工队,集体改造。如朔县某村对一些屡教不改的二流子,经过个别的、集体的说服动员,组成扎工队,过集体生活,进行集体教育,村农会贷给农币,合作社提供镰刀、箩筐、扁担等生产工具,由村干部组织到接近敌人的村庄,帮助群众抢收农作物。[9]兴县市原有二流子68 人,市政府和抗联合力改造了50 人,其余18 人不会种地,做生意又害怕亏了本,于是抗联就向他们提议组织扎工队,帮助市民送炭、运输石头、担水、抬土、修缮房屋等,[10]让他们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三、二流子改造的社会效应

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多年努力,到抗战结束时,晋西北根据地中心区的二流子基本上得到彻底改造,农业劳动力人数大增,社会风气好转,对根据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为根据地生产建设增添了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据1944年晋绥边区行署不完全统计,在晋西北区共有二流子10 013 名,经过改造的有6803 名,占全数68%。1945年据兴县、岚县等九县不完全统计,已改造了86%。[11]这意味着将近有8 000 多名以前不务正业的懒汉、烟鬼、神汉、神婆等改邪归正,重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些被改造的二流子,不仅自己衣食有了保障,生活得到改善,而且对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量起到了积极效应。如兴县二流子高宝同原是一个搞迷信活动的神汉,被改造后,种地30 余垧,当年收获14 石粮食,被群众推选为边区劳动模范,1945年他买耕牛一头,扩大耕地48 垧,全年产粮30 石。[12]兴县募强村被改造好的19 个二流子种熟地198 亩,开荒地67 垧,种棉花21 亩。[13]

第二,改变了不良习气,稳定了社会秩序。二流子参加生产劳动后,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也改掉了种种不良习气,社会上赌博、偷窃、好吃懒做、拨弄是非、宣传迷信等不良行为大为减少。如保德樊家沟村原有48 家神婆,时常跳神念咒,到处害人,骗取钱财。妇女干部张秋林多次对这些神婆劝说,给她们提供纺车,使其谋得生活所需,全村48家神婆全部得到改造。[14]五专区程家焉村有个二流子叫贾怀德,12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留给他两孔窑洞,12 垧地。因无人管教,整天东游西逛,聚众赌博,不务正业,赌博输钱后,典窑卖地,曾多次被旧政府拘留,仍没有改掉赌博的坏习气。1943年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他也被卷入了大生产的浪潮,他和村里的七个农民组织起一个变工队,喂养两头牛,耕种145 垧熟地,还开垦了十几垧荒地,产粮十石零八斗,平均一垧地产粮五斗三升,在全县冒了尖,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1944年“中秋节”,他主动拿出40 斤白面,60 斤猪肉,285 斤黑豆去慰劳子弟兵。[15]这些“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好典型,促使根据地形成了好吃懒做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

总之,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对一向散漫、懒惰,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二流子,不是嫌弃和打击,而是通过感化教育和解决实际困难等办法,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其他群众的可亲可爱,将其整合到生产建设的伟大洪流中,实为党在抗战时期治理乡村社会的成功典范。正如毛泽东所说,“不但增加了劳动力,而且消灭了坏人坏事,取得了人民拥护,巩固社会的安定。”[16]

[1]晋绥分局调查组.晋绥边区生产会议材料之九——关于改造二流子[Z].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号:D8—77.

[2]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421.

[3]林瑞恩.方山新解放区积极改造二流子[N].抗战日报,1944-05-07(2).

[4]安平伯.人间地狱宁化堡[N].抗战日报,1945-06-10(2).

[5]林 枫.坚持敌后抗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N].抗战日报,1943-7-10(3).

[6]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70.

[7]贺志华.一个村的二流子在转变中[N].抗战日报,1944-04-29(2).

[8]牛吉文.用教育说服强制和挤等办法改造二流子[N].抗战日报,1944-05-06(2).

[9]石 磊.组织扎工队帮接敌区抢收[N].抗战日报,1944-09-30(2).

[10]吕雪熙.用组织扎工队的办法改造二流子[N].抗战日报,1944-08-01(2).

[11]穆 欣.晋绥解放区鸟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99.

[12]兴县革命史编写组.兴县革命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207.

[13]李荣清.兴县、神府各地大部分二流子彻底转变[N].抗战日报,1944-07-29(3).

[14]河曲讯.改造师婆破除迷信[N].抗战日报,1944-05-30(2).

[15]和 波.二流子转变后思想觉悟提高[N].抗战日报,1944-11-21(2).

[16]彭 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 册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30.

猜你喜欢
晋西北兴县根据地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兴县蔡家崖 红色村庄别样红
兴县高家村:特色种植 振兴乡村产业
打造兴县杂粮精品 点亮农户脱贫梦想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论许光达在晋西北抗战的贡献
晋西北地区近6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抗战时期中共晋西北根据地的变工运动述论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