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与其生存质量关系

2012-07-15 07:42卢永彪吴文峰
关键词:失地农民身份效能

卢永彪,吴文峰

(湖南科技大学 a.教育学院,b.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一、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地被转化为城市用地,由此造就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表明,1991—2005年,我国共征地5 084万亩。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将会超过5 450 万亩,如果算上各地违规占用的土地,这一数字将更为庞大。目前我国已有失地农民4 100 多万,如果按照每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50-300 万亩的速度推算,则每年大约会增加250-300 万失地农民。可以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会有7 800 万左右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1]失地农民由于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其生活状况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因此,本研究即以生存质量作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评价指标,重点在于考察导致失地农民不同生活状况的可能影响因素。以往有关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宏观因素为主,很少关注失地农民自身的微观层次影响因素。在对失地农民的调查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使是在同样的宏观条件下,如相同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等,失地农民的生存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就是包括心理因素在内的失地农民自身微观因素影响的结果。由于研究条件的制约,笔者在此只探讨可能对失地农民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认同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2]以往的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自我效能感对其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3]身份认同则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4]就失地农民而言,其身份认同的核心是对“市民”角色的认同。[5]张海波和童星[6]在实证研究中将失地农民身份认同操作化地定义为失地农民对自我身份的判断、对自我归属的倾向和对自我现状的感知等几个维度,并在此假设的基础上编制了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卷。还有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有密切关系,[7,8]而城市适应的结果将直接以失地农民的生存质量状况反映出来。

虽然以往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认同与失地农民的生存质量都存在密切关系,但研究只考察了影响失地农民生存质量的单一心理因素,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失地农民生存质量的实际影响因素状况,因此,本研究将综合考察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认同对失地农民生存质量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假设

1.研究工具

(1)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9]: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研制、用于测量个体生存质量的国际性量表。量表由100个题目组成,由于量表在使用中,有时显得较为冗长,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又开发了量表的简表形式。简表由26个题目组成,其中包含两个总体评价条目,其余的24个题目则可以得到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等4个领域的得分,每个题目均为5点计分,各领域的得分为各领域题目得分的总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该领域的生存质量水平越高。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每个题目均为4点计分,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0个题目的总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被试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量表的中文版已被证明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

(3)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卷[6]:问卷包括目前身份判断和未来归属倾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由3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均为4点计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的题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明越偏向于市民身份。该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1.9%,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被试对象

调查取样于2008年分别在湖南省岳阳市、长沙市和湘潭市的6个城郊失地农民安置区进行。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没能对失地农民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而是采取了方便取样的方式入户发放问卷,每户家庭只发放一份调查问卷,由户主或户主配偶填写问卷题项。调查共向失地农民家庭发放问卷500份,问卷回收整理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97份。其中,男249,女144人,有4人未填写性别信息;学历构成:小学以下58人,初中220人,高中以上110人,有8人学历情况未知;年龄:25岁以下60人,26~35岁104人,36~45岁135人,46~55岁51人,56岁以上43人,另有5人年龄未知;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99户,500~1000元110户,1000~2000元95户,2000~4000元56户,4000元以上12户,另有25户没有填写收入信息。被征地时间:一年以内34户,1年~2年44户,2年~3年108户,3年~4年41户,4年~5年46户,5年以上122户,另有11户未填写征地时间。

3.研究假设

基于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笔者推断:失地农民在生活中经历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其生存质量必定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能会由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不同而不同,因为身份认同会促使个体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此外,自我效能感能够强化个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强度及持续时间,因而可以强化行为结果。为此,研究假设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能够显著影响其生存质量的状况,而自我效能感则对身份认同与生存质量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失地农民生存质量状况的心理机制。

三、研究结果

1.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失地农民目前身份判断和未来归属倾向的得分范围在3~12之间,其理论中位数为7.5。表1的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目前身份判断的中位数为6,小于7.5,表明其目前身份判断偏向于农民身份,而未来归属倾向的中位数为8,大于7.5,则表明失地农民未来归属倾向偏向于市民身份。自我效能感的总均分在1~4之间,其理论中位数为2.5,表1中的结果为2.8,表明失地农民总体的自我效能感偏向于积极的方面。生存质量的四个领域总平均分均在1~5之间,其理论中位数为3,从表1的结果来看,失地农民总体的生存质量也可能偏向于积极方面。

表1 自我效能感、身份认同及生存质量的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结果

2.自我效能感、身份认同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变量间的相关。表2的结果表明,除了目前身份判断与社会关系领域相关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两两显著正相关。

表2 各变量间的相关结果

(2)身份认同的调节作用。由于对数据的预分析发现,失地农民性别、年龄、学历以及被征地时间与生存质量相关均不显著,而只有家庭月收入的相关显著,因此回归分析中只将失地农民家庭月收入作为控制变量放入第一层。此外,参照温忠麟等人[10]关于显变量调节效应的分析方法,对自我效能感以及身份认同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即用被试的变量观测值减去被试群体变量的均值。具体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目前身份判断与生存质量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的关系受失地农民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显著;失地农民未来归属倾向与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关系受失地农民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显著。

表3 自我效能感在身份认同与生存质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四、讨论

研究结果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在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等四个方面,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目前身份判断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分别对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的预测显著,而对生理领域的预测不显著;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未来归属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则分别对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的预测显著。

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与其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能说明失地农民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对市民身份越认同。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宏观因素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如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11]社会网络、社会记忆等。[5]研究结果表明,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认识,应同时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改进政策、制度、社会网络等宏观因素的同时,还应强化对失地农民心理的干预和教育,从而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城市生活。

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效能感在身份认同与生存质量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为自我效能感与身份认同的交互作用项系数均大于0(表3),说明身份认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会随着失地农民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增强。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城市的适应。以往的研究也探讨了失地农民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问题,[1,7]但其中有关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主要是对经济状况和社会交往的描述性结果,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也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尽管生存质量量表的结果也不可能将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全面反映出来,但作为衡量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状况的一个量化指标,还是比较合适的。从本研究的结果看,除了身份认同目前身份判断与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相关不显著外,失地农民身份认同与其他的生存质量领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而进一步明确了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关系。这表明,在促进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工作中,不仅要尽快转变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观念,也应同时强化失地农民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张海波,童 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6(1):128-134.

[2]Schwarzer R,Bäßler J,Kwiatek P,et al.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German,Spanish,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J].Applied Psychology,1997,46(1):69-88.

[3]吴文峰,汤露明.失地农民自我效能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7(Z3):86-89.

[4]张淑华,李海莹,刘 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21-27.

[5]姚 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障碍解析——基于长三角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8):93-99.

[6]张海波,童 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 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2):86-106.

[7]韩 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辑刊,2011(2):52-55.

[8]卢永彪,吴文峰.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心理适应[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59.

[9]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光盘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10]温忠麟,侯杰泰,张 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2):268-274.

[11]王 亮.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J].前沿,2010(8):7-9.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身份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跟踪导练(三)(5)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