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行为空间特征的演变——以红安县二程镇为例

2012-07-13 02:30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关键词:二程劳动力农户

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科学。[1]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行为地理学研究在地理学中逐步兴起。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理特征,因此,农户生产行为自然而然地成为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国外关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其研究路径可以归纳为“两个转变”,即从宏观层面的归纳总结研究为主转向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为主,从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量研究为主。杜能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系统总结了农业分布的空间模式,开创了农业区位理论。不少西方学者从微观层面证明或拓展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如Richard 利用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对美国的小麦和谷物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2]Bryant 等将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引入到城市郊区农业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关系之中,解释了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安排。[3]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现代地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户生产行为地理学的分析中大量运用了数学模型和3S 技术分析。[4-5]

我国行为地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居民居住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研究,[6-10]相对而言,对于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较少,且与之相关的研究重心还是属于经济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领域。这些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户农业生产的空间研究。李小建等以中部种植业为例,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农户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认为耕作半径小、土地适宜性和近距离性是农户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农业生产距离和交通成本是空间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11]二是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分析。李玉勤研究了山西杂粮种植户的生产行为,认为农户种植杂粮是基于自身消费需要和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双重目的。[12]卫新等研究了发达地区农户生产行为的特征,认为农户生产经营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和经营方式现代化特征。[13]三是农户生产行为的决策过程研究。刘克春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下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农户粮食生产收入预期是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中介变量;[14]王阳等研究了农户风险规避行为对农业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15]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农户生产行为的空间特征研究仍较少,研究视角较单一,即从非空间视角来认识农户生产行为的成果较多,从空间维度研究农户生产行为的成果较少;从静态视角研究农户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成果较多,对农户生产活动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的动态研究不够。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农户尤其欠发达地区农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由此导致了农户生产行为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诸如土地利用、村落空间、社会结构等问题。行为地理学兼具整体社会与微观个体研究特点,即:在微观层次上,可以细化到按行为主体、活动类型及时空间尺度进行分类的应用性研究;在宏观层次上, 可以达到对人类活动的时间规律与空间规律的整体认识。[5]基于此,笔者拟应用行为地理学的经验行为方法,以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行为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轨迹、趋势,探究其时空演化规律和内在机制,以期对解决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镇土地调整中的空间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概况

二程镇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位于红安县西部,东北与城关镇相邻,南接高桥河镇,西连上新集镇,北与七里坪接壤,与县城直线距离约40km,地理位置优越。二程镇属于丘陵地区,国土面积129.2km2,耕地面积2 881.4hm2,以农业种植为主。但近10年来,二程镇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务工人员年均收入约为2-3 万元。二程镇交通便利,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距离武汉市仅100km,并有武黄高速公路连接。近年来,红安县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加快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修建了村村通公路,开通了村通公交车,实现了二程镇与黄陂区公路等级对接,使得二程镇与外界联系更加快捷,进一步促进了二程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二程镇下辖31 个村民委员会、347 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6 813 人,其中农业人口41 427 人,人均耕地面积约0.069 6 hm2/人,人均耕地较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随着武汉城市圈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二程镇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加,生产行为剧烈变化,体现在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等诸多方面。二程镇作为研究案例具有较好的典型性。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08年和2011年对案例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居民构成类型的8 个村作为调查对象(图1)。其中,宋家湾和薛家田区位条件最好,距离二程镇仅0.5km;竹其湾、杨家田和姚家田地处大桐公路两侧,交通便利;碾子张家、刘三田和冯家湾区位条件最差,交通不便利。宋家湾、竹其湾、薛家田和刘三田是一个单姓村庄,其他几个村庄是杂姓村庄。村庄区位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是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所选案例村基本上涵盖了二程镇不同类型的村庄,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内容和访谈内容主要针对农户行为空间变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农户的年龄、性别、收入、学历、工作性质等基本属性调查;二是农户生产行为空间调查,主要包括种植作物地点、面积、类型及其交通方式。农户生产行为空间变化内容主要是通过访谈形式获取,包括近10年来农户种植面积、生产距离的变化,交通方式的变化等。本次调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及各村村干部、被调查者的配合,总共入户调查100 户,回收问卷100份,访谈资料笔记1 万余字,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图1 研究区及调查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三、农户生产行为空间特征的演变

1.由过密化生产转向稀疏化生产

农户生产行为的过密化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过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一种生产方式。理论上,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量取决于农户对土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即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农户会继续投入劳动力,反之,则会减少土地经营的劳动力投入量,选择其他利润较高的行业。但这一命题的前提条件是农户有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即能够自由选择生产方式和就业方式。黄宗智将我国农村低效率生产归因为小农家庭在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下仍然会投入大量劳动力,因为“相对劳力而言,面积太小的家庭农场无法解雇多余的劳动力,面对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劳力的不能充分使用而无能为力”。[16]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农户生产行为完全没有自主权,农户生产行为被纳入到一个高度同质化、规模化的组织中,农户生产空间、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等均由基层政府组织和控制,直接导致劳生产效率低下。与此对应的是农户几乎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严格控制着农村劳动力流动,而基层政府又无权解雇剩余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持续增加,导致了单位生产空间内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过密化生产特征非常明显。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导向的政策相继出台,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强加在农户身上的控制性制度和政策相继松动,农村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农户生产行为逐渐纳入到市场化大生产中,农户通过生产行为的变化不断适应着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当土地边际收益持续降低,货币支出压力快速增加的时候,在外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农户会选择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从事专业化生产或者非农行业。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农户数量增长较快,单位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空间增加了,并有扩大趋势,农户生产行为的稀疏化特征就越来越明显。

图2 二程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分配及其变化(1998—2006)

就二程镇而言,直到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户生产行为才第一次跳过了过密化陷阱。随着农村土地边际收益的持续下降和边际成本的持续增加,农户迫于生计,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二程镇1998年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87万人,2006年为1.54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60 多人。除了人口自然减少外,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选择放弃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即使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从事纯粹农业生产的人数也逐年下降,从事其他非农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图2)。如果考虑到二程镇近10年来总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可以看出实际上平均每个劳动力的生产面积是不断扩大的,稀疏化特征明显(表1)。1998年劳动力人均耕种面积为0.185 hm2,2006年上升到人均耕种面积0.441 hm2,如果以0.3hm2/人为基本标准①,则可知2003年以后,农户生产空间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且有进一步稀疏化的趋势。

表1 1998―2006年二程镇农业劳动力劳均耕种面积变化

2.由空间扩张转向空间收缩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户的生产空间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特征,土地收益几乎是农户生活的唯一来源。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在有限的生产空间内不断扩张成为农户的理性选择。理论上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最小生存圈,生存圈的半径是农户的耕作半径,也是农户生产活动的最小空间距离。假设生产队生活在均质的农业土地上,该地域中心只有一个生产队,并只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农户的最小生产空间半径为:[17]

式中:Rmin是生产队最小生产空间半径;P 是生产队人口;Cmin是人均粮食最低需求量;Q 是耕地平均单产产量;M 是耕种面积;π 是常数

从式中可以看出,生存圈大小决定于人口数量和人均粮食最低需求量,生存圈的扩展途径在于提高耕地单产产量和耕地面积。在耕地平均单产产量一定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维持生存,扩大耕地面积成为生产队的唯一选择。农户的生产空间半径随着耕地的开垦不断向外延伸。但耕地不可能无限向外开垦,它受到生产队村域总面积的控制和自然环境的约束,表现为孤立性和内向性。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土地得以被最大限度地开垦和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农就业的货币收益远远超过土地收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尽管增加了单位劳动力的耕作面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从农户生产活动的空间形态来看,农户生产活动的空间距离逐渐收缩。在生产空间调整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倾向就近作业,以节约出行成本,而对于一些较远耕地或者较贫瘠耕地,则大多选择弃耕或者调整种植结构以节约成本。以竹其湾为例,竹其湾农户生产空间处于以村落为中心、半径为0.5km 的空间范围内,水田相对集中,离村庄较近,旱地面积分布较广,大部分离村庄较远。在90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所有的耕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户生产空间达到最大值,但随着土地收益的持续下降,撂荒现象非常明显。大致说来,撂荒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后期,农户开始放弃较远距离的旱地,以优先保障基本水田的种植;第二阶段是21 世纪初期,随着外出务工收益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农户开始放弃村落附近旱地,水田种植也由两季轮作改为一季耕种,部分水田甚至弃耕。

笔者进一步调查了8 村农户生产活动的空间距离和期望距离,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农户生产活动越来越倾向就近完成,农户越来越关注时间成本和劳力成本(图3)。被调查者中,75.8%的农户期望生产活动能集中在距离村庄0.5km 范围内,但实际上仅有52.5%的农户在此范围内生产;32.3%的农户生产活动集中在0.5~1km 范围内,但只有22.2%的农户能够容忍在此空间范围内进行生产,期望空间与实际空间差距较大。据此可将农户生产空间分为两个圈层,即期望空间层和现实空间层。期望空间层主要集中在0.5km 范围内,而现实空间层则主要集中在1km 范围内。现实空间层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圈层,随着农户收入的多元化以及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增加,农户生产空间正逐步缩小,现实空间层不断向期望空间层靠近。访谈中,多数农户表示,2004年农业税减免以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越来越少,距离较远、土壤较贫瘠的耕地都撂荒了,部分耕地已退耕还林,农户生产活动空间进一步压缩,正逐步向理想的空间圈层发展。

图3 农户生产活动的期望距离与实际距离

四、农户生产行为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行为演变具有特定的规律和机理,从二程镇农户生产行为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来看,其驱动机制既有农村变革的共性因素,也有区域发展的特殊因素。

1.制度因素

制度的根本特征就是约束和均衡,对经济行为人可接受策略选择类型的系统化、持续化约束,降低信息成本、履约成本等的博弈均衡策略。[18]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制度在农户生产行为时空演变中的显著作用。二程镇与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农户生产行为受到各种制度的约束,如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等等。计划经济时期,受农村集体生产制度的影响,农户生产活动由基层组织决定,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粮食统购统销,诸多制度将农户紧紧捆绑在土地上。在普遍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状况下,在无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农户最大限度地扩张生产空间,最大规模地投入劳动力,此时的农户生产行为具有典型的封闭性、内向性特征。市场化导向的社会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户生产行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农户生产越来越卷入到市场化体系中,农户越来越关注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农户生产行为的决策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近10年来,二程镇农户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农业生产日益萎缩,单位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空间逐步扩大,生产空间距离却日益缩小。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限制是二程镇农户生产行为演变的重要动力因子。尽管二程镇距离省会城市武汉市仅有100km,但二程镇所在的红安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二程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县又仅是中等,像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一样,二程镇还是一个农业乡镇,产业结构严重滞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当农村土地经营成本上升时,农户只有选择外出务工,农户生产方式和生产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由于二程镇距离主要的市场较远,相应的产业投资资金匮乏,农户土地的利用价值不能体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长期无法启动,导致大量土地撂荒。此外,尽管红安县已纳入到城市圈,但属于城市圈的外围区域,不能享受对等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不能有效形成产业集聚,不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是尽量缩小生产空间,争取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农行业或外出务工。

3.社会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在农户生产行为演变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调查发现农户生产行为的稀疏化和空间收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90年代初,具有一定冒险精神的农户开始放弃或者减少耕种,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且迅速成为村中先富起来的少数群体,他们通过翻盖新房向村中其他人发出强烈信号。这些少数群体致富后,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渠道开始沿着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传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就业路线图。21 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以血缘关系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开始断裂,以业缘关系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开始重构。这种重新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具专业性,更方便获取就业信息,获取利益机会较大。部分农户已经不满足在村中翻盖新居,而是选择在城镇购买新房,基本上放弃了农业生产,直接导致农村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效仿,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户生产空间不可避免地开始萎缩。

4.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农户生产行为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二程镇全面展开,二程镇境内交通体系日益完善。随着村村通公路的修建和农户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以及短程、长途运输车的开通,农户与外界联系的强度和密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农户越来越适应市场化生产。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产品流通节约了时间,农户生产空间也表现出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农户虽然放弃了部分土壤贫瘠的旱地,但集中精力在肥力较好的田地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种植收益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农户生产空间的萎缩,并不意味着农户收入的减少,弃耕是农户在比较收益过程中的理性选择。

二程镇农户生产行为演变显示,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行为的演变过程具有特定的内在机理(图4)。

图4 农户生产行为演化机理

首先,由于国家宏观制度的变迁,农户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为农户生产行为的演变提供了制度环境。其次,区位条件的劣势使得二程镇不能像东部农村地区那样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当地村民就业,也不能像城市郊区那样发展特色种植业,引导农户发家致富。在农村土地边际收益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成为农户解决生计问题的首选,直接导致了农户生产方式和生产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再次,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增强了农户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外出务工者逐渐成为村中经济实力最强的群体,他们也是农村弃耕的主体,农户生产空间重组在所难免。最后,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农户接触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市场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已初现端倪,为农户生产空间结构重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结论与启示

二程镇农户生产行为演变的时空特征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空间问题已经凸显,新的农村空间秩序正在重构。在此转型阶段,新农村内涵式建设的条件不断成熟。因此,因势利导,优化农村生产发展空间,努力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全面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应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要战略。

一是强化退耕还林,加强生态保护。农户生产行为的空间收缩,减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这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可利用农户生产行为空间转型的关键时期,强化退耕还林,加强生态保护。不仅可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更重要的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平台。

二是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利用效率。农户的生产空间不断缩小,由此造成了农村土地大量撂荒,农村土地经历了由农户的“命根子”到“弃如敝屣”的过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户生产行为空间收缩,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利用价值降低,为农村土地大规模的流转提供了条件。因此,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利用效率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像二程镇这样的贫困丘陵地区,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农户土地流转,遵循渐进原则,区别对待农村流转土地情况,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鼓励制度创新,建设现代农业。农户生产空间的收缩,为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提供了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更为新农村内涵式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村、农民分享改革的成果,让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二程镇这样的贫困丘陵地区而言,建设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因地制宜,鼓励制度创新。培育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应该是二程镇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有效路径。

注 释:

①根据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开弦弓村1968年每个劳动力耕作2.5 亩土地,而按当时的条件,每个劳动力可以承担5亩(0.33 hm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出版社,2000)。本文依据这个数据并考虑到二程镇的地理环境(丘陵地区),通过访问多名农户,估计平均每个劳动力应该可以耕作4.5 亩左右(0.3hm2)。

[1]赵 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Richard C J.Testing macro-thonen models by linear programming[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76,28(4):353-361.

[3]Bryant C R,Johnston T R R.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M].London:Belhaven Press,1992.

[4]Kenny G J,Ye W,Flux T.Climate variations and New Zealand agriculture:The CLIMPACTS system and issu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1,27(2):189-194.

[5]Basso B,Ritchie J T,Pierce F J.Spatial validation of crop models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Systems,2001,68(2):97-112.

[6]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行为地理学导论[M].王兴中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7]柴彦威.城市空间与消费者行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8]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柴彦威,塔 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34(1):1-11.

[10]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1-5.

[11]李小建.农户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李玉勤.杂粮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以山西省谷子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4-53.

[13]卫 新,胡 豹,徐 萍.浙江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49-56.

[14]刘克春.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2):12-21.

[15]王 阳,漆雁斌.农户风险规避行为对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376-382.

[16]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起因和一些初步的结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3):1-7.

猜你喜欢
二程劳动力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