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贡献
——以教育与理论为例

2012-04-07 14:46:33周桂钿
关键词:儒学论语孔子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哲学研究·

孔子的贡献
——以教育与理论为例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孔子是民间教师。他继承先圣的优秀思想文化,在民间发展教育,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他的“和而不同”经过分析,并与西方的“优胜劣汰”作比较,认识它的现代价值的方法之一。关于“父子相隐”,过去有人认为它与法治社会相抵触,是现代腐败的根源;现在经过分析,认识到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世界许多法治国家都有容隐制度,与此同时,它也得到不少国家的采纳。

孔子;和而不同;父子相隐;容隐制度

引 言

五四运动时期,有人批判孔子儒学,有的是为了提倡西化,有的是为了发动革命,目的不同,批孔则一致。当时只是一些革命者、知识分子在批孔,社会基层虽然不太了解孔子有什么理论,而儒学精神则渗透于民间,特别是忠孝仁义,影响还相当深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评法批儒到批儒批孔,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到大破“四旧”,用政治运动企图清除儒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从媒体上看,似乎儒学影响已经清除干净,致使海外有些华人以为儒学已经失去依附,成了“游魂”。报纸上批孔老二,批孔丘,许多人并不了解这就是孔子。更不知道还有一本叫《论语》的书。能够看懂古汉语的知识分子虽然也积极参加批孔,只是为了顺应潮流,并非真要全盘否定孔子。有人写书全盘否定孔子,过几年,自己又发表声明,全盘否定这本书。这是典型的例子。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中,给孔子与《论语》作了这样的定性:“孔学的创始人——孔老二是我国春秋末期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论语》是“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是“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服务”[1]的。春秋时代是否奴隶社会还有争议,即使是,孔子周游列国,无所留止,说明他的政治主张没有被当政的诸侯所接受,他怎么会成了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是秦汉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中央集权制度,他怎么可以为它服务呢?那时的批判不讲究根据,随便扣帽子,下结论,而且也常常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中央集权是封建制度,不是奴隶制度。封建阶级要革奴隶主阶级的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为什么会为封建阶级服务呢?因为被批判者不能发言,所以怎么说都行。但是,言不成理,终究不能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研究逐渐进入正轨。许多学者开始正常研究学术问题,对孔子,对儒学,都重新进行研究,重视典籍资料,进行扎实研究,得出新的结论,纠正了过去缺乏根据的各种说法。一些学者根据自己扎实的研究,纠正了“文革”时期的不正确说法,对所谓“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也作出新的评价。这些都推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为学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也是参加者。我研究东汉哲学家王充的哲学。他的代表作《论衡》中有一篇《问孔》,在评法批儒的时候,有人据此认为王充是反对孔子的大法家。我经过研究以后,发现王充是推崇孔子的,所责问的是企图神化孔子的汉代儒者,不是批评孔子。还有一篇批评大法家韩非的文章——《非韩》,批评大法家韩非“一断于法”法理论的严重片面性,怎么成了大法家?“问”还是比较客气一些的,“非”则不客气了。

1979年在太原召开“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中国哲学史大会,我是硕士生,带着论文出席这次会议。会上成立中国哲学史学会,推举张岱年先生为首任会长。接着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副总理谷牧任会长。于1994年又联合各国儒学研究团体,成立国际儒学联合会,也是谷牧任会长。这些学会、基金会、联合会,每年都开展学术活动,每五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儒学大会,建立儒学研究的交流平台,大大推动儒学研究,扩大儒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三十多年中,儒学逐渐升温,国学也成为许多人讨论的话题。于丹教授在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读《论语》的体会,产生了轰动的影响,使许多人知道有孔子这样一个人,知道有《论语》这样一本书。于丹教授的演讲的动员作用是功不可没的。通俗演讲起着发动的作用,要继续深入下去,就要重视典籍,认真细读。许多学者开始梳理儒学思路,体会精神实质,结合实践思考,对儒学的研究不断深化。近十多年,研究儒学的成果异常丰硕。在世界各国创办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在新的意义上“周游列国”。经过这么多年提倡弘扬,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已经家喻户晓。中国和世界很少有人不知道孔子是谁了。这时候在长安街南侧显要的位置上立个孔子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中国文化品牌难道不应该亮出来,还要藏着掖着不成?让世界人民,特别是孔子学院的学生来到中国,很容易看到孔子像,要合影留念也很方便。如果孔子学院的学生来到中国找不到孔子的像,那才会感到莫名其妙!中国人将孔子推向世界,在中国却没有他的形象,有背常理。

儒学、国学,近十年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但是,20世纪百年批儒留下的影响更大,在思想界,儒学、国学,还有很多人并不太了解,甚至还不理解。因此在网上有一片反对声。在这种情况下,将孔子像挪走,是符合民意的。什么时候,儒学、国学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那时再按民意搬回来,也不是不可以的。孔子儒学百多年的命运是很曲折的,一言难尽。

二、孔子是什么人?

(一)孔子不是神,是人

历史上有一些人将孔子神化,说他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长得也是奇形怪状。汉代王充提出过批评。这是老话,不赘。

(二)孔子是民间教师

孔子跟《论语》这两个:一个是一个人,一个是一本书。孔子这个人,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孔子最早就是一个民间教师,不是官方办的,他自己带学生。民间教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现在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办的300多所孔子学院,影响非常之大。2500多年以前传到现在,而且传到外国去了,过去说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就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那一小块地方转了一圈。现在周游列国就是全球了,东方、西方,美国那边也办了几所。我想,介绍孔子就想介绍一下,他作为一个民间教师,怎么会有这么大影响?

孔子教学有一个特点,因为在过去周朝的时候,教学是在贵族的子弟中进行。那时候有一个规矩,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就是关于礼仪方面的问题跟平民没关系,因为这些礼仪只是在朝廷上,在士大夫交往中间,在祭祀的时候使用的,这些活动都是贵族参加的,没有平民的事。所以礼就跟他们没关系,所以那个时候都在官府里面给贵族的子弟进行礼仪教育。就是说“学在官府”。孔子原来也是贵族的后代,他学了很多礼仪,以后家族破落了,他就落到了民间。到了民间他就把自己以前学习关于礼的精神向平民进行宣传,这就产生了在民间教学的第一个教师。他有一个提法就是“有教无类”,就是教育不分类,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想学只要交一定的学费,就是几条干肉,就可以学。所以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里有一些不是贵族出身的,据说子路就不是贵族出身的。孔子把这个“学在官府”的规矩打破了,把学问传到民间,这也是一个大的贡献,开了一个民间教育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普及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孔子是集大成者

作为教师应该传授知识,传授知识,自己必须先有知识。孔子那个时候就是把以前的几千年从黄帝开始,后来尧、舜、禹,夏、商、周,还有春秋时代,那些时代许多思想家创造的人类的智慧,他都把它综合起来,作了整理,形成一个儒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形成以后,在社会上影响就很大。刚开始的时候,春秋时代,儒家和墨家,后来韩非子说它们是“显学”。“显学”按现在说法叫做时髦的学问。到了战国时代,儒家的思想影响又很大,最突出的是一个孟子、一个荀子,他们的思想影响也很深远。

孔子是把前面的思想都综合起来,所以孟子说孔子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者,就是把所有的好思想都综合起来,这是非常伟大的工作。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他就是把先圣的思想继承下来,他自己不做创作,不创作新的,实际上综合就是一个大的创作。张岱年先生原来就是北大的一个教授,他是泰斗级的学者。他提出文化问题,叫“综合创新”。他的意思是说把西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综合起来,来创造新的思想体系,用于现在。我们可以说,孔子的“集大成”就是一个“综合创新”。他好像没有新的东西,但是把旧的思想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这是一个大创新,不是点滴的创新,而是整体上的创新。它之所以影响那么大,就与此有关。他把旧的思想整合出来一个新的体系,用来指导后代的当政者行政思路。

(四)孔子教学

孔子教学非常认真,探索出许多好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出深刻的教育理论,至今仍然有很高的价值。从《论语》上,从《礼记》的《学记篇》里面,都可以看到孔子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这些理论,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教育家都未能在整体上超过。他们有的拿点什么新东西就说旧的不行了,转了一圈都回到孔子那里。比如说孔子的“教学相长”,现在在西方教学体系里面这方面还很缺乏。教学相长就是老师去教,跟学生去学,实际上有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比如说学生提问,老师要解答,怎么解答?解答是为了解除他的疑惑,提高他的素质,也就是现在讲的“教书育人”,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孔子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对不同的弟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又比如说他的学生问仁,同样问这个问题,孔子回答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问孝,问政,这是他们经常问的,《论语》里面都有,跟不同的人,回答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是针对这个人的特点来回答的,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这样,比如说上语文课,都上语文课,没有分别。学生提问题,很多老师对学生不了解,学生提的问题,他就是一种答案,说不出好几种答案。西方人批评孔子,说孔子同样讲的仁,一会儿这么讲,一会儿那么讲,没有贯彻一致。但是他们就不了解孔子说话的对象,孔子答问是要针对提问人的特殊情况。西方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看病也是那样,你感冒了,男女老幼,春夏秋冬,都是一种药。但是中医却不一样,夏天得的感冒用的什么药,冬天得了感冒又是什么药,都不一样。身体好的和身体弱的,小孩和老人,用药都不一样。中医治病也是体现儒家“因材施教”的精神,它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所以每开一个方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有个性的。有人根据西医说中医不规范,不规范就是不科学。如果按西医的要求,规范中医,那中医就变成西医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中医的“辨症施治”诊疗,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孔子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他的知识非常丰富;第二,他在民间传教,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第三,他有一套教学办法,这些理论与实践,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孔子教育为了提高素质,使之成人,君子不器。当今受到西方的影响,僵化模式、应试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传授一种技艺,为了就业。这是现代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弊病,却难以纠正。

三、孔子主张和而不同

读《论语》有一些话,现在看起来不好懂,但是要结合别的古籍,看看别的书,参考一下,就能懂。孔子的那些话也是那样的,比如说孔子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我刚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同”跟“和”有那么大区别?一个君子一个小人,这“同”有什么不好?“和”有多好?弄不清楚。后来看了《左传》上有一个晏婴,他解释“和”跟“同”很清楚。齐景公那个时候,晏婴是了不起的思想家。他比孔子岁数还大一点。他给齐景公讲,什么叫和?就像做菜那样,各种肉、菜,咸的、酸的,怎么配合好了,放在一块,煮出来的菜很好吃,汤也很好喝,可口,这叫和。另外一种做法就是水,水再加水,什么味道也没有,他说这就不好喝,这就是和跟同的区别,和就是不同的东西合理地配合在一块,形成最好的状态就叫和。

比如说音乐,声音、音调有高有低,有各种不同的频率或者各种不同的乐器,它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音乐。它就是很优美的、很悦耳的音乐,听了就是一种享受。如果只有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调子是一样的,没有变化,那就很难听,现在说法叫噪音,对健康不利,没病的都会听出病来,有的说鸡要是听了那个声音都不会下蛋,这就是和跟同的区别。晏婴举这样的例子,他为了说明什么?他说国君提出一个意见,臣子从不同的角度给他提出批评,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以后形成最佳方案,这个方案是集思广益的结果,这是和。如果国君提出一个意见,所有人都没意见,都喊“万岁”,上下同声,他说这就是同,也就是说大家一块讨论问题,吸收最合理的思想,形成最佳方案,这是和。只有一个声音,同一个调子,没有争议,没有讨论,没有不同意见,舆论一律,那就是同。汉代有人对皇帝说:“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3]一片拥护声,对统治者没有好处。

孔子在这个基础上来讲这个“和而不同”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人如果做官,国王不管提出什么意见,他不是马上就赞成,先考虑考虑,他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然后给他提出来,提出来再商量,有的吸收,有的不吸收,这就是和的态度,就是君子应该坚持原则。有人为了保自己的乌纱帽,只要是上司说的都表示同意。这就是小人的做法。小人就是只有同没有和,从来不提意见。你说什么他都说最好,而且抢先说这个方案最好,这叫小人。这个同就是同于上级的意见,同于君主的意见。有人将同理解为平等,并以墨子“尚同”为证据,那是错误的。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比如说孔子的孙子叫子思,鲁穆公问他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说经常批评你的错误的,那个人就是忠臣。很多国君不容易理解这个意思,老提意见的,为什么?后来的人有一个解释,他说提意见的人只有对国君有好处,对他自己没好处,表示赞成的可以保住他自己的乌纱帽,他没有危险,因为是你的意见,错了也是你的,他赞成了没问题,所以只有对他有好处,所以奸臣都是这样的,奸臣都支持国王的意见。皇帝说什么,他都支持什么,那就是奸臣。经常提意见的是忠臣。

子思的后学孟子,孟子说大人者“能格君心之非也”[4]。国王心里面有错误的思想,他就给国王提出批评,这叫忠臣。在儒家里非常强调互相提意见,《论语》里面讲诤友,就是最好的朋友,那就是能够给你提意见,什么意见都不提的,那是酒肉朋友,因为你现在还有酒还有肉,他就跟你交朋友,当你肉吃完了,酒喝光了,他就走了,利尽而绝。有利的时候就是朋友,利没有了就断交了,就不是真朋友,也不是好朋友。要理解孔子这样一句话,必须看到别的东西,作为参考,才能够正确理解。

另外,这里有个君子和小人,在《论语》里面,你只要看到君子什么什么,这就是孔子提倡什么;如果说小人怎么怎么,这就是孔子批评什么。有的人研究,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研究半天说不清楚,实际上就是说君子这样的东西是他所提倡的,这样的就很明白了。孔子提到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什么都听上级的,提倡跟上级共同探讨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有的人说中国的传统没有独立人格,什么都听皇帝的。实际上,这是对中国的文化太不了解。孔子非常强调独立人格,比如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论语·子罕》)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心里面的志向和想法,你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把它剥夺了。现在我们国家出版业也很发达,一年大概出几万种书,报纸每天出几十万或者几百万份,但是哪一个纸片能留下来,很难,绝大部分100年以后都成了垃圾。所以真正像《论语》这样一本书,一共有一万多字,就相当于一篇文章,流传了两千多年,现在全世界都在学它,这才是精品。《四书集注》朱熹花了十多年时间,跟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注,注了十多年才完成,到现在1000年了,也还是权威。席泽宗的一篇文章说,他的老师叶企孙告诉他,文章发表30年后,还站得住脚,那才算过硬。按此推论,300年后还有人研究,就是精品。能传三千年呢?那就是经典!现在一些无知的人,总是蔑视经典。以为旧书都过时了,而把自己过几年就过时的作品当做宝贝。杜甫有一句诗,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说那些喜欢批判经典的人,身体与名声都消失了,经典还像江河那样流传着。还有一句那样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文化垃圾被历史所淘汰,而文化精品仍然生机勃勃地流传着,流传后代,远播全球。

现在出书多的不得了,真正能留下去的,必须是精品。第一要精炼,第二很通俗,第三要非常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孔子的话都是很通俗的,又非常深刻的,这才能流传下来,像“和而不同”这句话,就符合以上三条。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你自己不想接受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谁都能听懂。有一个说法,我也忘了是谁说的。他说孔子那些话,小孩都能听懂,但是到80岁还不能都做到。想做的,谁都能做到,但是都做到,就非常难。孔子自己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他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我觉得也是非常深刻的道理。这是不同阶段达到不同程度,人的境界也跟随着提高,提高到60岁,对于反对的意见、批评的意见都很容易听进去,耳顺了,听了什么话,也不觉得逆耳。达到“耳顺”是不容易的。我说《论语》里面的话,有的不好理解,一般的要参考别的书才能够理解。

四、孔子主张父子相隐

有一些说法,过去认为是错误的,加以批判。我们如果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研究后会发现,它并不是错误的,是我们错了,我们有误解。《论语》上有这样的例子。举一个来说明一下。《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有一个叫叶公的去跟孔子说,我那个地方我们村里面有一个小孩,叫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父亲去偷了一只羊,他去证实它。孔子说,我们村里面的正直人不是这样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正直就在其中。就是说儿子没有揭发他父亲,他父亲也不揭发他儿子,这里面也有它的正直,它也是正直。他讲这个正直的意思,后来都有很多人批判他,说这个违法了,犯了包庇罪,这是不对的。有人以为亲人做坏事,加以包庇,是现代腐败的根源。以前我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合理性。后来我看了别的书,看了好几本书都讲到直躬。例如《庄子·盗跖》载:“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又如《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其中也讲了直躬的事。在《吕氏春秋·当务》篇载:“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楚国有一个直躬,他父亲攘羊,这跟偷还不太一样,就是别人的羊混到他的羊群里面,他都赶回去了。这叫“攘羊”。偷羊就是从人家羊圈里把羊偷走,直躬的父亲是攘羊,就是把别人的羊混回去,是这个意思。别人去找,找到说这只羊是我的,他儿子说:“是,是,是!这不是我们的。”这就是“证之”。

然后人家就告到官府里面,楚国的官员就把他父亲抓走了,判了死刑。这个儿子直躬就跑去说,愿意替父亲死。楚国做官的就把他抓了,把他父亲放了。要杀他的时候,走到路上,他又提出来,他说父亲攘羊我去证实,这说明我是讲诚信的。父亲要死,我替他死,这是孝。讲诚信,又孝顺,这样的人都要杀,你们楚国还有几个人不该杀。楚国国王一听,是,你说怎么能杀他呢?放了。就把他放了。这个时候,孔子有一个评论,说“异哉”,就是奇怪了,这家伙他说一个父亲的事情,两次得到名誉。得到什么名誉?一会儿讲到诚信,一会儿讲孝顺,好处都是他的。结果官府的法就不能实行了,因为偷羊本来要杀头,没法杀了,就是法不能执行。还有直躬的父亲,他的家丑外扬。这对两方面都没有好处,于公于私都是不利的,所以才有后来孔子说的那个话,孔子先了解这些情况,后来这个叶公到那里跟孔子说的时候,孔子表示不赞成,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认为这不好,这于公于私都不利。《吕氏春秋》这本书,后面写着:“直躬之信,不如无信。”就是直躬这个讲信用,讲诚信,不如没有信用。说明《吕氏春秋》是赞成孔子的说法。《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宰相召集全天下高水平的学者一块来编的。编的时候在内部还进行讨论,不断修改,然后挂在城墙上,向社会公布,谁能够改动一个字,或者提出一个批评意见,奖励千金。这个挂了几个月牌子,没有人提意见,说明当时社会上对这本书所有的观点没有异议,或者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

《吕氏春秋》赞成孔子的说法。《吕氏春秋》离孔子约300年。300年过程中间,这个观念还没变。另外在《吕氏春秋》之前,庄子也讲,直躬证父是“信之患也”。在西汉前期的《淮南子·汜论》中载:“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直而证父,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说直躬的信不可贵。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直躬,另外一个是尾生。尾生跟一个妇女约好了在桥下相见,结果他在那里等着,那个妇女没来,水一直涨上来。涨上来他也不到岸上去,也不到桥上去,就在底下被淹死了。他是很诚信的,他因为约好了在桥下,不能到桥上,到桥上就不诚信。抱着桥墩子,才抱了一会儿,后来支持不住了,飘走了,就死了。这是尾生,他是溺死。《淮南子》说这种信是凝信,直躬的信跟尾生的信,这有什么可贵的?持批评的态度。我们看从孔子到西汉早期,应该说大概500年吧,四五百年那么长的时间,许多学者都批评直躬,为什么呀?难道他们都支持腐败!而且《淮南子》与《吕氏春秋》,都是集合天下的高水平的学者一块编写的,他们都讨论过。这些典籍都一致批评直躬的信,是众多高水平的学者的共识。说明那个时代这种信,就是属于应该批评的。而我们现在说他不对,理由充足吗?有人说这是与当今法治社会不协调的。韩非说法,如果父子相隐,那就是“父之孝子,君之叛臣”。好像直躬的表现对国家有利,对家庭不利。而孔子的说法对国家不利,对家庭有利。那么,统治者都不会支持孔子的观点。实际上不是这样。《汉书》记载汉宣帝下的诏书。《汉书·宣帝本纪》地节四年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子女匿父母,妻匿夫,孙匿祖父母,均无罪。反过来,长辈隐匿晚辈,如果罪行要判死刑的,也要上报廷尉请示。这里明确的是子隐匿父母是无罪的。作为统治者居然下这样的诏书,说明在亲情与法律两相比较,孝与忠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亲情更为重要,孝高于忠。《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载:魏文帝曹丕问大臣:“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耶?父耶?”邴原则勃然对曰:“父也!”这也是孝亲重于忠君的典型例子。因为亲情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一旦破坏人际的亲情关系,社会失去孝的道德,对于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20世纪批判孝过了头,文化大革命又是一次大规模地破坏亲情的运动,结果出现许多不和谐因素,伦理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现在需要花大力气去拨乱反正。人文缺失,后患无穷。往往一时看不出来,若干年后,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最后只好慢慢地消化恶果。在中国亲情是不可抗拒的一股势力,一个倾向。汉宣帝这个说法就是统治者的态度,也表示支持孔子的观点。西方的自由主义者不了解这个社会状况,不了解中国的传统,实际上中国为什么重亲情,亲情是社会的稳定的基础,这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因为这个社会不稳定,他这个政权就没法稳定,就不能够长治久安。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下不能理解,他认为人都是个人,谁跟谁都没关系。我们以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都是社会网上的结,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怎么可能只讲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呢?

父子相隐,在法律上叫容隐制度。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与法学界同事有所接触。他们告诉我,全世界都有容隐制度,容许直系亲属不作证。只有三个国家没有这种制度:中国、朝鲜、古巴。去年中国宣布容隐制度,现在只有两个国家了。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容隐制度?前几年学术讨论这个问题,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最后郭齐勇主编论文集,约有70多万字,多数人支持容隐制度。国家领导采纳这个意见,所以出台了这个制度。父子相隐的问题,有合理性,再次得到证实。过去的误解解除了。

[1]论语批注·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汉书·贾谊传(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57.

[3]后汉书·任延传(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65:2465.

[4]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5:549.

The Contribution of Confucius——Take Education and Theory for Exam p le

ZHOU Gui-dian
(Philosophy Depart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Confuciuswas a folk educatorwho inherited excellent ideology and culture from previous sages and developed education among common civilians.He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makes attempt to recognize contemporary value in Confucius"harmony but not sameness"through analysis and contrastwith the western"survival of the fittest".As for"father and son are implicit",some held the view that it contradicted with a lawful society in the past and was the source of contemporary corruption.But analysis shows that it is reasonable and concealment system exists in many law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Concealment system is recognized and adopted by the state.

Confucius;harmony but not sameness;father and son are implicit;concealment system

B222.2

A

1009-1971(2012)06-0033-06

[责任编辑:唐魁玉]

2012-07-29

周桂钿(1943—),男,福建长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儒学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儒学交流在路上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论语·为政第二》
什么是儒学之本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孔子在哪儿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