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百年母语变迁体悟优雅汉语表达——漫谈大学语文现代文教学

2012-04-07 14:29何英牛景丽
关键词:现代文大学语文文言

何英,牛景丽

(1.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2.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感受百年母语变迁体悟优雅汉语表达
——漫谈大学语文现代文教学

何英1,2,牛景丽1

(1.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2.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大学语文课程要依托“母语高等教育”理念,以解析各类“好文章”为中心展开,选文应古典与现代并重,其中现代文教学要关注百年来母语发展变迁中形成的“文”的现代传统,通过关注文章语言形态、关注作者语文思想、开拓学生语文视野,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现代汉语文在表达上的特色与优长。

大学语文;现代文教学;母语高等教育;“文”的新传统

在目前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至少都占据半壁江山,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这不但缘于古诗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与价值,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追溯起来,大学语文课的前身“大一国文”就以古文为重,“民国教育部‘部定大学国文选’初选目录有三篇语体文(即白话文),鲁迅两篇,徐志摩一篇,后因‘生人不录’一条标准,全部不用,该教材乃为全体文言文。”“生人不录”现在看来实不足为训,而民国时期语体文入选大学语文教材篇目少客观上与当时语体文还处于草创期,公认的典范之作数量不足有关。而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白话书写,典范的白话文已蔚为大观,而且当今学生的日常交流、专业阅读基本面对的都是白话文,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固然不可或缺,现代文亦同样不容忽视,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教学篇目的选择上理应古典与现代并重。鉴于古诗文教学一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受到重视,多数教师对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拟就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文教学略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依托“母语高等教育”理念,解析现代各类“好文章”

从1904年癸卯学制在大学预科开设“中国文学课”,到1929年,教育部规定在大学及各独立学院开设“大一国文”,到文革后在匡亚明、苏步青等前辈的倡议下,“大学语文”重回高校课堂,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已有百年历史,但这么一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轫期就诞生的课程似乎一直没有走出被边缘化的命运,何以至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缘于业界始终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形成科学而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关于课程定位,南开大学李瑞山教授的观点颇值得关注,他提出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并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编撰了《语文素养高级读本》,还作为副主编参与了陈洪先生主编的“新形态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与《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的编撰。“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内蕴着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的,它千百年来是中华文化维系和承续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民族强大凝聚感和向心性的主要来源。是华夏民族与世界民族之间生生不息的(交流的)重要基础。所以母语的这种基本性质决定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有一种培根固本的特性。”从母语高等教育的角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较之“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不但立意高远,也更切中语文本位,特别有助于推进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建设。从母语教育的高度来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与支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推出的由张新颖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试验教程》即以“重新认识和发现母语为出发点”。

“母语高等教育”这一课程理念的确立必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影响,标举母语,并不意味着要以汉语知识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中心,李瑞山先生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落实要抓住“文”这样一个核心概念:

所谓的“文”,简要的说,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跟西方的语言文化的传统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个“文”的概念是包容多种文体在内的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我们大学语文教学不把它讲成单纯的文学课,应该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就是一些经典的各种文体的汉语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我们的课程要揭示它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的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丛生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的教育更显出它的必要性。

这段话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第一,“文”不等同于西方的“文学”,它有更大的涵容性,可以包举所有文类。“文”因之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所以修习母语,必精研“文”。第二,对“文”的学习主要借助于各类具有典范性的“好文章”,这里既强调了选文的典范性——因为诚如何二元先生所言,大学语文的目标就是“学习‘雅’的母语”,又强调了文类的广泛性——不局限于文学作品,这既合于中国文化语境中“文”的历史现实状貌,也符合教学对象提高语文素养的现实要求——修习大学语文课的都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他们固然需要提高文学素养,但应用语文修养更不可忽视。

“母语高等教育”的定位,“好文章”的选文理念适用于整个课程,“母语”和“文”要始终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就现代文教学而言,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着力从文章体式、语言风格、表达效果等方面对选文深入分析,还应对百年来母语的现代发展与变革有大体的了解,对当下的语文生活、热点语文现象多一份敏感和持续的关注。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的古代传统相比,现代之“文”无疑是稚嫩的,但其中积淀着几代人为了更好地传达自身的现代体验而呕心沥血的母语开掘,鲁迅要它严谨精细,路翎要它扑朔迷离,沈从文要它古朴简峭,汪曾祺要它淡中出奇,余光中要它雅致明快,毛泽东要它雄辩风趣,赵树理要它植根乡土,查良铮要它能通中西……大量典范的白话文作品——这里既有文学佳作,也有应用文章;既有汉语原创,也有经典汉译,已逐渐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文”的现代传统,它既与文的古代传统密切相关,又呈现出新的特色,且生生不息,日新月异。

二、纵横比较,凸显母语新变;沉潜涵咏,体悟佳作文心

母语的现代转化缘于近现代以来在中外文化的撞击交流中,国人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审视反思,对外来语汇、思想的译介汲取,新境遇、新思维、新体验催生了新文化、新思想、新语言,白话逐渐取代文言成为社会的主流语言,与之相应,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表达的主流。虽然白话和文言在词汇、句法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记录白话和文言的符号都是汉字,即便白话文与口语有更密切的关联,却毕竟还是依托汉字存在的“文”,而中国古代文人对汉字书写潜能的开掘大半凝结在文言文中,所以现代文的发展不可能与有着几千年书写历史的文言文切断关联。另一方面,如上所言,母语的现代转化与近现代大规模的汉译活动密切相关——如汉语的欧化在五四时期就屡屡被人提及,所以考察现代文的成绩,文言文与外国文其实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此外,“好文章”也需要在与日常的一般语文的比较中彰显其经典性,所以,纵横比较,母语的成长、现代“文”的特色才能凸显出来。具体说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分析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关注文章语言形态

现代文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文言与白话,方言与外来语无不可用,大多数文章自然都是供阅读的,但根据主要诉诸听觉的演讲、报告整理成的“好文章”亦数量可观,这样,“文”与“白”、“土”与“洋”、书面与口头,形成了现代文丰富多样的语言形态,它映现着作者的语言习惯,关联着具体的表达诉求,更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表达效果。以下以文言和汉译为例略作阐述。

“文言和现代汉语虽然差别很大,却又有拉不断扯不断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同源异流,现代汉语不管怎样发展变化,总不能不保留一些幼儿时期的面貌,因而同文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相似之点(表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另一方面,两千年来能写作的人表情达意,惯于用文言,这表达习惯的水流总不能不渗入当时通用的口语中,因而历代相传,到现代汉语,仍不能不掺杂相当数量的文言成分。”“专从表达方面着眼,文言的财富比现代汉语雄厚,现代汉语想增加表达能力,应该到文言那里吸收营养。”文言修辞工巧、言简义丰,现代文如能适当采用——当力避高古生僻,而求浅易生动,将会在流畅自然之外增一分典雅、庄重。如冯友兰先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片段:“联合大学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又如汪道涵先生哀悼宋美龄的唁电:“宋美龄女士亲属:惊闻宋美龄女士仙逝,深表哀悼!宋女士一生历尽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晚年萦怀两岸关系,期望国家统一、民族昌盛。驾鹤已西,鸾音不再,令人憾惋。仅向亲属表达诚挚慰问!”声韵铿锵、情辞渊雅而文意畅达,实为现代浅近文言写作之典范。诵读和解析此类文章不但有助于学生领略现代文的多样风采,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沟通古今,深化母语教学。

老舍曾说:“《红楼梦》的言语是多么漂亮,可是一提到风景便立刻改腔换调而有诗为证了。”王蒙在谈及古代白话小说时也指出:“古代白话小说缺少那些比较细腻的诗意的抒情的东西,很多都是市民的语言,也缺少很细微的描写的东西,尤其是描写风景的,也缺少一些比较高雅的而又带有哲理性的东西。”现代白话文的成就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较之旧白话,乃至文言,不论是景物描摹、心理刻画还是书写时代、造论说理,表现力都大大增强,在王小波看来:“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这特别要归功于一批杰出的翻译家的创造性工作,“二十世纪以来,国人字汇构筑,语言表达和文学建设的进步,中间一份功劳,应归属涉足译事之人。”(赵武平)所以,“研习外国名著的优秀中译,有利于我们充分感受现代语文的多种样貌、多样潜质和多样魅力,那也是汉语文的美好遗产”。

(二)关注作者语文思想

这里的语文思想指的是对汉语、汉字、修辞、文体、语言理论、篇章结构、文章技法、文学鉴赏等各类语文问题的有启发性的观点。大学语文因为面对的不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所以课堂上不必(也不允许)花费太多的时间系统地讨论相关理论问题,但是,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理论问题,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语文特色的理解体认,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这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特别需要加强的。

在笔者看来,大学语文教学中理论问题的引入虽然有很多方式,但特别简单易行的是引介相关作者的语文思想——首先,作者简介原本就是教学内容中的一项——只不过通常教师是以作家生平、主要成就等作为介绍的主要内容,未必突出其语文思想;其次,结合作者的语文思想来考察其写作实践(即对教材相关选文展开分析)很容易抓住特色;第三,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多专家学者、特别是作家都有对相关问题精彩的论述。如:

什么是优质的汉语?在我看来,一种优质语言并不等于强势语言,并不等于流行语言。优质语言一是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形容能力。前者支持人的智性活动,后者支持人的感性活动。一个人平时说话要“入情入理”,就是知性与感性的统一。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常保中文的健康。

“对对子”即是最有关中国文字特点,最足测验文法之方法。且研究诗、词,对对亦为基础知识。出对子之目的,简言之即测验考生(1)词类之分辨:如虚字对虚字,动词对动词,称谓对称谓,代名词形容词对代名词形容词等;(2)四声之了解:如平仄相对求其和谐;(3)生字(vocabulary大小)及读书多少:如对成语,须读书(诗词古文)多,随手掇拾,俱成妙对,此实考生国学根底及读书多少之最良试探法;(4)思想如何:妙对巧对不惟字面上平仄虚实尽对,“意思”亦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要“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之“一正,一反,一合”。

传统的语言论对我们今天仍然是有用的。我们使用语言时,所注意的无非是两点:一是长短,一是高下。语言之道,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不过运用之妙,可就存乎一心了。不是懂得简单的道理,就能写得出好语言的。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但是首先要写好每一句话。

上面几段文字对优质汉语、中文常态的界说,对中国文字特点、传统语言论妙处的指点,既新人耳目,又恰切公允,适时征引,既便于文本分析,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母语的理性思考,提升大学语文课的学术含量。

(三)拓展学生语文视野

语文关联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语文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功课,语文能力当然很难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迅速提高,但也正是因此,作为学校语文教育的最后一站,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所作为——我们不但要让每一堂课都充实精彩,还要尝试着去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让他们看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步入更广阔的语文生活。

1.尝试沟通母语与外语学习

上文已述及优秀汉译对现代汉语及作家的深刻影响,现代文教学中,可在解析具体汉译作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介优秀翻译家的优秀译作,倡导双语阅读,分享阅读心得——可在课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亦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空间。

2.引导学生从语文视角审视自己的专业阅读材料

在目前的大学专业教育体制下,要求所有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乃至人文社科类书籍是有相当困难的,各个专业开列的参考书在反映母语文化的深广度上当然不及文化、语言、文学类的著作,但不论是教科书、论文还是专业著作,无不需要准确、规范、严谨的语文表达——这也正是学生特别需要的语文能力。况且,每个领域都有语文素养高深的学者,甚至是大师级的人物,良好的母语修养不但让他们的专业表达更顺畅,也让他们的思想更丰富,生活更多彩——他们的母语表达甚至他们的存在本身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语文问题

从“火星文”到年度流行语,从短信段子到全民织“围脖”(微博),从《通用规范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到“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发争议到民国语文教材重版热销,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到高考零分作文集锦,从“梨花体”到“羊羔体”,从“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到“儿童读经教育”,从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年度报告到海外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当代语文热点问题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可能很难对上述每一个问题都有全面的了解,但多一份了解,就会多一分清醒;多一丝关注,就会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思考,对“文”的分析就可能多一条思路。当然也就更便于对比母语的经典与时尚,对接语文的社会与课堂,深化学生的“大语文”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上述三个方面其实多有关联,甚至互有交叉,本文只是为了论说的方便做了大致的划分,而对这几个方面的关注最终都要指向推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好文章”表达效果的体认,进而激发其对母语阅读与写作的深入思考与浓厚兴趣,这样才能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在课下对"好文章"沉潜涵咏,从而逐步让母语的优雅从先贤的笔端注入自己的心胸。

注释:

Experiencing the Changes and Eleganc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E Ying1,2,NIU Jing-li1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should rely on the concept of"higher education of native language"to interpret all kinds of good articles that should be chosen with equal attention to classical and modern materials.Teachingofmodern materialsshouldbebasedonchangesofour native languagefordecades.Mostofall,itisimportant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nd disc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odern Chinese text through studying the linguistic form,the writer's idea,as well as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vision.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teaching modern Chinese;higher education of native language;new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193

A

1674-7356(2012)02-0016-05

2012-03-24

何英(1972-),女,河北邢台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现代文大学语文文言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