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城市广场文化的功能

2012-04-07 10:02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市民广场

王 浩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300)

广场文化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人们生活需求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广场文化融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一体,与节日文化紧密相联,主要体现在各种艺术性活动中,并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要,在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努力维护、实现、发展好人民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新型广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90年代在城市勃然兴起,现已遍及全国大中小城市,成为城市群众文化一道亮丽风景线。这种新型城市广场文化,内容涵盖城市群众文化方方面面,健身休闲与艺术表演相辅相成;高雅文化和大众娱乐相得益彰,群众在自娱自乐中陶冶情操,净化心境。这种新型城市广场文化,已形成一种迅猛发展趋势,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本文拟从“以人为本”视角探讨城市广场文化的功能[1]。

一 广场文化的界定

广义的广场文化,是相对室内文化而言的一切室外相对集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如在楼前、街边、公园内开阔地带或体育场、学校操场上发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均属此类;狭义的广场文化则特指发生在经过规范设计和精心建设后正式命名为“广场”的空间里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本文所研究的广场文化现象以狭义定义为主,广义定义为辅,二者兼而有之。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精神、城市风格以及市民生活方式非常集中的折射点,是城市的新景观,精神文明的新亮点。它表现形式丰富、贴近市民生活特点,很容易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市民素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广场文化是开展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它建立在一定文化特色上,以美的文化作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文化活动中,在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娱乐和对美的综合体验,在此过程中打造和展示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精神。

二 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作为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空间,承担着沟通人际、满足民生的重要社会职能,广场文化的重要特性是内容和参与范围的广泛性。成千上万人在一起互动,群情相互影响。这种文化上的造势是许多剧场文化或其他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军营文化难以取代的。其在展示城市地域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同时,陶冶市民情操、提高市民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一)广场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审美鉴赏能力

马克思认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必须有审美教育的参与。“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的文化产品(理应包括广场文化的文化产品)传授给单个的人,这就是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文化现象不断进入人们视野,难免也有诱惑和欲望孳生着颓废、庸俗。广场的数量、面积和赏心悦目的环境是一种客观的空间存在,而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大量的鲜花去占据,就会不断地滋生杂草”。一些广场成了卜卦算命、卖淫嫖娼者的集散地。针对这一情况,应该用先进的广场文化占领这块阵地,让各大小广场发挥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作用,实现“化”人目的,帮助人们提高鉴赏能力,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摒弃旧的腐朽的东西,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广场文化审美教育不断推进和完善,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文化修养,体现对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关注,从而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和社会文明进程。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阶层,广场文化应本着雅俗共赏原则,开展系列活动,突破单一模式。可以开展如少儿文化专场、企业文化专场、专业文艺专场等。同时,广场文娱活动形式应不断创新,每次演出都给观众新感觉,给市民创造更多参与机会,如戏剧舞会、书画摄影、民间绝活等等,让各种娱乐形式汇集于各个广场。利用这个没有围墙的超级舞台,有意识增加广场演出艺术含量,让市民与高雅艺术亲密接触,实现高品位艺术普及,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饥不择食”转向有辨别、有鉴赏、有选择的健康、高层次的活动方式,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审美观点,发挥其教育人、感染人、改造人、塑造人的特殊功能。

(二)广场文化协调着人与人之间关系

人和人的活动是社会的主题。马克思曾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现实社会中,总要与社会结成多方面关系,总要与人和事物接触、交往,正是这种交往,才形成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文化,对调节人与人关系,促进社会稳定起着推动作用。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的交往、接触相对减少,活动空间相对缩小。但在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文化广场,市民不仅业余生活丰富,而且聊天作伴儿的朋友也多了起来,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每天除了工作之外,生活比较单调,参加广场文化活动后,每天过得既充实又愉快。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缓解了工作压力,而且还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幸福感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广场文化为人际关系架起了一条广阔桥梁,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增大了人与人交往频率。在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时,人们会有置身社会大家庭的感觉,它使人们有了更多沟通和交流机会。从这点上讲,广场文化活动对人际关系的调节起到了“润滑剂”作用。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进步。通过积极健康的活动形式,特别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广场文化活动,对诸方面人际关系进行健康调控。现在城市广场活动可谓数不胜数,不同人群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跳舞、唱歌、遛旱冰、休闲聊天等等,在节假日里这里还会有大型文艺演出。巨大的荧屏在夏季还是人们纳凉的好伴侣。这里的各类活动人群互不干涉又相互关联,在健康、和谐、快乐的气氛中流淌着一种宁静和浪漫。

(三)广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

亚里士多德有句关于城市的古老名言:“人们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居留于城市。”一个繁荣的城市文化必须具备很多条件,活跃的社会生活,频繁而自由的人际交往,开放的、公共的街区,平等与法制的空气的信息……这些城市文化因素是很难掺在混凝土里一起建造起来的[2]。

蓬勃发展的广场文化,是人文关怀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社会和谐度的核心体现。如利用相关节日在广场上举办各种健康咨询活动,针对外来农民工举行法律援助咨询活动;政府部门在广场上举办各种接待活动,帮助市民或外来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针对困难群体由政府部门主办、在广场举行大型义演活动;制作宣传专栏,内容有政策服务、各种办证指南、购物指南、城市旅游景点、城市历史发展介绍等,让外地人和本地人更多地了解政府的各种信息,更多地了解城市文化。

因此城市广场文化应回归人的需要,张扬对人的关怀,包括对外来人口的关怀。经济增长、文化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有在满足人民快乐幸福这个终极价值前提下,才具有意义。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关爱外来人员,推动涵盖广场文化建设在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向全体市民覆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激发城市创造活力。

(四)广场文化促进人的情感沟通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广场文化活动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最大限度吸引观众、最有效感染观众的便捷之道,也是真正震撼观众心灵的最佳手段。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和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使都市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越来越渴望拥有广场这样自由、宽松的交流与自我表现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广场文化活动要了解群众心声,关注社会热点,如尊老爱幼、子女教育、夫妻和睦、邻里关系等,把他们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广场文化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教育作用、愉悦身心作用、启迪鼓舞作用,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努力。

广场文化并不是功利性的实用,而是人的最基本需要。群集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其中有寻找伙伴与他人集合在一起的倾向。广场文化就是“人在社会中寻求安慰、发展和保护”(培根《论知识的进步》)。人们在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可以从那儿得到荣誉、利益和欢乐。广场文化在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也提供给人自我表现、感情发泄和交流信息的渠道。

结 语

广场文化——这一没有围墙的剧场,传播文化知识的大课堂,为都市人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条渠道,它面向整个社会,服务所有群众,并且用纯肢体语言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娱乐健身方式,抵制封建迷信,抵制歪风邪气,将时代精神、先进文化、城市文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人心里,为维系社会稳定与和谐创造了良好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编.论城市群众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张洪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鲍宗豪.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市民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