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2012-04-07 08:33颜泳红郑贵华胡立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课程统计学教师

颜泳红,郑贵华,胡立和,马 勤,谢 卓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方法论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兼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世界发达国家历来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又确立了包括统计学在内的9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非统计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已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与经济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此背景下,湖南工业大学统计学课题组成员对非统计专业本科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以顺应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推进统计教学改革,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提供示范。

一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非统计专业本科段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培养统计学家,也不是要培养从事统计实务的工作人员,而是要培养满足专业需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在课堂教学中,统计老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去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资料,如何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如何把不确定的现象变为确定的认识,如何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还应侧重于帮助学生奠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观察事物与处理事物的方法论基础,而不必注重统计理论的演绎过程,尤其是过多地偏重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

为了满足大学本科“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材建设与办学定位、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适应性,课题组成员在总结曾经主编或参编教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多次讨论分析当前经济管理人才对统计知识的需要和原有教材的不足,邀请湘潭大学、南华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优秀统计老师编写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反映现代统计科学发展的统计学教材——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规划教材。该教材强调“学以致用”,以数据的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内容涵盖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既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又注重理论前沿与实践,同时强调与计算机的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二 以“学生自主”为核心,探索统计教学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现代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行动指南[2]。

传统统计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理论落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课题组成员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结合多年从事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统计教学新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即统计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有效的教学资源环境,将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统计课程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2]。这种模式是由统计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在统计学课堂中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来确定的。统计教师用什么方法、手段、策略进行主导教学,学生如何在教师主导下以独立自学与协作互动方式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自主探究,都要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与进程,有序地开展。

三 “五法”并用,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切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多属于灌输式教学,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是否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是否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否符合学生特征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提出了5种统计学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

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统计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统计学教学体系,系统精要地讲授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同时利用EXCEL软件演示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上机操作则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通过课堂讲授后,安排学生收集相关数据,然后上机操作,以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方法。统计老师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统计教师往往要提前将从报纸期刊、互联网以及自身实践中搜索的案例材料,打印后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统计老师要提供明确的讨论目标和引导程序,要求学生先按老师提供的讨论目标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到课堂上进行集中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寻找实际问题和相关知识点的结合。

(三)基于网络的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学参与者以主体的身份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进行教学领域中的物质的、精神的交换和传导的活动。基于网络的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师生共享网上资源,网上答疑。根据《统计学》中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模型较多的情况,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立体效果。统计教师共同协商,分工制作了《统计学》所有章节的课件,并把它挂在网上,并开设了专门作为课程辅助教学的QQ空间和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络邮箱,发布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与学生交流意见,解答疑难。

(四)基于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也称为“框架式教学”,要求为学生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在教学过程中,统计教师需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提炼出一系列相关概念,以便学习者理解。比如对抽样分布的教学,统计老师可提出总体分布、样本分布与抽样分布等三个相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每人提供一个硬币构成一个整体(总体),再按硬币制造年份形成硬币的次数分布表(总体分布);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采取有放回的随机抽样方式,从硬币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相同的样本若干,每一个样本均可按硬币制造年份形成硬币的次数分布表(样本分布);根据所有容量相同的样本分布计算制造年份的均值(样本均值),并进行整理,便可形成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此后让学生思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将呈现什么样的形态?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又将呈现什么样的变化?最后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2]。

(五)基于真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比如对数据搜集的教学,统计教师可根据身边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解决。学生们可根据老师的要求拟定一个搜集相关资料的调查方案,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去搜集数据?要向谁搜集数据?搜集什么数据?怎样搜集数据?……最后对调查方案进行补充与修正,并将调查方案付诸实施。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和程序,而且培养了应用知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尝试研究的能力[2]。

总之,综合应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搜索资料、主动思考、协调合作,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其在研究性、探究性和协作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已成必然。

四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延伸统计学教学空间

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它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融电脑、录象、录音、播放于一体,可根据需要,随时为教学提供高效、实时的操作环境和良好的服务,而且条理清晰,信息量大,并利于更新[3]。作为课堂授课辅助工具,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同时考虑学生求新、求美、求乐、求奇的心理特征,通过动画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将教学大纲、课程讲解、课后练习、相关案例、统计实训、参考文献等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搭建学习平台,延伸教学空间,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此外,统计教师还可以制做一些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一的电子试卷,记录学生一个时期(通常为一学期)的测试情况,并利用统计软件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统计,通过绘制统计图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五 以多元统计能力综合测试为重点,实现统计学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学科,融理论性、技术性、业务性于一体。统计老师应注重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方面的培养,力求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能从事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测的复合型人才,以探索经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为此,统计学课程考核不能对统计知识水平进行单一的笔试,而应采取以多元统计能力综合测试为重点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一)用“笔试”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统计理论是统计实践的指南,理论知识的考核必不可少。但理论考试不是考核学生记住了多少概念与公式,而是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来进行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考核方法宜以笔试较好。

(二)用“多元测试”对统计能力进行考核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统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考核已十分必要。考核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统计调查报告的撰写,统计案例的分析评价,以及应用Excel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总评成绩仍以百分制来表示,其中理论知识的笔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综合应用能力占60%(撰写统计调查报告15%,统计案例分析占15%,计算机操作占30%)。

[1]王尚武.重建统计教学模式[J].统计与决策,2001(1):65-67.

[2]颜泳红,李元初,周雪元.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统计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6):107-110.

[3]沈建芬,周达.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统计教育,2000(3):17-18.

猜你喜欢
课程统计学教师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最美教师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