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04-07 08:33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黄 涛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苦生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目前高校贫困生总数已达300多万人,其中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有100多万,高校贫困生比例接近25%。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伍,如何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 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与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上的强烈自卑感

贫困大学生大多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而陷入自卑之中。可以这样说,自卑是贫困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心理状态。调查发现,有近80%贫困大学生常常与人比较,24.9%的贫困生常感到焦虑和自卑;51.8%的贫困生时而会自卑。特困大学生忧郁症检出率高达51.8%,其中轻度忧郁者为34.86%、中度者约11.9%、重度者占4%,远远高出其他人群。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评价自己。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人际交往处理不当,朋友很少,特别是极少部分同学的言行不当,极易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1]。

(二)神经上的过分敏感性

一项研究表明,有近85%的贫苦生都存在过分的敏感性。由于强烈的自卑,这些贫困大学生神经质极度敏感,老师和同学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甚至对他们产生震撼。如有同学掉了东西,老师或同学不经意看他一眼,他就会认为有人在怀疑他;同学的小声说话,他就会觉得有人在议论他;有时同学的善意帮助,贫困大学生也有可能认为是对他的嘲讽。过分的心理敏感,但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变得焦虑、抑郁,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和生活。

(三)精神状态的焦虑与抑郁并存

贫困大学生背负全家人的期望,走进了大学校园。由于刚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全新的生活,肩负着经济压力的贫困大学生肯定不适应。因为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不能买足够的学习资料和书籍,不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更不能彰显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调查中,发现78.9%的贫苦生遇到困难,他们一般不和其他人分享,而由自己沉闷完成。他们的精神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与抑郁状态,长此以往,又加上情绪低落、不愿意与同学交往,自我封闭起来、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处理机制,一旦遇上挫折,心理脆弱的学生就会走上了极端,其结果是很严重的。

(四)感恩意识的淡薄

近年来,各媒体常有报道说贫困大学生受助后毫无音讯。据统计,一些贫苦生特别是在成功后从未主动联系资助人的贫苦生接近50%。其实资助人并不一定希望图什么回报,他们仅是希望与受助者的联系,了解受助者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同时也希望他们如果成功了将爱心之火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之火充满人间。但事实上,一些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当缺乏,至少这个群体在感恩这方面没有得到资助者或社会的感知、肯定和认可。

(五)诚信品质的缺失

为了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从1998年起试行大学助学贷款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诚信保障机制,随着助贷实施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助贷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助贷还贷率低。据统计,面对银行的催款显得无济于事的大学生占37.6%;有钱了不还占31.7%;贷款生毕业后甚至更改了联系方式,使得银行无法联系的也有19.8%。银行肩负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教育

不可否认,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绝大部分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但在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中出现的有些问题还是不能忽视的。公平、公正、公开是高校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和方法,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是保证资助公正性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觉悟较低,道德水平缺乏,已严重影响到资助政策实施效率[2]。在调查问卷中,有21.22%的大学生是“建有贫困大学生档案的非贫困学生”,有29.42%的学生是不在贫困大学生建档之列的贫困大学生,有将近10%的老师和23.20%的大学生认为,贫困大学生建档人数大于实际贫困大学生数。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被认为贫困大学生范畴之列的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孤儿,绝大多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也主要依靠大学生当地出具的贫困证明。但在贫困大学生认定中实际上存在下面三种情况:一是提供贫困证明的大学生而非贫困生;二是真正的贫困大学生却提供不了家庭贫困证明;三是一些贫困大学生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针上述现象应开展的感恩诚信教育、关爱弱势群体教育和正义教育得不到落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同的贫困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加以引导。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方法和内容的针对性欠佳,只涉及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扶,却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本质“扶贫”,产生了育人与脱困脱节的现象;有些贫困大学生独立意识差,依赖思想重,只等待国家减免学费,或从他人、企业、社会得到帮助;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7.12%的人表示对现在的资助政策不了解;还有很多的大学生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对教育的无偿投资,无力偿还时可以不还或少还;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获得的贷款可用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开支;有的贫困生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认为国家和学校提供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种种现象的存在,说明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

一是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只要做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其心理问题就会解决;二是设备落后、经费不足、场地狭窄,阻碍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呆板、内容简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和覆盖面小;四是重治疗,轻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放在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而忽略了贫困大学生自我心理预防和保健的宣传引导工作。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情况,针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三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各高校特别是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要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要经常深入到贫困大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把经济困难和精神困难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有效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信息系统

在大学生一进校,就通过各种渠道,真实全面地了解大学生贫困情况,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时刻做好贫困大学生调查、登记、跟踪扶助工作。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特别要根据他的经济、生活、消费[主要是日常用品档次等]分别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认定贫困生及贫困等级。二是调查贫困生家庭情况、经济来源、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等;通过多种渠道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公正客观地确定贫困生名单。对确定的贫困生特别是特困生要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在物质上要给予倾斜。同时要动态地把握特困生情况,有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或较好者却因遭天灾人祸变成特困生,所以,建立贫困生信息系统,要定期不定期地跟踪调查,动态分析,切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管理、教育、扶助工作。

(二)改进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措施

贫困大学生问题,国家、学校、社会历来都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建立、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社会资助等措施为补充,解决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使贫困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排除后顾之忧。但是,这种单一的补贴,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改进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措施,要采取“标本兼治”的解贫措施,要由单一的物质资助形式转为扶弱更要励志,要从精神上下手,教育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放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的解困理念[3]。激励他们在贫穷中磨练自己,通过一些勤工助学活动既可缓解经济压力,又增加了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强化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广大贫困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长抓不懈。要教育和引导广大贫困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贫困大学生坚强刚毅的优良品质。贫穷不是人的根本,不是社会耻辱,要把贫穷作为励志不竭的动力,切实加强贫困大学生理想信念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四)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积极探索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新方式,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由于大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在大学普遍地开设心理学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育和干预,帮助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常见的心理调节方法,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发挥自己潜能战胜各种困难。其次,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全面了解优秀贫困大学生,同时也让一些正处逆境中的学生受到鼓舞,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使贫困大学生从中受到激励与鼓舞,引导贫困大学生在逆境中学会抗压和崛起,重整风帆,鼓舞了贫困大学生的干劲,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贫困大学生会受益匪浅。

(五)强化贫困生诚信感恩教育

一是加强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高校可通过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多种诚信教育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贫困生诚信意识。二是建立贫困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在档案中主要记录国家助学贷款起止时间、学费缴纳情况、勤工助学岗位、参加公益活动等,将学生诚信记录与各种奖学金、评优评先、推优入党、毕业就业等各项事宜联系起来,强化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增强其诚信的责任感。三是多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高校可通过感恩主题班会、书信感恩、感恩人物、优秀母亲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感恩问题上产生共鸣,激发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四是建立感恩实践教育长效机制。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建立孝德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知识宣传、支教、技术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贫困大学生走进社会,用其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锻炼自我、磨砺品行。

(六)拓宽贫困大学生资助渠道

资助贫困大学生不仅仅是国家和学校当务之急,而且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参与这项工作。高校在原有的救助体系基础上,要不断拓展救助渠道,实现救助资金的多样化,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与一些企业设立助学岗位,有条件的专业尝试贫困大学生半工半读的形式。或者有条件的学校拿出一定量的资金向贫困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通过校企合作,尽可能地为学生广开开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同时高校还应鼓励贫困大学生在保障学习的基础上在校创业,对创业有突出贡献的贫困大学生给予更多激励和奖励。

(七)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众多贫困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他们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帮助他们全面分析就业形式与就业前景,并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快就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从而让他们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我们必须要拓宽一切渠道对其帮助,要不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一些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充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1]毛小玲,李阳,蔡其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J].中外健康文摘,2008(2):159-160.

[2]熊尚鹏.高校贫困生非正式支持的现状与拓展[J].教育评论,2007(4):73-77.

[3]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73-176.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