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新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 郑新宇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些新的趋势,应在教育观念、思想内容、方式方法、开展途径各方面开拓创新,为培养新时期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开辟道路。
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多元文化从狭义方面来讲,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共同存在。
文化传媒媒介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媒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就体现为“第四媒介”网络的飞速发展,又衍生出一些新兴的上网方式—手机上网、移动终端通过3G、Wi-Fi上网,很可能成为继网络之后成为“第五媒介”,另外传统的文化传媒媒介自身也存在变革的诉求,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传媒媒介多元化,使人们对信息源传递媒介依赖性增强,而在信息内容上又缺乏独立的价值评价标准,使教育工作者权威地位受到挑战,而少数大学生容易通过传媒媒介被人加以利用,而这也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产生契合。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会弱化大学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并容易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也经受着不同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侵扰和渗透。一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非理性的价值观念影响,过度强调自身精神需要,强调狭隘的完美人生,拒绝思想、放逐青春、纵容强调感官感受、抛弃信念、唾弃信仰,陷入虚无和幻想之中不能自拔;或者盲目追逐信仰,追寻自由,不加思辨,甚至加入邪教,非法传销等组织,成为社会和国家所抛弃的一代。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团队意识感淡薄,个人主义思潮突出,缺乏应有的集体荣誉感
近年西风东渐,许多大学生也开始认同西方的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是在西方整体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缺失这个大背景,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淡漠,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往往忽视整体和全局利益,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西方宗教的存在,故能维持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而中国信仰西方宗教的不多,而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又一蹶不振,故使一部分大学生把个人主义理解为个人的随心所欲,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甚至在个人婚姻中缺乏担当,总体体现为国家集体意识薄弱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衰竭。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拜金主义对大学生内心产生巨大冲击,轻视道德利益,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财富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人生追求中,有部分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拜金主义、及时享乐主义影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简单的把当亿万富翁、当官意图权利致富,作为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所在。唯利是图,在金钱面前,忽略了自我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精神上的财富同样可以使大学生身心愉悦。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一方面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性削弱,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时代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使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提高,但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要兼顾“心理专家”、“德育专家”、“行为专家”、“文化创意专家”、甚至“网络专家”。在目前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不强、观念陈旧、不能熟练的应用网络工具、也无法使网络的工具提供的高效便捷嵌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等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的接轨,如何吸收利用多元文化所承载的积极元素,并提高自身素养,运用网络并使网络等科技融入到工作当中都成为必需解决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之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力图改变现状,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新一代大学生更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就必然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平等尊重为出发点,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不单纯做国家政治的“传声筒”,更要注重个体需要,营造校园和谐氛围。要从过去灌输式、强制型、单向性、批判型向沟通型、服务型、交互性、引导型的转变。
应当将多元文化体现在教育体系当中。要根据多元文化背景的现实对现有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改革与修订,加强各国文化、西方意识形态、哲学理论、政治情感与全球化接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教育。鼓励高校开始系列讲座、培训课程、甚至时事辩论。
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倡导人文关怀,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和个人的需要。一方面,可以针对大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开设针对性的座谈会、培训讲座、甚至辩论会在激烈的火花碰撞中使大学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国际问题。这种方法的创新优化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体需要的特点,坚持价值引导与自我重建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咨询辅导为辅助等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科技的进步,催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手段,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尤其在网络时代,旧的教育形式的效果不断弱化,教育形式创新也就势在必行了。一方面,可以创建国家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论坛,这样可以打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界限,利用新的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尝试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多科融合,高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作为教育观念传递的媒介,尤为重要,引进西方的部分经典教材,并在多个学科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本学科内,增加心理学、行为学、德育教育等针对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新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时代特征,理论知识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全部,还要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质、沟通技巧、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以便应对大学生身上出现的日趋复杂的焦点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管理过程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校园精神的灵魂等特征,它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人生理想、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本身就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它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在一定层次上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不经意中还影响着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所以,与时俱进,适当引入新的文化元素,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对大学生实施积极方面的引导,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丰富其精神世界。
[1]张坚强,杜苏.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创新[J].江苏高教,2004,(4).
[2]刘筠.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3]万美容,郭改玲,晏清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4]罗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5]张明志.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探索,2003,(3).
[6]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郑新宇/东北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