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杨少星
(东莞理工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国家教育部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意见中,其中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就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水平高、高质量、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可以预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高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将会日益受到重视,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而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紧抓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同于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关键。
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来说,要围绕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凝聚共同的教学奋斗目标。共同的教学规划和业绩奋斗目标,是凝聚教师成员的有力工具,能激发教学热情并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2)形成知识、技能互补型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高校教师是各自领域的深入研究者和专家,但无论在科研还是在教学中,高校教师都需要一个相互合作、相互探讨的交流环境同知识技术的综合化发展趋势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合理调剂教师队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互补和引进优质社会师资力量,形成团队合作优势,保证教学的高质量。(3)拥有一批教学精英和学术领军者。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中,每位教师都是自身擅长领域的精英人物,拥有该领域的学术权威。与此同时,教师队伍还需要能力出众的学术领军人物,明确教学发展方向,始终保持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的良好势头。(4)形成良好的教学沟通和协作机制。与以组织管理为中心的事业机构不同,高校的组织层级较少,同知识任务为中心的教学任务相适应。畅通的沟通渠道、充分的资源利用,能在教学中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互补优势,进行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5)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体系以教授知识、学术研究为中心,教师队伍本身具有“松散组织”的基本特征。通过与教学质量相挂钩的利益导向机制、资源分配机制等激励举措,则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进取精神和互补合作意识,从而推动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程体系为主要目标,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高水平教学队伍。这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举措:(1)创建以教授、副教授和优秀教师为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梯队,保证高质量教学的供给。这就要求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并以硬性规定和各种激励形式将其稳定在一个相对高位。(2)教学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联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教学与科研是学术传承的两个面,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要鼓励教授、副教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学课程的更新淘汰,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科研成果配套制度,支持教师将自身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发展。(3)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成长长效机制。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除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这些特征之外必然注重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院系应当提供更多的资源、机会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比如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优秀教师主导的教学研究计划中,使之在团队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4)加大外聘专家和社会优质师资引进力度。为加强教师成员在知识、技能的互补,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程度,应当鼓励各院系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聘请知名学者、省市以及区县各部门领导、各行业精英等社会师资进行授课,并把优质师资的引进使用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第二,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要课题,建设一批高水准的教学团队。这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举措:(1)多渠道、多方式创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搭建以创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为主要任务,因而要发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在组建渠道上,大多数学科单一的课程都可以由专业院系内的骨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则可组建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甚至跨系统的教学团队。在组建方式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合作方式,还可通过运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合作。(2)引导和支持学术精英组建教学团队。学术精英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和院系应该适当通过政策、信息和资源倾斜,支持学术精英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学术活动,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的目的。(3)打造结构合理、战斗力强劲的品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胜于单个教师的大多数情形,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团队教师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特性,从而在绩效上产生乘数效应。因此,团队的搭建应当主要从知识结构的互补性方面入手,辅以个性特征、人际关系氛围等参考指标,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奋进、战斗力强劲的品牌教学团队。(4)构筑资源共享、决策科学的团队运作模式。教学团队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任务型组织,本质上属于多中心组织结构。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权威及决策权力源自各自的学术能力和任务分工。在团队中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等级差异,只有变动的学术权威和分工差别。因而,在学术教研中团队的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往往都是依据任务需求而具有共享性的。其中,教学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发挥着沟通、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而非管制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基于尊重、信任、协商及服务。(5)发扬包容精神,营造协商、争鸣型团队文化。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本身对人的思维发展具有刺激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抑制作用。作为知识探索者和传递者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理应充分认识到特定教学的局限性,在团队合作中大力倡导“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努力创造争鸣与协商为主旋律的教学团队文化。
第一,细化教学师资队伍管理办法,整合教学师资。这包括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1)完善各专业院系教研室的运作管理制度,加大专业教师整合力度,形成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品牌教学队伍。一方面要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精品课程的开发研究力度,探索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要形成学校范围内的合作教学机制,鼓励教研室之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合作。(2)改革和完善社会师资引进制度,强化优秀社会师资力量的引进和使用。这需要学校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院系加强教学师资建设,努力形成稳定性、开放性与流动性俱佳的师资队伍。(3)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平台。跨院系、跨部门、跨校的团队组建与合作,离不开经费、财物与信息支持,更离不开有效率的制度资源。高校必须加快研究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扫除多头管理、考核标准滞后、资源分配低效率等任务型教学队伍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第二,创建同提高教学质量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要由注重过程管理向注重目标管理转变,由注重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注重质量评价转变,不断探索有利于激发教学热情和团队合作的评估与激励机制。(1)建立教授、副教授与精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梯队评估制度。把教授、副教授上讲台的最低标准作为一个硬性要求,并从津贴方面激励他们上讲台授课的志趣,鼓励其参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优化、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2)增设教学团队相关评价指标。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成果,是团队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考核上必须改变过去只认第一责任人,忽视其他骨干力量贡献的做法,从而形成与教学团队建设相适应的考核标准。(3)重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创新的考核。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在考核上细化标准,激励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参与其中,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延伸。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制度保障。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的相对独立体系,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团队自主性与独立性较低的现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理顺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边界。一方面要确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的原则,通过明确的制度规定将教学事务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确保教师在具体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要深化管理层专职行政、人事、监督、考核与服务,教师专事教学与科研的管理规范,形成教学与行政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1]周明.高校决策者的素质及决策技术[J].教育经济与管理,2005(1).
[2]陈晓琳,王平祥.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3):71-73.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王玉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5(4):38.
[5]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