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
(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226300)
“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自建设和发展以来,在参与共享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一些地区的农家书屋由于书、屋、管、用、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书屋利用率,长此以往,这些农家书屋恐怕会沦为文化样板工程的摆设。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农家书屋高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农家书屋建好是为了用好,而现实中,政府想方设法搭建起来的书屋在有些地方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管理主体、资源配置、干群思想认识和文化消费习惯等是其症结所在。
赠送书刊内容陈旧,知识的地域针对性不强,欠通俗易懂,不适应留守村民的阅读喜好;电子音像类、网络资源等信息源因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的不足而缺失;图书更新速度慢,更新制度尚未形成。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书屋的场地偏小,有的村没有专门的书屋库室,成捆的图书堆放在村委会办公室;书柜和桌椅数量偏少,办公经费缺乏成为扩充硬件设施的“短板”。
虽然每年开展业务培训和下乡检查,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考核奖惩机制,使得部分管理员缺乏管好、用好书屋的积极性;有些书屋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报酬,不利于积极性的提高;加之绝大部分管理员由村委会成员兼任,工作难以两头兼顾。
因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缺少等原因,书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偏低,书屋附近少数村民有时间光顾书屋,但远离书屋的村民甚至可能还不知道有书屋一说,使得书屋默默无闻,服务对象鲜有光顾。
由于尚未建立起书屋管理的考核机制,基层干部对于解决书屋后续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农民目前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业余时间以看电视为主,棋牌娱乐和交友聊天也占很大比例。
农家书屋建设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后续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应努力扩大利用空间,建好后更要管好、用好。在现今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要努力实现并保持书屋利用率稳定、持续的发展,从而发挥这项工程的惠民效能。
2.1.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各级党委政府要有长远眼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农家书屋工程的社会效益是无穷的,它为农民科技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乡村文明进步,促进乡村社会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形势所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寻求新办法,加大对书屋后续支持力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拟定各地农家书屋后续建设的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推动和科学管理。
2.1.2 加强考核,落实责任
要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考核责任制纳入各地考核监督体系和发展战略中,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镇村建设的重要指标体系中,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营造多方积极配合,层层落实责任的氛围,构筑政府重视、财政支持、领导谋划、社团和民间人士参与的后续管理架构。
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除去学生课本外,一年只有0.1册。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专业户、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民工、老年人五个群体,还有残疾人,他们对图书内容和载体呈多元化需求。因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尽可能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
2.2.1 加强调研,掌握阅读需求情况
目前农家书屋图书实行的是由上而下的统配方式,缺少农民对图书自下而上的诉求,这就造成配置内容与读者需求定位的不对称,要真正地站在农民读者的角度,选择实用性、可读性、可操作性强的书籍,就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前瞻性地进行调查研究,走下去考察农村读者情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及时编配农民喜闻乐见又有实用价值的图书,增强农家书屋的生命力。
2.2.2 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图书配置应坚持“贴近农村、服务农民”原则,除政策法规、文化教育类以外,其他书籍的配置要因地制宜。例如,有的片区地少人多,农户以家庭手工业或以服务业为主,这些村镇的书屋应以配置技术类、文娱类、休闲类书籍为主;有的片区以规模化农业生产为主,应以配置栽培、养殖、实用技术类为主。总之,农家书屋应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吸引农民读者。
2.2.3 关注儿童,提高农村青少年素质
农村青少年也是书屋的一大读者群体,通过阅读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是书屋的基本职能之一。加大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方面的智力支持,建议书屋多配置一些能提高中小学生素养的书籍,在图书价格日益上涨的今天,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农村家庭购书消费负担,还能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成为书屋的常客。
2.2.4 借助网络,提供快速便捷信息
与纸质图书相比而言,农民更易于接受、更感兴趣的是电子网络媒介产品。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行政村,网络通讯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如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于2011年11月接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系统,并对全区书屋管理员和村民进行了宣传动员,使村民切身感受到“网上农家书屋”的便捷,这是实体农家书屋服务功能的延伸。在我国,大部分书屋已添置网络设施,但在西部贫困地区,网络端点少,电教化设备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相关部门下一步应多考虑此类设备的添置,并对农民进行适时的操作培训,通过直观易懂的图像和方便快捷的操作,拓宽城乡信息联系渠道,这是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的又一途径。
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离不开经费支撑。要扩大政府投入规模,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家书屋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
2.3.1 提高财政投入比例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继续大力支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新形势下国家文化财政政策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正在逐年提高,这将调动地方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响应热情和投入积极性。加大三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将财政支出力度与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对接,这对书屋后续发展能起到一个引领、推动和持续的作用[1]。
2.3.2 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扩大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辐射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家书屋工程的积极性。在城镇,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资助;在农村争取富裕村民和成功人士的支持,鼓励当地乡镇企业或个体经营户捐资,并对捐赠企业的税费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通过筹资动员激发当地人的主人翁意识,使书屋的后续资金链更加稳固。
2.3.3 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把书屋和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结合起来,作为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的一部分,对条件成熟、管理规范的书屋授予出版物经营权,可以经营书刊零售,办影碟出租屋、放录相、打字复印室和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等,一方面以利于在书屋所在地集聚人气,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书屋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2.4.1 整合资源,城乡共享
把书屋纳入县(区)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使之成为县(区)图书馆的延伸点,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专业优势:(1)对书屋管理员进行图书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为农民读者服务的能力;(2)帮助书屋开展农民读书活动等业务指导工作,扩大影响力;(3)实行总分馆制,向书屋提供县级馆目录,统一办理借阅手续,实现通借通还;(4)以书屋为纽带,图书馆将整合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农民;(5)发挥文化站、新华书店等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把农家书屋纳入“文化三下乡”工程,整体设计,构建资源流动的网络。
2.4.2 选配人员,壮大队伍
管理员的人选对书屋利用率具有一定影响。现有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大多为退休老师和干部、大学生村官、村委会干部兼任,专职管理员较少。因此,建立一支专职队伍是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在每年的目标管理考核中,要对检查合格的书屋加大扶持力度,优先拨给图书和设备的更新费用;对有重大贡献的图书管理员要提高奖励标准和成果激励,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体现尊重人才的工作理念。
2.4.3 遵循原则,拓宽选址
目前,大多数农家书屋建在村委会驻地或是文化服务中心。虽然方便了管理,但也给离书屋较远的村民带来不便。笔者认为,书屋选址要按照“就近、便捷、灵活、实用”的原则,今后书屋数量若扩充的话,可考虑设在民营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村超市、村级小学和农民集中地等场所。在调查中发现,设置在当地学校成为农村读者的最高呼声:一是因为学生是农家书屋的主要读者群,通过学生向家长介绍图书,能够调动农民读书的积极性;二是因为充当管理者的教师素质相对较高,书屋开放时间相对有保证。
2.4.4 树立典型,激励读者
为提高图书借阅率,文化部门每年都会对书屋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奖惩机制,应尽快建立并完善这一机制,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在读者群体中也应树立先进典型,种养能手、中小学师生、企业家或乡村干部等,属于农村的“高端”读者,如果首先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则可以在当地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发挥农家书屋最大的效用。
有些村民热衷于建造祠堂,烧香拜佛,封建旧俗依旧,丧喜事过于铺张,赌博风气渐行,根源是农村先进文化被低俗落后文化侵占。当正面的文化教化力量式微,大量负面文化就随之裹挟而来。农家书屋有责任和义务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树立一道科学屏障,开发农村先进文化资源渠道,造就一批崇尚科学精神、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培养和引导村民读书兴趣主要靠“三力”来实现:
2.5.1 开发当地文化项目,塑造村民读书的恒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样,一个镇、村的长存和发展也需要通过文化来维系其凝聚力。这就需要各地领导积极营造农村文化环境,以农村文化阵地为依托,凝聚村民关注当地文化的恒力。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把文化产业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氛围。以生态旅游区、农业基地和文化园区为平台,以当地浓郁的经济文化氛围唤醒村民关注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引导村民由物质文化的满足转移到关注科技兴农、国事村务等精神文化的追求。在这种健康文明的经济文化氛围中,广大村民一定会自觉自愿走进书屋寻求解惑答疑,书屋利用率上升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2.5.2 充分利用阵地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书屋的吸引力
为有效提升农家书屋的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各地要根据当地书屋建设和发展的进度,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是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宣传书屋工程建设、所藏资源、服务项目和典型事例等;二是开展政策宣传和专场演出。各地每年都有科普文化下乡活动,可以利用书屋阵地安排这些活动,设立咨询、展示台,发放宣传资料,吸引当地村民对书屋的关注。
2.5.3 开展读书辅导服务,激发村民读书动力
书屋管理员要把掌握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用于读者服务工作中,用传统手工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村民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和村民辅导工作。配合村级宣传工作,向农民讲解科普、法制、消防和计生等知识;为上门的农民开列个性化书目,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推荐思想性、可读性、可操作性统一的书籍;向村民传授阅读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读书效率,尽快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通过以上耐心持久的读者服务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村民读书的能力和动力,有助于书屋利用率的提升。
[1]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撬动文化建设的财政杠杆[N].人民日报,2011-1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