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抗战文献资源共享保障系统的思考

2012-04-02 17:49刘金双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保障系统民国抗战

白 群,白 琳,刘金双

(1,3.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2.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芒市 678400)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献和史料,忠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方方面面。战争虽已远去,历史依然不朽。当抗战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开展,当日本国内部分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参拜“靖国神社”和右翼势力企图篡改侵华史实时,笔者认为我国亟待建设一个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服务的抗战文献资源共享保障系统,将抗战文献完整收集、整合整理、保护和永久收藏,以专题服务网站形式向一切需要的读者集中展示和方便快捷地提供考证、研究利用,提供保障服务,并使之成为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的标志。

1 建设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抗战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

抗战期间,中国广泛开展学术救国和学术报国活动,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术思想界、文化教育界产生了大量重要的学术成果,记录了我们民族发展进程,隐藏了中华民族涅槃的密码。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离不开研究这一时期的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随着对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研究的日益深入,这些文献的历史研究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学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彰显出来,成为查阅研究那段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1.2 抗战文献收藏分布广且离散

抗战文献收藏于众多的文化系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型图书馆和档案馆中。北京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重视文献资料收藏的传统,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抗战文献极为丰富;南京作为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在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馆遗留的抗战文献和档案比较多,保留较为完整;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图书馆是当时国家级的五大公共图书馆之一,抗战时期的图书、期刊、报纸收集最齐全、收藏量最大、最完整;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收藏数量也很可观,且多以本地区反侵略文献为特色;昆明在抗战时期先后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前方,并且成为当时中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云南大学图书馆和云南省图书馆收藏的抗战文献也十分丰富和齐备。例如,在云南大学图书馆2593种民国期刊中,有910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出版物,占民国期刊馆藏种类总量的35.10%。

抗战文献收藏地域广泛、分布离散的特点,一方面使得读者不知道该去何处查找自己所需文献,文献的收藏者也不知该将文献主动提供给谁使用,文献的使用呈低效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得抗战文献的保存仅仅依靠个别或少数图书馆,也无法完善地保存和完整地揭示,只有发动各机构和各图书馆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抗战文献的有效利用。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环境为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运用现代电子扫描技术可以将抗战文献原貌保存;利用数字技术可将抗战文献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转换成可以识别的数字信息,制成数字产品;利用光盘和磁盘存储技术,可将海量的数字化的抗战文献永久保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可以使抗战文献实现自由下载和网上远程文献传递。

1.4 图书馆民国期刊专题数据库为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一些图书馆一方面出于对馆藏民国文献的保护和缓解保护与利用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同时也为了加大馆藏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力度,相继开展了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不仅完成了民国文献书目的数据化,还实现了对文献全文的数字化转换和主题内容标引。如:国家图书馆完成了《民国中文期刊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上海图书馆完成了《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的建设;2008年重庆图书馆完成了馆藏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建设了重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检索系统,并正式对全民开放;CADAL中心(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整合了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的民国文献资源,建设了《民国期刊数据库子库》;云南大学图书馆在2004年完成了民国期刊刊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以“民族学”为研究专题,建设了云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民族学专题文献特色全文库。目前,一些专业商业数据库公司也异军突起,瞄准了民国文献的资源与市场,建设民国文献数据库,如大成公司建设和推出了《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文献管理的现代化和数字化,为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是指在全面收集抗战时期出版的期刊、报纸、图书、调查资料等各种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将各地现存所有抗战文献书目信息整合存贮、检索和全文传递于统一的共享平台,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文献资源整合共享系统,提供集成化、深层次、数字化的各种服务。其目标就是要建设抗战文献丰富、使用方便实惠、管理规范、组织严谨、资源与服务能力不断增长、成员馆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可持续发展共享保障系统,实现抗战文献的高效管理和使用。

抗战文献共享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及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管理。

2.1 文献资源及服务网站的建设

2.1.1 抗战文献的界定

抗战在此是狭义概念,主要是指1937年至1945年在中国爆发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全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文献主要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含香港、台湾)出版发行的各种报纸、杂志、书籍、调查资料、调查报告及电影资料等,涵盖当时国内外的各种印刷品、档案、通讯报道、前线记事、画册画报,以及传单和各种宣传品等,此外还包括战时和战后对参战人员采访记录的口述材料。抗战文献从内容上涉及的方面较多,范围较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涉及国统区、敌占区、解放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国民党军、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各阶层、各人民团体群众的抗战,日军侵华罪行等领域和范围。

2.1.2 共享系统的资源及服务网站建设

在文化部、教育部、中宣部和财政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指挥下,搭建统一的抗战文献共享资源整合存储和网络服务平台,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将各机构、各图书馆抗战文献书目数据库整合存储在统一平台上,全文信息存贮在各成员馆中,通过协议,在保持各馆原有文献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使全国各地馆藏抗战文献在统一平台上实现检索,各馆根据馆藏及需求情况进行网上远程全文传递,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抗战文献资料整合共享系统,为抗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

建立服务网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桥梁。在网站上,一是主要挂接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检索服务平台和各馆抗战文献书目数据库,这是该保障系统网站的主体和核心;二是挂接成员馆就抗战文献开展特色信息服务而建设的特色专题库。长期以来抗战文献的地区特色和研究专题优势已经使部分图书馆确立了抗战文献特色服务不可替代的地位,集聚了独特的读者群体,提高了抗战文献的利用效益。例如:云南大学图书馆抗战时期民族学研究文献库,集中收集抗战时期民族学研究方面文献,反映了当时民族学研究在西南地区一枝独秀的情况,吸引了世界各地民族学研究者竞相查阅。此外,网站还将提供抗战研究资讯、抗战重要文献导读和推荐、抗战影视资料等。总之,要使抗战文献共享保障服务网站兼具全面性和独特性。

2.2 抗战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平台建设

共享平台建设是共享体系建设的核心,这个平台是否能尽可能完整地整合各馆文献数据库,提供统一的门户网站和一站式的检索,并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和共享环境,是共享系统能否真正发挥良好效果的关键。

建设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要在文化部、教育部、中宣部和财政部的通力合作下,利用专项资金,搭建统一的抗战文献共享系统平台。在平台上,各成员馆的抗战文献数据加工存储和服务使用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共享版软件,挂接各成员馆抗战文献馆藏共享书目和篇名数据库,对导航方式、检索点的选取、检索与浏览方式要预先确定,在统一的检索界面下,通过主题、关键词、分类、题名、著者、刊名、出版社、出版年代、分类导航等途径,实现跨库检索;在检索系统平台上,还应设有读者需求文献传递申请窗口,并与各成员馆馆藏抗战文献全文数据相链接,实现远程传递服务。

2.3 抗战文献共享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目前,由于我国不同类型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要建设好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就必须建立一个跨系统、具有权威性的职能部门或协调组织机构,对系统建设实施统一的组织和管理。

笔者认为文化部、教育部应联合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并争取财政部、中宣部的支持,每年编制专门预算,拨出专项经费开展这项工作。具体可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联合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实施,这个专门机构应挂靠在抗战文献较为丰富的图书馆或机构,例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CADAL中心等,由这个专门机构制定抗战文献共享建设整体方案,共享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实施技术线路、具体管理模式、相关业务规范和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规划共享系统工作的进程,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营运机制,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共享投入、运行规则和服务执行标准,组织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策划并组织和抗战文献共享系统建设有关的理论研讨与研究,使整个工作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3 建设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是一个大工程,在建设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文献数字化标准问题

抗战文献数字化应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如:光学分辨率和色彩深度要求、基本元数据、元数据应用与著录、视频、图片制作等技术标准,最好按照国际上制定的专业标准、国家标准执行。

3.2 文献的版权保护问题

不可否认,版权保护与文献资源共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矛盾的,知识产权在激励社会知识创新的同时,对知识成果的传播与使用也有一定的制约。在建设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时,应遵守国家《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尊重著作人权益,尽量避免侵犯他人权利。大多抗战文献目前还处于版权保护期,因此,数字化的抗战文献上传网络和共建共享时,要注意避免超出许可范围内的全文浏览和下载,要解决好版权问题。

3.3 文献的保密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文献资料的保密期为30年。理论上说,抗战文献已过保密期,但抗战文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时政府的出版物,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调查材料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抗战时期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是值得保护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对现实工作有着重要和广泛的查证与参考作用。此外,一些学术史料以及理论上的讨论或争论,也必然会对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定势造成一定影响,抗战时期虽然已远离我们,但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3.4 参建单位的观念问题

不同的机构和单位对馆藏文献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抗战文献一旦重组共享,统一按特定的方式运行,各机构单位必然产生观念的不适应,一些图书馆必然担心失去自身的资源优势,削弱自身的利益,难免出现观念保守、优质抗战文献不愿共享,以及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要让抗战文献收藏者明白,提交共享是收藏者的责任,必须从全局出发,长远出发去思考,摒弃过多的独立意识,积极参与抗战文献共享保障系统的建设,充分认识抗战文献共享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及共享所能带来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制定强制性、约束性和惩罚性规章制度,明确参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对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关系予以规范。

3.5 参建单位的利益平衡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实现资源共享是降低投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我们一方面让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到抗战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之自觉树立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观念,破除和摒弃将占有的资源视为经济收益来源的做法;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抗战文献所有者在参与共享过程中的利益平衡问题,这直接涉及抗战文献共享的长久性,要以最权威的形式保障参与共享各方的权益,赋予抗战文献共享机制合法的身份,明确抗战文献资源的归属权,充分考虑共享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通过有偿或低偿共享等方式,保证抗战文献共享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对积极参与共享的图书馆等单位给予奖励和补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的科学论断。以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来推动图书文献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图书资料界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和深化服务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采取措施,积极整合抗战文献,建设好抗战文献保障系统,更好地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1]赵迪立,周静雅.抗战时期文献文物的征集整理及研究利用[J].军事历史,2004,(5).

[2]白 群.云南大学民国期刊特色及保护开发服务概述[A].赖 毅.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21-215.

[3]李欣荣.经济学视角下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分析[J].商业时代,2008,(15).

[4]尚 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古籍资料资源共享的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9).

[5]李新利.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及制度安排[J].图书馆建设,2010,(9).

猜你喜欢
保障系统民国抗战
建立智能地质保障系统的8大关键技术
地面气象观测站远程保障系统设计与实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国产500kW发射机灯丝UPS电源保障系统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