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纵 浩
(1.安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务处,合肥 230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未来5到10年,全国各普通高校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学分制是当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活力。实行学分制,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全面深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
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将对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高校图书馆产生深刻的影响。图书馆要积极适应学分制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阅读学分”,就是基于学分制下图书馆融入高校教学管理活动而产生的新兴事物。
“阅读学分”目前尚无明确定义。按高校学分的设置来看,“阅读学分”应该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图书馆依据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和相关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制定相应学生阅读学分实施办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相应学分。“阅读学分”的设置是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和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全面实施条件下衍生而出的。
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开展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而非一种教育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2]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令人满意,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此同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增加创新学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学分的建立,实质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造能力的肯定,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硬性措施[3]。所谓创新学分,是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4]。设立创新学分可以较好地规范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必然需要,也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贡献社会、发展自身的举措。
笔者通过对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关于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的研究发现,创新学分一般包括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学术论文、各类竞赛、科技活动、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技能证书等方面。创新学分分别由各教学单位、科技处、团委、学生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管理和认定,最后报教务处备案。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获得的学分即“阅读学分”由图书馆负责实施和认定。调研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温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武昌分校)、扬州大学、襄樊学院等高校图书馆还专门制定并出台了关于“阅读学分”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开启了阅读学分工作的实践探索。
学分制模式下,高校教学制度和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学生通过选课进行择优学习,一方面,激发了授课教师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教师需要到图书馆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得“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需要到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了解、学习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图书馆必将在学分制模式下迎来广大师生的阅读浪潮,因而“阅读学分”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阅读学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高校图书馆应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主动研究、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关于本校相关“阅读学分”的实施方案或细则。通过阅读获得相应学分,有利于深化课堂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这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一种创新。
“阅读学分”的设计,旨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强化和竞争力的提升,为高校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保障。图书馆要指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好”、“读好书”,进而激发他们“好读书”的读书自觉性。同时,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通过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广泛阅读,让每一个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内在修为,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阅读的学分设置为多少合适?是否与学生毕业挂钩?《重庆师范大学学生读书学分实施办法(修订)》规定:“阅读基本学分为2学分,不足2学分不予毕业,最高不超过5学分”。《襄樊学院学生课外阅读评分实施细则》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必须取得不超过1学分课外阅读学分,毕业时必须取得3学分课外阅读学分方能毕业”。《温州大学学生课外读书活动实施细则》规定:“完成学生阅读书目的最后评阅,符合认定条件的给予2个学分”,“2个学分为必修项目”,即与毕业挂钩。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读书活动由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累积学分不超过3个。广东工业大学规定:阅读学校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写出读书报告,经审定合格后,每篇可取得0.5学分,累积不超过2学分。如此等等。
可以看出,“阅读学分”的范围适宜在2-5学分之间,是否与学生毕业挂钩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定。鉴于学生创新学分本身是一种硬性措施,建议“阅读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这样有利于改善当前大学生阅读现状,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阅读学分制的高校,在阅读内容上均采取“推荐阅读书目”的方式。“推荐阅读书目”包含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别。王立新先生还把大类分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30种,总计180种图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在6个模块中有所侧重地进行种类选择[5]。有的院校还分为精读和泛读,对每学期的阅读量都有所要求,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门类、跨专业阅读,以拓宽阅读的知识覆盖面。
图书馆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优秀的、经典的各类读物推介给学生。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建立专门的阅览室,同时将纸质载体和声像载体的阅读资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培育他们猎奇求异的读书热情,同时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优秀的声像阅读资源和网络阅读资源也可纳入推荐阅读书目中去。
为配合阅读学分制的实施,应建立相应的阅读教育机构。阅读教育机构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协调与阅读学分制、阅读教育相关的各方面工作、阅读书目的推荐、阅读报告的考核、评价和相关答疑解惑、成绩汇总和补考等工作。阅读教育机构的第一责任人应为图书馆馆长,成员由图书馆业务骨干、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和专业导师队伍组成,也可邀请校外专家参与。阅读教育机构的牵头单位——图书馆要负责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建立阅读教育机构,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育服务,加大大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众多阅读资源中,有效地选择读物,通过分析和判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6]。
学生阅读过程分为学期评价和综合评价。学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在每学期的前两周,制定阅读计划,提交专业导师审核并报图书馆汇总。学生通过精读和泛读,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到学期末上交专业导师初审。专业导师第五或者第六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阅读教育机构负责对学生学期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检查与考核。阅读学分的评定,应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并严格执行。积极参加读书征文的、发表读书论文的或获得优秀读书笔记的学生,可以酌情加分加以鼓励。
有些高校对阅读学分的评定还分为笔试和口试。笔试为完成相应数量的读书笔记,口试则是在班级范围内以班会形式开展的读书演讲活动。笔试和口试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加权相加,得出最后成绩。成绩对应相应学分。
图书馆在大学生阅读中担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图书馆应积极主动适应学分制要求,争取学校的支持,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优势,探索导读服务新模式,进行阅读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这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阅读学分制是一个相对繁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全校莘莘学子的读书权益。图书馆作为牵头单位,应切实制定好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评分标准,制定好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学分指南”,协调各教学单位和专业导师,精心组织、实施阅读学分制度各项工作。
[1]王 凯.推进和完善高校学分制的意义和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2):21 -24.
[2]田克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必要性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165 -165.
[3]王志欣,欧阳杰.在学分制中增加创新学分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6):13.
[4]张叶子,赵 康.学分制下引入创新学分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12 -14.
[5]王立新.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新举措:阅读学分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3):89-91.
[6]王智敏.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阅读学分制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