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雪霏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江西省为例
● 廖雪霏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性,以江西省五所高校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深入地分析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分析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现状;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是通过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通过志愿者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年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青年的自我满足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社会各届极为关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给予极大的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在所有志愿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发展的今天,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地研究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了解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现状,我们以江西省五所高校(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井冈山大学、东华理工大学)850名高校青年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发放了8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05份,无效问卷有45份。调查对象主要选自江西省上述五所高校的在校生,其中本科生有750人,研究生有55人,男生共450人,占55.9%;女生有355人,占44.1%。被调查的对象中有过参加青年志愿者的人数比例占60.3%。
在被调查的高校青年中,83.5%的高校青年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想法,仅仅有12.4%的高校青年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58.7%的高校青年偶尔参加自愿者活动,28.9%的高校青年没有参加过青年志愿者活动。
被调查对象中参加过青年志愿者的青年从年级构成上看,大一学生占32.5%;大二学生占39.5%;大三学生占15.2%;大四学生占11.5%,研究生占1.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参与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志愿者主要集中在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考研和就业等压力,参与的热情大大降低。
在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角度上,有76.4%的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间通常在3个小时左右,一方面,高校规定了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时间为2小时以上;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参与志愿者活动。
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认知问题:75.4%的被调查者的想法是 “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比较了解,而且给予关注”,19.5%的被调查者认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是很关注”,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青年志愿者活动不够了解,平时也没有关注过”。
在对于参加志愿者是否应该支付报酬上,有4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志愿者活动应该是无偿的,有13.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志愿者活动应该得到适当的报酬,2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报酬。15.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见。
只有44.9%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应该是无偿提供服务,14.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得到适当的报酬,26.9%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在个人财力无法负担时才接受一定的报酬,11.2%的大学生说不清。
对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看法上,问卷调查的结果为:13.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56.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实际的作用,能够为社会服务;29.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提升自身的能力。
假设p=[p1,p2,…,pN]T,q=[q1,q2,…,qN]T中的元素是均值为0、方差分别为和的、相互独立的复高斯随机变量,根据Lindeberg-Levy中心极限定理[14],可知在N→时是均值为0、方差为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式(40)最后一个等号右边第4项中,满足此定理条件,因此N→时的极限值为其中(0,η1kσ2).这样式(40)最后一个等号右边第4项的功率值为由式(39)可知,该值为0.
从以上数据可知,高校青年缺少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严重地制约了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发展。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使日常生活更加充实和饱满(48%);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43.1%);提高社会阅历(42%);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加交往范围(38.4%);有利于未来的发展(26.8%);可以获得较大的满足和成就感(8.9%);为了能够满足学校的要求被迫参加(3.6%)。
对于一些高校为什么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或者参加什么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38.3%)。时间有限以及经济条件不佳无法参加志愿者活动(33.6%)。由于志愿者活动仅仅是搞形式没有实质上的作用不愿意去参加(17.5%)。在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无法保障自身的权益(10.6%)。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大多数都是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极少数的被调查者是被动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之前,高校青年必须弄清楚参与的动机,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从而提高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性。
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内容,高校青年更愿意参加那些可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阅历的志愿者活动,持有这种观点的被调查对象占55.3%,希望参与公益性的志愿者活动的被调查对象占25.8%,希望参与与所学专业一致的调查对象占13%,希望参与其他形式志愿者活动的调查对象占5.9%。在实际的志愿者活动中,江西省的五所高校尽可能地针对高校青年的实际需求来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多,但有些志愿者活动还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一些志愿者活动技术含量不高,无法有效地发挥高校青年的自身优势,长此以往,将严重地降低高校青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2.6%的高校青年志愿者认为在志愿者活动中会遇到较大的阻力,主要阻力有以下几种因素: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43.7%);高校青年对志愿者活动的了解较少,存有不正确地认识 (31.8%);志愿者活动的效率较差(26.9%);高校不关注志愿者活动(17%);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比较匮乏(16.2%)、志愿者活动的奖惩机制缺失(1.6%)。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应该克服重重阻碍,促进这项活动的顺利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学生活动经费,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经费依靠参与者通过自酬资金的方式来解决,由于经济和管理上的限制,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日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局限。
目前,高校和社会机构联系比较少,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志愿者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有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各个学校相互效仿,没有创新的活动形式,社会化的障碍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成员一旦进入高年级,便离开了志愿者的队伍,导致志愿者的新老交替周期比较短。一些志愿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不关注内涵的发展,无法促进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尽管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但是在真正付诸行动时,在各种困难面前,一些人动摇退缩,严重地限制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水平的提高。
高校青年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激励机制的缺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稳定的、可评价的、可执行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制度,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可以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提供完善的岗前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志愿者档案管理制度、志愿者评价制度以及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等。其次,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方式应该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学生选拔入党、学生评优、学生综合测评等工作与学生是否参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挂钩。再次,应该积极地给予高校青年志愿者精神鼓励,坚持奖励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对于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给予批评教育,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给予奖励。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是目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同各类社会服务团体的联系,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网络,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使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在社会上得到树立,使社会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关注度得到提高。高校应该不断创新,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鲜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
高校青年在校时间通常是3-5年,而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时间仅有l-2年,主要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无法参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机制,从而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数据库,为参加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学生建立相应档案,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主要包括志愿者的专业、兴趣、特长、课余时间等。这些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青年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在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前,必须对该次志愿者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地探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尽可能地减少,提高志愿者活动的实效性。应该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进行合理的宣传。目前,校园网发展速度比较快,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宣传,将志愿者活动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宣传出来,在网络上提供活动的现场视频和图片、活动的中心思想以及活动的心得体会等内容,从而促进不同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不断发展。
[1]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2).
[2]邱晓飞,王文杰,杨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志愿服务的双赢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3]黄垄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意义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08,(02).
[4]高菲.志愿服务工作搭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J].继续教育研究,2009,(08).
廖雪霏/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和心理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