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拉动功能论证——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战略取向

2012-04-02 16:29李靖宇张晨瑶冯笑凝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驾马车吉林省辽宁省

李靖宇,张晨瑶,冯笑凝

(1.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9;2.广东海洋大学 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0)

一、引 言

进入“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的因素,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把优化需求结构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导向,调整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并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为此,必须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促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激发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二、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功能论证

目前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经济发展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三驾马车”持续发力。为巩固已有成果,有必要对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拉动功能进行现实论证。

1.“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回升向好

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内外需协同拉动,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 523.8亿元,同比增长31.8%。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回落3.8%和1.3%,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提高0.3%;工业、制造业和供应业投资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内贸流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705.1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以上。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出口176.7亿美元,增长9%;进口208.4亿美元,增长130%。其中,对俄罗斯贸易额达到189.9亿美元,增长150%,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3%。

总体来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须正视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市场主体投资能力弱,居民消费率低,对俄经贸第一大省的地位仍需巩固等现实问题。因此,黑龙江省必须正确分析形势,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并与“十二五”规划有效衔接,从2011—2015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进而为实现黑龙江省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全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2.“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引领吉林省经济整体跃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围绕发展、改革、民生、稳定的大局,吉林省稳中求进,“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经济总量跨上历史新台阶,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 531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这对于吉林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 441.7亿元,增长30%,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7.1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 610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 148.6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116亿元,增长18%,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高于乡村0.8%。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20.5亿美元,增长31%,实现四年翻一番。吉林省GDP突破万亿元离不开“三驾马车”的各司其职和齐头并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高,消费市场持续发力,进出口市场不断开拓等因素共同作用,增强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难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破解,“三驾马车”发展不均衡依旧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旧伤新痛。为此,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坚定不移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千方百计扩大消费,着力增强农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为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争取更大空间并创造良好条件。

3.“三驾马车”渐入佳境,助力辽宁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1年,辽宁省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 0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 7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8∶44.7∶52.5调整为2.7∶42.8∶5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 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年进出口总额95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总额510.4亿美元,增长18%;进口总额449.2亿美元,增长20%。而2012年前3个月,各项经济指标显示“三驾马车”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季度,辽宁省施工建设项目达5 00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2 600多个,是上年同期的1.4倍,而且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八成多,涉及工业、房地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多个领域,这意味着辽宁省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辽宁省的经济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在消费领域,巩固传统消费,拓展消费新热点,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和餐饮业营业额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金银珠宝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商品零售额增长迅猛。在外贸出口领域,面对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辽宁省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样化战略,力保日、韩、北美、欧洲和东盟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拉美、非洲、东欧、南亚和中东等新兴市场。重点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过去的一些短板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开始扩大。

可以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步拉动极大地促进了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为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辽宁人应继续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对策创意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黑、吉、辽三省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又要兼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统筹协调发展,做到发挥各自优势,补齐发展短板,从而共同形成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坚定的支撑力量。

1.注重扩大内需和提高投资总量,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步入新台阶

投资、消费、出口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之间均衡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失衡则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在黑龙江省近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中,消费起到主要作用,投资起到一定的作用,进出口的增长却起到了反作用。现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注重提高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持续注入动力

内需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黑龙江省每年的消费需求与辽宁省相比并不算多,而无论是从劳动力还是从自然资源上看,黑龙江省并不逊色,因此还有很大的内需挖掘空间。2009年以来,国家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黑龙江省牢牢把握这一机会,投入5 000亿元用来扩大内需,以本省土地、矿产、森林和外贸等资源优势为依托,全面实施以大项目拉动的“八大经济区”建设。“八大经济区”既是黑龙江从省情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强效之举,又是结构性大调整的突破之举,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的战略主线。以“八大经济区”为载体,一批大体量、大惠民的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科学有序地铺开,无疑将有力地促进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进该省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1],最终提升全省整体经济实力。与此相适应,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面推进,与“八大经济区”规划相辅相成,共同成为统筹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有力载体。

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这既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黑龙江省人均消费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扩大内需,光靠政府行为是不可持续的,依靠民间力量才是根本,应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尤其是乡镇居民的消费能力。黑龙江省农业人口众多,是拉动内需主要的后备力量。但是农民收入不稳定,若要他们消费就一定要解除其后顾之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缓解农村儿童上学难、农民看病难的现状,并且出台家电及汽车摩托车下乡的有关政策,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扩大了农村的消费。政策的出台是扩大内需的良好契机,黑龙江省要落实相关政策,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地落到实处。同时省政府也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依靠媒体的力量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帮助居民树立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消费理念。近年来,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其接受新鲜事物和理念的渠道更加畅通,加上促进农民消费的优惠政策不断推出,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消费支出的增长[2]。总之,黑龙江省要充分整合政府和群众的力量,为扩大内需持续注入力量,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步入新台阶。

(2)全力扩大投资规模,实现投资总量历史新突破

多年来,投资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投资率也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投资仍然是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抓住了投资,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增长的“牛鼻子”[3]。目前,黑龙江省的投资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投资总量逐年扩大;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对农业的投资比率不断攀升,基础地位日渐巩固;工业的投资重点日益明显,结构调整不断推进;房地产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在投资领域贯彻执行党中央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在大力增加投资的同时,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为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7亿元,先后于1985年超过100亿元、2002年超过1 000亿元、2006年超过2 000亿元,2008年达到3 656亿元,是1950年的9 140倍,年均增长16.7%。但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投资总量绝对值是最小的。可见,扩大黑龙江省投资总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省政府对于扩大本省投资额、加速经济增长十分积极。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依托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对优势产业、重点产品投入的力度,促进了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近几年不断上马大项目,建成投产了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火力发电机组100万千瓦和牡丹江莲花水电站发电机组55万千瓦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显著地拉动了黑龙江省经济增长[4]。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率逐渐加大,但与政府投入的资金和规模相比仍然偏小,并且企业投资相对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几个大城市里,对于其他城市或者偏远地区的投资总量相对较少。因此要扩大投资总量应主抓企业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城市的投资环境,制定鼓励投资、上大项目、扶持重点产业的优惠政策,拿出最大的诚意、最好的政策、最优惠的条件支持招商引资,力争实现黑龙江省投资总量的历史性突破。

(3)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巩固对俄贸易领先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额不断攀升,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目前与黑龙江省建立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到210多个,尤其是对非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非洲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由33个发展到56个,与拉丁美洲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由27个增加到45个。从贸易方式来看,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但随着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走出去”的对外投资企业不断增加,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以及其他贸易方式也随之发展,对外贸易方式更加灵活,效果更为明显。从贸易规模来看,处在第一位的是欧洲,处于第二、三位的是亚洲和北美洲。从国别看,对俄贸易仍居首位。

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初期,贸易结构比较单一,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上,工业制成品比重很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贸易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目前黑龙江省出口的大宗商品里,初级产品如粮食和木材,初级制成品如服装和鞋类等所占比率逐渐下降,附加值较多的机电产品等所占比率有明显的增多且增速较快。在进口贸易中,进口商品结构日趋合理。机电产品和国内短缺的资源类商品进口增幅较快,进口的大宗商品中机电产品、原木和原油等占主要地位。其中,原木进口由2000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1.6亿美元,增长5.4倍;原油进口由2000年的853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8亿美元,增长114.2倍。目前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已逐步步入出口高附加值商品、进口以资源型商品为主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但是短期内彻底改变单一的贸易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逐步地优化贸易结构,并尽可能地缩短这一历程所耗费的时间,主攻方向仍是继续巩固机电产品在进出口中所占比率,加大双方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贸易合作。

2.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吉林省经济增长踏上新高度

纵观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历程,投资、消费和出口都起到了正向的拉动效应,不过各因素所起到的效应差距很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绝对的拉动作用,投资相对于消费来说拉动效应比较弱,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可见出口不是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现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着重优化投资结构,推进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投资结构调整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是现阶段推进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吉林省在坚持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间外企投资、支柱优势特色产业投资领先增长,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外延扩张型项目投资多、内涵效益型项目投资少,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型项目少,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超大型项目等。具体来说,吉林省技术改造投资增速与城镇投资增速相比速度偏慢。全省增量投资中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扩建项目投资占据绝大部分的比重;改建项目新增投资比重很小,外延投资扩大,说明投资主体在主观上有着强烈的“喜新厌旧”的想法,重增量轻存量,这还反映出作为政府在宏观引导、政策支持上对内涵式发展也存在着认识不够或措施不得力的倾向。在工业投资中,吉林省长期沿袭的资源化、重型化投资格局依然没有彻底打破,对资源型能耗较高的工业行业投资比重过大,对节能降耗是个冲击[5]。近几年,吉林省投资重心虽然已向加工业转移,但比重依然较低。特别是个别地方追求投资总量的扩张,盲目招商引资,引进承接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淘汰的高耗能、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项目,一些小型低水平项目重复性建设,影响了投资效益。

近两年吉林省施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但十亿元、百亿元以上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超大项目却为数不多。今后吉林省投资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保持投资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涵效益型项目的投资比例,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项目,特别要注意多引进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项目,带动吉林省中小项目配套和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实力。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项目投资,加大低投入、高产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投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2)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着重提高农民纯收入

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是关键。随着物价的大幅上涨,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只有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至少使其快于物价的涨幅,才能起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吉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日益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 829元,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保持吉林省消费对经济增长强劲的拉动效应,必须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纯收入。目前,吉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有扩大的趋势,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可见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让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应该尽快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在吉林省的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其次,吉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居民在月收入中会拿出相当一部分用来储蓄,消费支出相对较少。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政府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具体而言,政府在宏观调控上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使市场更加优化。在财政政策上,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水平,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同时对高收入阶层加大税收力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避免因收入差距发生社会问题,保证吉林省的经济社会真正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6]。

(3)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继续深入实施“七大工程”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充满活力,对外贸易额强劲增长,主要出口商品增势旺盛,外贸结构也在日益优化。但是吉林省与同处于老工业区的辽宁省相比,对外开放步伐相对缓慢,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集中体现在出口规模过小、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等方面。

按照我国的平均水平来看,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而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这与吉林省总体对外开放力度不大、出口规模偏小有着直接的联系。虽然吉林省利用外资规模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与发达地区差距甚大。为扭转这一劣势,吉林省应充分利用外资、加快引进技术和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具体来说,吉林省要继续深入实施“七大工程”,提升吉林对外贸易质量:实施“主体壮大工程”,强化外经贸企业队伍建设;实施“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长春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长春和通化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建设吉林省新规划的一批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培育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省级产业出口基地;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增强出口商品核心竞争力;以大企业为依托,发挥各项外贸政策的综合效应,推动品牌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建立品牌导向的目标营销体系,支持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施“边贸崛起工程”,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大力推进沿边州开放,以延边州被国家列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为契机,推进珲春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快中俄、中朝互市贸易区建设,支持各类企业与俄罗斯和朝鲜开展投资和贸易;在服务贸易领域实施“服务贸易跃升工程”,重点发展软件、动漫、金融、设计和医药等特色离岸外包集群,鼓励企业设立接发包中心;深入实施“市场拓展工程”和“服务优化工程”,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环境。总之,以构筑“七大工程”为载体,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努力提高出口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和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达到新水平

在东北老工业地区,“三驾马车”对辽宁省的经济拉动作用最为理想,拉动效应相对均衡。消费仍然是最主要的动力,进出口超过投资成为第二位重要的因素,这与另外两省有很大的不同。投资总额虽然排名不高,但也有20%的带动效应,在整个东北地区这也是不错的成绩。为使辽宁省的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优化,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投资“软环境”,着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唯一的沿海省份,是东北经济区通向世界的海路进出口门户,是连接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乃至中国内陆广大地区的结合部。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使辽宁省比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其他省份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更直接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一直是辽宁省经济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更是成为拉动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辽宁省参照世界银行的评价方法,选取了六类指标——基础设施、技能和技术禀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国际一体化、私人部门参与和税收负担,将辽宁省投资环境同国内其他省份进行了比较[7],得到这样的结论:辽宁省的投资环境排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天津、福建和江苏之后,位居全国第八位,这一成绩明显好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在六类评价指标中,辽宁省在税收负担一项中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在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国际一体化中取得的成绩也不错,而在私人部门参与以及技能和技术禀赋这两项中得分偏低。由此看来,辽宁省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相对有优势,而从业人员技能等“软环境”方面相对较弱,所以发展非国有经济并积极培养拥有更高技能的从业人员成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从业人员素质首先反映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上。由于辽宁省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比重较少,从业人员素质在全国来看排名较靠前,但就业人口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在全国的位次相对偏后,同时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减少趋势,这说明辽宁省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很欠缺。对此政府应该制定措施吸引市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辽宁省工作,可以考虑为其提供更优惠的落户、住房和医疗政策。同时政府应联合企业一同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多渠道解决本省人才需求瓶颈问题。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巩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

回顾辽宁省十多年来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增长态势,贸易结构明显优化。1980—1990年,全省出口增加额主要依靠纺织和轻工产品来实现;1991—2000年,出口增加额主要是由传统机电产品提供。2000年,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0.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37%。机电产品正逐步成为出口的主导力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活跃,正在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过渡完善阶段,致使全省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在低位徘徊;受国际产业构成变动影响,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在全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滑。

依靠初级、低附加值产品以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不能持久保持竞争力,特别是传统出口产品以土地、资金和环保低成本为代价,依靠劳动力降低产品成本的扩张模式必须得到调整,出口商品的多元化仍需不断努力。应该看到,在一定时期内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加工贸易的方式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成熟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近年来,辽宁省出口增长额的50%以上仍是由这些初级、低附加值的产品创造,其中包括钢材、纺织和服装等在辽宁省具有重要地位的出口商品,也正是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最为严重的领域,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必将严重影响出口的稳定发展。因此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辽宁省来,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以进一步改善目前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是当前吸收外资政策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帮助本土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出口商品多元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减少贸易摩擦给出口所带来的冲击应当成为政府的工作目标。另外私营企业出口目前已经成为辽宁省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仍停留在出口低级产品的状态,政府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政策支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全省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重要的一极,应尽可能使外贸结构更加优化、合理,从而加速老工业基地外贸结构的整体战略升级,加快全省经济结构优化进程。

(3)以就业带动消费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辽宁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大批下岗职工,但是由于下岗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和技术能力差等不足,再就业难度很大。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部分其他省份的剩余劳动力也来到辽宁省寻找工作机会,这也给辽宁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不仅会维持社会的稳定,还会因为社会总收入的增加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而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辽宁省已经将就业工作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就业态势趋向好转,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应利用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人口红利的契机,变经济增长优先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依靠充分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体来说,政府要优先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和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工在就业等方面与城市其他群体享受同等待遇,妥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的就业问题。建立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区域劳务合作,推广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由政府出资或同企业合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吸引农民工等群体进入学校学习相应技能,提高自身的岗位竞争力,实现更高端的就业。实施“创业行动”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广开创业之路,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建立辽宁省就业新格局,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机制。同时在全省大力弘扬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创造生产型就业。依靠劳动者自筹资金、自主创业、自主经营来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真正使工作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生存的依靠,成为其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极大地缓解就业压力并显著带动辽宁省消费增长,维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拉动效应,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1]龙军.黑龙江:“八大经济区”加速领跑[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1-11-14.

[2]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扩内需成效显著 农民消费支出大幅增加[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100225_402623156.htm.

[3]赵宏春.投资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N].黑龙江日报,2006-03-10.

[4]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EB/OL],黑龙江统计信息网 .http://www.hlj.stats.gov.cn/ggkfssn/9988.htm.

[5]国家统计局.吉林省投资结构变化特点及调整思路[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70907_402431843.htm.

[6]刘方械.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N].人民日报,2010-01-26.

[7]辽宁投资环境全国排第八[EB/OL].东北新闻网,http://www.nen.com.cn/74310493363240960/20040810/1467307.shtml.

[8]徐菲.从“三驾马车”出发论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8):49.

[9]王晓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哲学思考[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王一鸣.调整和转型: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9,(12):3.

猜你喜欢
三驾马车吉林省辽宁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