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锦

2012-04-02 15:44
地理教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磷虾南极经济

我国目前有48921名百岁老人

截至2011年7月1日,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健在百岁老人已达到48921人,比去年百岁老人总数净增加5228人,增幅为10.69%。中国老年学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该学会第三次向社会公布百岁老人的相关数据。

同时,我国最长寿老人、最长寿百岁夫妻也于7日在“中国长寿之乡”江苏如东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活动中揭晓: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老寿星罗美珍以126岁高龄蝉联十大寿星榜首。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汉族老寿星杨胜忠和妻子杨金氏夫妇以213岁年龄总和居十大百岁夫妻榜首。

摘自2011年11月8日《文汇报》

气候变暖导致磷虾种群退化

全球气候在变暖吗?以浮冰下冰藻为食的南极磷虾或许有一定的发言权。近日,美国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课题组的最新发现:气候变暖导致了过去百年内西南极半岛磷虾种群的密度下降。

南极磷虾是一种喜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对海洋温度和海冰密集度极为敏感。通过拖网捕捞和回声探测技术,人们已检测到近30年来磷虾种群密度正在下降。

磷虾的减少始于近30年,还是早就开始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难度很高:终年生活在冰冷的大洋中,磷虾的代谢物总是随水流而逝,无法留存。由于处于南冰洋食物链的低端,其命运无非是被海豹、企鹅、鲸等高等捕食动物吃掉,很难留下大量化石作为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

既然“被吃”,那能否在那些捕食磷虾的大型动物中,找到磷虾种群变化的蛛丝马迹呢?正是顺着这一思路,孙立广带着他的博士生黄涛等展开了近8年曲折而细致的研究。

在检测海豹粪便时,课题组意外地发现,粪便中夹杂着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海豹毛。有相当一部分食物最终会变成身体组织,而毛发往往是各种微量元素的“集中营”。于是,他们检测到了海豹毛里的氮同位素含量的变化。

孙立广说,他们发现过去100年来海豹毛中氮同位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这种氮的同位素在南极磷虾中的含量低,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鱼类,体内氮同位素则越富集。毛皮海豹对南极磷虾极其钟爱,只要有足够的磷虾吃,它不大愿意去碰别的鱼类。“这说明,在过去百年中,海豹能吃到的磷虾越来越少了,所以它不得不捕食其他鱼类来充饥,也就摄入了更多的稳定同位素氮15,故而其毛发中氮15的含量就不断上升。”由此,可以反推出百年内西南极磷虾的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研究表明:近30年的下降趋势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

这一百年,是什么原因让南极磷虾陷入种群退化的困境?孙立广说,他们选择的调查点位于人迹罕至的南极半岛,人类捕捞、环境污染较少影响到这一海域,因此气候变化极可能是主要因素。

在南极的海冰底部与缝隙中,生存着一种名叫冰藻的藻类,它是南极磷虾的主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百年来南极洋面的浮冰不断减少,冰藻由于丧失栖身之所,数量大减。这又引起了磷虾种群退化、海豹食谱改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孙立广说,他们已经获得了海豹、企鹅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记录,但是完全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壳类生物历史的研究还是非常困难,他们的成果只是刚开了一个头。“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企鹅来探索8000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与气候的关系,这项研究更困难。不过,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

摘自2011年11月11日《文汇报》

升温致我国冰川面积60年间缩小一成

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和中科院15日在京联合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称,在近60年间,我国陆地表面温度上升导致大部分冰川面积缩小一成。报告显示,1951年至2009年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摄氏度,从百年尺度来看,中国的升温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而温度上升则导致中国大部分冰川面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缩小了10%以上。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退缩趋势加速,从而使干旱区内陆河流的径流显著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冰湖溃决等灾害的潜在风险。

同时,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上升将达到80~130mm。评估报告指出,至2050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西岸50年一遇的极值水位将缩短为5~20年一遇。同时,海平面上升可加剧海岸低地的淹没,在现有海堤的情况下,2080年相对于2000年,黄河三角洲及渤莱沿岸、长江三角洲和江浙沿岸、珠江三角洲的可能淹没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

摘自2011年11月15日《文汇报》

长江四大家鱼年产量锐减

长江禁渔十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得到养护,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水生生态资源衰退趋势仍难遏制。刚在武汉结束的农业部长江禁渔十周年总结会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长江“四大家鱼”产量仅为历史峰值的三百分之一。

长江流域江河纵横交错,湖泊密布,分布有水生生物1100余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河流。2002年,农业部下发《关于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的通知》。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江流域开始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禁渔范围从云南省德钦县以下直至长江口的长江干流,汉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等重要通江河流在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内的江段以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区。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10年禁渔有效养护了长江渔业资源和原种保护,减缓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趋势,但也加剧了渔业资源保护与渔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对此,牛盾称,未来仍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同时要积极帮助渔民寻找生活出路,转产上岸,从而有效控制捕捞强度,进一步减缓水生生物衰退趋势。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完成《长江禁渔期渔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并据此建议设立长江禁渔期专业捕捞渔民生活补贴制度。初步构想是,实行国家补偿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的原则进行补偿,中央财政占80%,地方配套占20%。

摘自2011年11月15日《文汇报》

转型发展的城市经济

即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处在从制造业中心转向服务中心的转型过程中,也不应片面地发展服务业,而简单抑制或排斥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更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忽略传统服务业发展。同样,在城市国际化过程中,也不应片面强调增强对外服务功能,而削弱对内保障服务功能。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转型,是一种促进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吸纳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及其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影响力,从而决定它在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层级与地位。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市长们特别关注的一项工作。

那么,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从制造中心转向服务中心。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通常是以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为标杆的。问题在于,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城市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值得我们反思,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道路。

过去,我们对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是相当“崇拜”的,当作学习追赶的楷模。但恰恰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全球城市或大城市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财政收入增长下降、公共支出增长的压力增大等。2008年,伦敦大都市区GDP增长-4.4%,就业增长-2.2%,居民收入增长-2.8%。美国城市联盟统计的数据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城市平均预算收支缺口大约为2.9%。同时,金融危机也带来城市融资能力下降与融资成本提升,外来投资明显减少,导致一些进行中的发展项目被迫推迟或取消。2008年4月~8月,纽约市建筑业新开工项目比2007年同期下降28%。上述这些全球城市都具有作为全球要素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强大枢纽性功能。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无论是商品货物流量、还是资金流量,包括人员流动,都出现明显下降,致使这些城市对外影响力减弱。纽约国际航空货运流量自2008年8月起连续15个月负增长。伦敦海外移民两年之内下降近6成。尽管危机过去后,有些方面会重新恢复,有些问题会得到改善,但“软肋”的出现,对今天我们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如何发展,提出了新疑问。

通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冲击,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城市经济的发展更要强调综合协调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城市功能单一化、产业体系非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的城市,所受到的冲击就越大。因为在面临强大冲击时,其没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即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处在从制造业中心转向服务中心的转型过程中,也不应片面地发展服务业,而简单抑制或排斥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更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忽略传统服务业发展。同样,在城市国际化过程中,也不应片面强调增强对外服务功能,而削弱对内保障服务功能。过去,我们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以为越是国际化程度高、越是附加值高的服务业部门,越是应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或支撑。事实上,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化程度比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一些服务部门,受到的打击反而更大一些。比如纽约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三个部门,2008年减少了1.9万人,而同期其他服务业部门仅减少了3000人。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要培育复合性功能,不仅要增强要素资源大量积聚、流动、配置的服务功能,也要提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具备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好服务与保障的功能,而且这些功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从产业体系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强调均衡化,而非突出某个产业部门的突飞猛进和一枝独秀。也就是说,要强调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均衡发展,强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这是当前许多城市,包括那些全球城市都在探索的问题。其中,向环保、低碳经济的转型不失为一条较可行的道路。这既是城市面向未来的机遇,也是城市商业的发展机会。

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转型,第一个要点在于,这是一种以追求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城市经济发展。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最注重的是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而能够最大限度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则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带动一大批研发等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专业商务服务以及创意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会促进许多传统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同时,某些清洁能源技术(通常的定义包括可再生能源、替代燃料、先进交通运输、新材料、废物处理与水源保持技术)将成为头等重要的新兴产业,也能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

第二个要点是,凭借城市的天然优势,以市场规模的发展前景为核心思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对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本身的体量大,空间余地大,而低碳经济的应用范围又很广泛,涉及城市运行、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墨西哥城“绿色计划”包括所谓的“七大支柱”:土地保护、公共空间、空气污染、废物管理与回收利用、供水与环境卫生、气候行动计划及交通运输与机动性。因此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比如纽约“绿色经济规划”中,提出电力、热力和热水供应年均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需要7300兆瓦的增量,其中一半来自新能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城市里往往积聚了大量高校和研发平台,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又有比较完备的专业服务等一系列的产业配套支撑,更容易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而且,当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技术专利、技术服务的输出,其项目及其产品的输出,以及其流程、商业模式等输出的扩散效应,也将会十分明显。反过来,这又扩大了其市场规模。

第三个要点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转型中,固然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对原有的技术进行突破,研发和掌握先进技术,但不应当盲目地追求新能源和环保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不能“唯技术论”,而应当把低碳技术发展与市场、金融、贸易、地产、规划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而促进环保理念与城市要素条件在发展方向上的协调一致。比如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市在制订“绿色远景”规划时提出,利用现有建筑、土地和所有的过程来加速当地清洁技术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也就是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深深嵌入到城市历史与现实之中,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的转型发展。

最后一个要点是,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转型,是一种促进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牵涉到低碳化的发展问题,而且互相之间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相关的技术、产品、人员、管理等几个方面的要素,也要能够很好地融合。比如在韩国政府推出的“2030智能电网路线图”中,智能电力网络作为战略发展核心,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两端,同时也需要适应智能交通和智能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需要。这就将生产与服务、生产服务与消费等方面都有机地连接起来了,形成了产业部门之间各种业务的交叉与整合。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转型,必将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

摘自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

我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19.1%

国务院新闻办22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说,中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9.1%,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亿吨以上。

白皮书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2001—2005年)的1.04下降到0.59,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白皮书说,中国通过分解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建立了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对全国31个省级政府和千家重点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价考核。2010年,全国18个重点地区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查,进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促进了全国节能目标的实现。

同时,中国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推动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活动。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率,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对政府机构办公用房进行节能改造。

白皮书指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5%,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5.4%。“十一五”期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8.57亿平方米,共形成46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抑制商品过度包装。

白皮书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发布三批共115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在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推广7项节能技术。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建立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制度。“十一五”期间,纯低温余热发电、新型阴极铝电解槽、高压变频、稀土永磁电机、等离子无油点火等一大批高效节能技术得到普遍应用,高效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7%,高效节能空调市场占有率达70%。

白皮书说,中国开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综合利用粉煤灰约10亿吨、煤矸石约11亿吨、冶炼渣约5亿吨。安排中央投资支持再制造产业化项目建设,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5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

中国积极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完善严寒和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三个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工程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此外,中国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对超能耗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推动供热计量收费。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稳妥推进资源税制改革,不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调整车辆购置税政策,改革车船税。对高效、节能、低碳产品实施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摘自2011年11月23日《文汇报》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投放海底地震仪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阚光明介绍,“按照‘雪龙’号科考船的航行计划,我们将在12月初‘雪龙’号前往中山站途中投放海底地震仪,并于3月初从中山站返回国内时回收。”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22日告诉记者,他们计划让目前正跟随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的我国首台全自动“南极巡天望远镜”,于明年4月正式投入到南极天文观测中。

猜你喜欢
磷虾南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磷虾真是“虾无敌”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南极大逃亡
“美味”的磷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难忘的南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