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声乐中“高原现象”的思考

2012-04-02 14:44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气息高原声乐

李 俊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对高校声乐中“高原现象”的思考

李 俊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声乐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即学生的进步暂时停滞甚至出现演唱水平倒退的现象。高校的声乐教师应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出发,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声乐学习误区。

高原现象;演唱技巧;心理暗示;心理障碍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声乐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声乐学生在声乐演唱技能形成的过程中,阶段性地出现表演呆滞、忘词、声乐技巧模糊、气息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了演唱的准确性、协调性与灵活性,从而导致学生的进步暂时停滞甚至出现演唱水平倒退的现象。由于对此现象的认识不足,当学生出现“高原现象”时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少学生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进而失去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高原现象”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生学习声乐的极限,这是高校的声乐教师和声乐专业学生一定要明白的道理。当学生出现“高原现象”时,声乐教师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辅导,正确地引导学生尽快跨越这一障碍。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剖析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如何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声乐学习误区,同时也希望探索出一些解决办法,为高校声乐教学作出微薄贡献。

一 高校声乐专业学生“高原现象”出现的成因

在高校声乐专业学习中,“高原现象”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比较普遍,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首先,学生在考入大学以前所受的教育长期以书本的灌输为主,也就是书本上写的声乐该怎么练他们就怎么练,书本上说该怎么唱他们就怎么唱,由于这些学生的声乐水平和对声乐音色认识的局限,很容易就走进发声的“死胡同”。当高校教师指出学生声音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很迷惑,甚至质疑老师所授的方法与书本上的发音和唱法存在分歧。其次,学生以前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一些不正确的发声技巧和音色观念往往让初入大学的声乐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固有演唱观念。如大一新生对高校教师所教的技巧和声音观念有些模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过去有失正确的教法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事实上以前的教师让他们发出的所谓“很厚实”的声音往往会造成学生压喉咙、舌根僵硬、字词含糊等问题,而这样的音色观念使他们久而久之以为过去的唱法才是“美声”。再次,高校声乐教师科学的按学生实际能力布置练声曲和歌曲,教学上使用了对学生而言新的发声技巧,这一转变,会使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让他们觉得自己越唱越唱不好,乃至一个难度很小的歌都完成不了。

二 高校声乐专业学生“高原现象”表现的划分

高校声乐专业学生“高原现象”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本文将其具体划分为四类:记忆障碍型、气息障碍型、唱法技巧障碍型、演绎障碍型。

记忆障碍型的学生,主要表现在:经常忘词或唱错词,忘记旋律且反反复复。这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最不稳定的,往往大学新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该类学生上台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心理过度紧张造成注意力分散而形成的。

与之情况比较类似的是演绎障碍型学生,此类学生的心理素质较记忆障碍型的学生而言要好一些,不至于忘词,能基本顺利的完成声乐演唱,但演唱过程中很难有创造性的表演,无论是声乐的处理还是情感的处理都比较呆滞,演唱过程如同完成任务一般,身体、手势的运动比较笨拙、机械或者完全不动,难以突破演唱的艺术性要求。

气息障碍型学生,主要问题表现在气息运用上,常见的是气息短、浅,一句歌词要换好几口气,换气无法规整或按要求来换,想什么时候停下来换气就随时停下来,还有的学生为了使气息保持更长,声音音量控制得很小。

唱法技巧障碍型,这类学生有些与其他三类学生不同,有的学生学习声乐时间比较长,也有一定的基本功,他们往往是由于大学以前的演唱技巧和进入大学后教师讲授的演唱技巧不一致或相冲突,造成演唱思维混乱模糊所产生的演唱暂时退步。

清楚划分学生“高原现象”的表现类型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度过“高原现象”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困扰。

三 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高原现象”的方法

针对记忆障碍型的学生主要以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这类学生是不能仅通过技术性的练习就能解决问题的,他们心理素质较差,大多怯场,教师应该在给他上课的同时邀请其他的同学在旁边观看,形成一个小型的音乐会环境,锻炼他们适应演唱环境的能力,演唱过程中锻炼他们注意力在外界的干扰下尽快的集中,逐步提高他们在演唱中的自信心,消除他们对频繁忘词的顾虑。

对演绎障碍型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加入“演戏”的成分,可以不用唱,先让学生扮演角色,设置表演任务如《渔光曲》歌词:“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歌曲中“云儿”和“鱼儿”是视觉,那么让学生对视线由空中转到水中的过渡作出表演,对“晒鱼网”的动作做出身体的动作,对迎面的“海风”作出感受的表情,让学生不拘一格的“演”自己的歌曲。当他们能自然的表演“戏”后再唱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观看大量歌剧,模仿歌剧角色的台步和手势姿态,多听艺术家的声乐作品并且比较同一个声乐歌曲不同歌唱家演唱处理的不同。从视觉和听觉出发使他们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培养创造性的表演思维。

气息障碍型的学生主要还是因为其基本功的不足而造成演唱水平的停滞,教师对这类学生要加强他们这方面的技术训练,增加练声曲的数量和强度,多布置气息训练作业。同时和这类学生沟通一下,确定学生气息不足是基本功的原因还是心理原因,有些学生不是气息短而是心理问题,认为艺术歌曲的演唱就是使劲用气才能发出厚实的声音,还没唱几个字就用了大量的气,对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在KTV唱流行歌曲,让他们思考是不是也这样用气呢?那如果他们在KTV唱歌没觉得气息不够,就感受一下用同样的气息控制唱艺术歌曲,减小他们认为的气息使用的差距感,让他们觉得唱艺术歌曲和唱KTV流行歌曲的气息一样轻松自如。

对于唱法技巧障碍型的学生,教师一方面需要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刚进入大学的声乐学生往往由于大学以前的演唱技巧和进入大学后教师讲授的演唱技巧不一致或相冲突,造成演唱思维混乱模糊所产生的演唱暂时退步。大多数参加声乐专业高考的学生,为了能顺利考入大学往往都选择在自己演唱能力以外难度较高的声乐歌曲作为高考歌曲反复练习,当他们考入大学后,高校声乐教师科学地按学生实际能力布置练声曲和歌曲,其难度要小很多,再加上教学上使用了对学生而言新的发声技巧的转变,一些发声问题的根除会使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他们会觉得“以前难度大的歌都唱,怎么现在一个小歌都唱不好”,一段时间后如果他们不能适应新的唱法便会对专业学习失去信心。此时教师应该耐心和学生沟通,告诉他们是什么原因引起他们的声乐问题,并且逐步让他们感知正确的音色效果,多鼓励他们。有些学生对唱高音有些恐惧,那么教师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比如当他们练声时唱到高音E的时候,教师不妨告诉学生“你现在唱的是高音D,你还能往后面再唱一个音”,告知他们所唱的高音永远都比实际音低,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高音上有所突破了。当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便会对教师更加的信赖,无形中教师也树立了自己专业上的权威。

四 结语

对于所有出现“高原现象”的声乐学生,教师都应当耐心的引导,让他们明白“高原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帮助学生从他们自身情况出发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逐步提高演唱技能,走出“高原现象”障碍。

[1]刘 畅.探寻艺术教学中的高原现象[J].文教资料,2006(4)上旬刊.

[2]吕 飞.声乐的高原现象剖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3]王宏权.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高原现象”[J].音乐生活,2006(6).

[4]袁穗琴.声乐教学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跨越[J].音乐天地,2008(11).

G441

A

1674-5884(2012)07-0106-02

2012-04-11

李 俊(1982-),男,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声乐和长笛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

猜你喜欢
气息高原声乐
自然的气息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春的气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