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2012-04-02 14:44:39李运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成员建设教学

李运庆

(国家林业局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李运庆

(国家林业局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6)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方法、内容和途径,不仅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而且有利于课程建设和教科研的深入开展,最终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改善。因此,各高等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高校质量工程、师资队伍及教科研建设,多管齐下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完善,以此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法;途径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虽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深入的开展和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我国具体实践情况来看,无论在实践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研究和探索,并注意多管齐下,从多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完善。具体而言,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完善。

一 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和内涵,为教学团队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有学者指出,团队的构成要素通常被归纳为5P,即Purpose(目标)、People(人员)、Place(定位)、Power(权限)、Plan(计划)。而团队目标作为团队运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则是团队五个基本要素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学团队在组建的过程中就应具有明确、准确的定位,并且要将团队的目标具体化、操作化、明确化为每个团队成员的内在心智结构和思想意识,以此使教学团队建设能够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规范、引导、激励团队成员围绕团队目标进行团队建设。与此同时,教学团队成员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团队的基本内涵,才能确立正确、科学的团队目标;而教学团队目标的确立,既是对教学团队基本内涵的内在阐释,也是对教学团队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引导和规范。由此观之,科学、准确的团队发展目标的确立与团队成员对团队基本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团队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首先要明晰自身教学团队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定位,并将其作为教学团队目标确立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团队自身的科学发展和进步。

二 遴选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增强团队凝聚力

教学团队负责人作为教学团队的领导核心和灵魂人物,其不仅是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规划者,而且是教学团队整体发展方向的指引者和引领者。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教学团队自身的发展、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是决定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成效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从多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即在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其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影响和声誉,而且,要注重考察其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前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其对教学团队基本内涵、职能、作用、任务等的理解和认识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过程中,要尽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教科研能力、责任心强,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年轻学者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以此,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充分挖掘各位教师的内在潜力,而且,能够培养一批独当一面、堪当重任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 优化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本身应是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整体。教学团队的成员具有较强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多样性。尤其是随着当今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更使得各位教师面临的处境日趋复杂和多样,这就需要各高校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尽量考虑团队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尤其是在年龄、职称、学科、专业、学历以及学缘和地缘等方面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和互补。这种跨学科的“团队教学”,不仅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而且,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1]。如此以来,不仅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不断进步,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理念,有利于学生整全知识观、价值观和学科观的形成。因此,身处其中的成员彼此之间既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又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不宜太大,应以不损害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为前提。而在异质性比较强的教学团队中,要注意在优化其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的同时,“坚持分工明确、梯度合理和动态发展的原则”[2],使不同层次的教师最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位教师的功效。

四 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掘团队成员的内在潜能

教学团队作为高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和基本单位,其本身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有机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既有作为团体层面的目标、规划、要求和规范,也有团队成员个体的追求、期望和个性化的内在需求。因此,为保障教学团队整体效率的不断提升,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的方式和体系,即不仅要从团队层面出发,对教学团队的整体工作成效、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和测评,也要考虑团队成员个体的特性和自身的发展需求,鼓励团队成员在服从教学团队整体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仅要从外部管理层面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外部管理、规划和制约,也要从内部建设角度出发加强团队成员自身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以此,形成内外结合、良性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在促进教学团队自身整体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促进团队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五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团队建设的有序进行

教学团队作为由个体组成的相对较为正式的群体和组织,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目标性、规范性和内在统一性,这就要求教学团队自身具备较为规范的发展规划体系、管理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等。这种制度体系的存在不仅决定了团队及团队成员的工作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而且,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团队及团队成员自身的运行方式和内在行为模式,由此可见其对教学团队及其成员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教学团队主要依托高校组建而成,其自身的制度体系不仅包含团队内部运行所需的基本制度,而且还包含其所在学校及院系等外在环境的制度体系。因此,各高校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出台详细、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文件规范,为教学团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进步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同时,各教学团队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要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以此保障教学团队自身的规范发展和不断进步。

六 创新团队文化,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文化作为整个学校文化体系和教学团队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教学团队内部的整合及教学团队成员间凝聚力、感召力的增强,而且有利于整个学校文化体系的更新、完善和创新。因此,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成败不仅影响教学团队自身的健康运行和发展,而且影响教学团队所在学校及院系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因此,各高校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要注意将教学团队文化的建设与本校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使团队文化能够深深的扎根社会而又具有自身的特色。此外,随着当今知识爆炸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这就要求教学团队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型文化的建设,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学团队。这不仅是教学团队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而且是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未来发展需要和必然选择。

七 加强教学团队类型建设,丰富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涵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可将团队分为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等三种类型。根据学校教学团队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常态教学团队和动态教学团队[3]。从教学团队的工作内容来看可分为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此外,从教学团队的成员组成来看,可分为单一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型教学团队。单一型教学团队主要由本科学、专业以及本系统的成员组成,而综合型教学团队则由不同专业、学科以及行业和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从团队运行方式和内部管理特点来看,可将教学团队分为权威型教学团队和民主型教学团队。因此,各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类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并要在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八 加强内在运营机制建设,不断增强教学团队内在凝聚力

每一种组织形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尤其是作为知识集合体的高校教学团队而言,更应根据自身的成员组成、团队目标、文化氛围等形成符合大学培养目标和知识运行规律的运行机制。首先,高校教学团队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即无论是教学团队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的确定,还是团队内部管理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利益分配规则的制定等都应实行民主决策的方式[4],而不能按照行政化的决策方式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整个团队。其次,各高校教学团队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而所谓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5]而之所以需要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完善,是因为“在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一个最年轻的、最没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6]。

此外,有学者指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在团队建设中,要努力从教师队伍、教材、实验条件、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人手,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7]教学团队的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主管部门、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学科、科研、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撑,同时,还需要人力、经费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和保障[8]。各高校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多管齐下、多途并举,全方位、多举措调动全校的资源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完善。

[1]朱卫斌.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8):72-75.

[2]李俊龙,王 升,徐 翔,等.对农林高校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11(2):59-60.

[3]李运庆.浅析公安院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基本举措[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8):128-130.

[4]黄玉飞.分享合作:高校教学团队的理想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8-89.

[5]李冬娜,张 辉.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35):60-62.

[6]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7]杜天真,郭晓敏,刘苑秋,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45-46.

[8]李庆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99-101.

G47

A

1674-5884(2012)07-0066-03

2012-04-11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研教改一般课题(YB11108)

李运庆(1980-),男,山东淄博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校 王小飞)

猜你喜欢
成员建设教学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