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2-04-02 08:52黄文峰
关键词:办学设置学科

黄文峰

(福州大学 研究生处,福建 福州 350108)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

黄文峰

(福州大学 研究生处,福建 福州 350108)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科结构趋同、学科发展失调、学科特色不鲜明和学科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发展的瓶颈。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学科组织模式创新和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是解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瓶颈问题的有效之道。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对策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第一,学科结构趋同。尽管我国地方高校办学背景、建设质量、地方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中政府财政投入占相当大的比例,容易导致学校对政府指令言听计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高校逐渐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观念,不断加大学科结构优化升级力度,然而,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反应仍较为滞后,广泛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为数不少的地方高校涵盖8~10个学科门类),难以形成特色化的学科结构,造成了学科结构趋同的普遍现象,激化了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抑制了地方高校以学科优势带动跨越式发展的活力。我国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方向。尽管各地方高校成立时间有所不同,办学背景也有所差异,但其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都深深地打上了自上而下统一的烙印。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高水平大学具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权限,其余高校均须遵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颁布)进行专业设置调整。

第二,学科发展失调。地方高校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阵地,推进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责无旁贷。然而,地方高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失调、彼此联系松散的现状,使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受到大大抑制。地方高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发展失调,与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历史密不可分。先是1952年仿照前苏联模式的院系调整,大批组建专门学院(把各大学中的工、农、医等等系科力量抽出建院),相当于原有的大学架构只余文、理两科。[1]这种情况绵延20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地方高校才根据各自基础,在所余文、理两科简单的学科结构基础上,逐渐增设应用学科。此时,由于学科惯性作用影响,应用学科发展明显滞后于传统的基础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建、重组后的一些地方高校,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科设置上趋于优先发展应用学科,学科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基础学科的相对弱势。

第三,学科特色不鲜明。《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统计,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学科排名前十的学科较少,学科特色不鲜明,难以形成学科优势效应,带动相关学科协同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亚利桑那大学和纽约大学等为代表的美国州立大学,依靠特色优势学科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可。仅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例,2008年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96位,但其信息档案系统全美排名第五,化学分析全美排名第七。[1]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不鲜明的主因在于学科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均是凤毛麟角。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以量的扩张为主,要培养和引进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困难重重。科研团队人员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重偏小,具有高端学习经历的人员偏少;处于黄金研究期的人员数量少。

第四,学科结构调整滞后。近年来,部属院校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其学科结构优化的进程也随之较快,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的节奏依然跟不上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为进一步规范各高校学科自主设置工作,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结构调整,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等规定,允许高校根据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结构调整的需要,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各高校可以任意无序扩充学科内涵,各高校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须聘请国内同行专家评议,并提交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中心指定信息平台公示,接受同行专家及其他学位授予单位为期30天的评议和质询。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提供了法定程序,保证了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通过开展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受到制约。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首要任务是确定学科的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方向设置是一个学术性和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如下三点经验有助于完成确定任务:一是在选择主要研究方向时,应立足于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突破口,既要结合学科内在发展趋势,又要兼顾研究人员的兴趣和专长,同时还要考虑其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如果一时选择不出新的研究方向,应以多研究方向作为过渡,耐心等待,继续培植,蓄势待发;三是学科方向确定后,须进行学科建设力量的重新配置。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首先应当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但因规划产生的时间较长,规划的过程是个需要不断检查与落实的过程,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允许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二,推进学科组织模式创新。地方高校的办学历史多是30~50年,而进行学科建设的时间更短,大多只有10~20年。然而这一二十年以来,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日益壮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时间上的落差,说明高校对办学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也说明原先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制度设计是不科学的。地方高校欲求学科建设的理想绩效,在进行科学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同时,推进学科组织模式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要任务,实质上就是以相关学科间的联合交叉为基础建立网状的跨学科组织模式(比如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等),以求通过学科组织模式的创新,突破学科建设传统思想。比如,北京大学突破以往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院,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设系(研究所)的传统模式,设置了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若干研究所和中心,研究院与相关院系和学科合作,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联手并进。

第三,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积极引导地方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将刚性制度的指标衡量和柔性制度的整体衡量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采用动态评价的方式,重点观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动态发展情况,以期全面客观地评估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正确发挥评估作用,从而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指引到注重内涵建设上来,以评促建,保障学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三、结束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由大变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承担者和执行者,对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2]打破制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瓶颈,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道。

[1]李培凤.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黄 寰.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区域系统的作用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

G648

A

1673-1395(2012)04-0142-02

2012-03-02

黄文峰(1978-),男,福建漳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办学设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