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的形成与发展

2012-04-02 08:52蓝泰华
关键词:汀州长汀民间工艺

蓝泰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的形成与发展

蓝泰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中心则是在原汀州府附廓长汀县。福建汀州客家地区这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区域,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汀州客家;民间工艺;形成;发展

“工艺”的涵义,依不同场合、时间而异。广义的“工艺”是指生活、生产技术。中国自古就有“百工之艺”、“百工巧艺”之说。百工最初为官名,后来泛指手工业生产者与技艺。“工艺”的意义在近代又泛指加工技艺,若工艺技术与美术相结合,则被称为“工艺美术”。《辞海》载:“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精神方面不同程度的审美性。”台湾《中文大辞典》载:“应实际生活之需要,于各种器物上施以美术之技巧或装饰者,称工艺美术。如细木、髹漆、陶瓷、染织、刺绣、铸造、饰物等皆是。”海峡两岸学者已广泛使用“工艺美术”一词。笔者在文章中所涉“工艺”主题,包含美术意识,注重审美的价值判断,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此外,兼具审美功能的一般日用工艺。又有日本学者柳宗悦始创之“民艺”一词。“民艺”意指“民众的工艺”或“民间工艺”,对象多属日用手工艺品。柳宗悦先生特别强调的是从实用产生的美的价值。近年来“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工艺”成为研究的对象。[1](P10~17)至于“传统民间美术”则是今日耳熟能详的名词,其涵盖面更广。面对现代,传统反而突显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下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的认识下,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应该更有其发展的空间,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承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以传统工艺不仅代表过去的技术,在针对现代生活的反省,尤其是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判断时,更容易体会传统民间工艺存在的价值。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工艺产品,称之为“民间工艺”。[2](P1309)

一、汀州传统民间工艺产生的历史背景

汀州客家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就是客家人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这些民间工艺,伴随着客家农耕文明延存一千多年之久,是客家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客家先辈们勤劳智慧的体现。从出土文物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闽西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而中心则是在原汀州府附廓长汀县。长汀是客家首府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民俗民风策源中心。这里至今保存着古老的中原文化并融合了当地闽越文化及畲族的风俗、语言、习惯和文化生活方式,是福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祥地之一。从盛唐至清末的1000多年中,长汀城都是州、郡、路、府所在地,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定名汀州,汀州成为唐代福建的五大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之一。清代沿用明代建制设立汀州府,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县。[3](P24)

闽西汀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和客家的移民迁徙是同步的。客家移民入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上客家经历了五次移民大迁徙,到宋代客家先民大量聚集于汀州,人口急速增长,至南宋末,一个文化特异、个性鲜明的新兴族群客家民系终于形成了,汀州也因此奠定了其成为客家首府的基础。客家民间工艺美术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在历次历史迁徙中同时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土著文化,形成了极具独特地域特色的俗民文化形式。

促使汀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是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唐代建州之初,闽西的生产力还比较低下。至宋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闽西汀州地区进一步开发,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手工业生产力和技术得到逐步提高。此时的汀州城成为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重镇,汀州城的规模、市民生活、城市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如书院、会馆、祠庙等公共建筑,风景名胜、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日趋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次客家人的入迁,中原文化与闽越族文化的融合,也是促进汀州城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唐宋开辟的汀江至潮汕航道,成为汀州府经济的命脉。汀江航运交通的利用,也是汀州城发展繁荣的客观条件之一。[4]

二、唐宋时期汀州民间工艺的形成

从长汀近年来在马坪岽等遗址出土的汉代铁器来看,长汀自秦汉以后,跨入铁器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个时期,闽西客家先民闽越族之所以能够迅速向封建社会过渡,除了它自身经济发展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受中原南迁汉人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闽越族人逐渐与北方来的华夏族混合而加入汉族之内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汀州出土有晋、隋、唐、宋、明、清时期的瓷器。在汀州马坪岽等地出土的晋唐以后瓷器(片),证实了自晋代以后制瓷工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从汀州南山宋代古瓷窑址的考察中发现,在宋代时长汀南山窑能烧制黑釉(兔毫、油滴、铁锈)、酱釉、青白釉、影青的瓷器,瓷器釉色以黑釉、青白釉为主,兼有白中泛黄和酱釉色,釉层均匀,光泽较强,器形有碗、罐、盘、杯、壶、盏、豆、瓶等。南山塘坑排出土的瓷器多数为碗、盘、碟、瓶子等日用品,也有装饰用精致工艺品,烧制火候很高,瓷胎细腻,层不厚而光洁可鉴,装饰花纹式样多,有凹凸的图案,如“鲤鱼戏水”、“荷花莲叶”、“兰花”等,说明当时烧制的水平已经很高。而且这些宋瓷釉色、胎质、造型、纹饰都超过唐代以前的瓷器,这证明长汀的制瓷工业成熟于宋代。[5]它们是当时古汀州客家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马棚岽出土的宋代陶鼎,虽属殉葬的明(冥)器,不是实用之物,但造型很特殊,红土胎,无上釉,双耳附内,在足做螺纹式,腹部以弦纹为饰,造型别致。出土的宋代青釉双系壶与越窑青釉瓷器近似,器身无繁杂的纹饰,显得十分稳健浑厚,是一件美观而又实用的器物。另外马坪岽遗址的宋代墓葬群,还出土了大量的多角盖罐(也称谷仓),身上堆塑数排尖状角。这是一种用来装藏谷物或纸币铜钱的冥器,是死者拥有财富的象征,反映了当时汀州客家人的生活状况和独特的葬俗。[6]唐代出土的角则显得较短,多螺式角,罐身还饰以弦纹。另外出土的二件宋青釉带盖谷仓,造型极为优美,仓顶所贴卷饰匀称不显繁,仓身贴点线加弦纹为饰,造型罕见。这里要指出的是,马棚岽也出土了多件宋影青瓷器,其中亦有弦纹盖罐,特别少见的是几件宋影青大碗,碗身涂上青白色釉,胎上刻划缠枝牡丹纹样。马棚岽还发掘出土了多件明代瓷瓶、瓷罐,其中出土的陶骨棺,在闽西是少见的。另外还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是一面造型比较突出的镜子。从镜背面的图案看来,海兽纹饰是受西文艺术的影响,这类铜镜在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加上和缠枝葡萄相结合,给人一种蓬勃富于生命力的感觉。[7]

三、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

汀州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源远流长,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唐代竹编,宋代木刻、纸扎,明代雕塑、漆器、金属饰器,清代书画、皮枕、纸伞、铁画、编织、印染、彩绘、雕刻等工艺美术,历经千余年,主要集中于汀州城关唐宋、明清古街,即南大街、东大街(乌石巷)、店头街、水东街,富有汀州客家地方特色。据民国版《长汀县志之实业志》记载,“在昔制造出口,如太师椅、屏风、茶几、橱柜、花床、桌、凳等皆质粗耐用,木工业颇发达。”客家人最初的木具多属实用型,宋朝年间汀州即出现木质漆器,式样古朴,至明朝已有很高的木制、漆刻等工艺水平。长汀雕刻工艺久负盛名,木雕用途十分广泛,建筑上见于柱、梁、门窗、飞檐、斗拱、门楼、亭台、桥栏等及寺庙、道观、祠堂的神像、神桌等;家庭里有床、厨、椅、桌、箱、笼及屏风、窗框、匾额、楹联、博古架等;日用陈设的有挂屏、座屏、果盒、果篮等及食品印模、木偶头等。这些物品或雕刻粗放富有寓意,或雕工细致而重实,有浅刻、薄浮雕的手法,以缕空浮雕为多,常见人物、花鸟、虫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物料为樟、杉、黄檀,物面有红、黑彩饰、贴金等工艺。石雕到处可见,石牌坊、石门楼,寺庙、祠宇等处的石柱、石狮、石鼓、柱础等。从长汀童坊乡平原山广福院、汀城府县学(文庙)、天后宫、馆前马坪沈坊九厅十八井,培田古名居群和汀城南大街的赖氏坦园祠等建筑的石雕和木雕来看,长汀的建筑装饰艺术始于唐代,到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彩绘工艺多用于建筑装饰,如房屋、寺庙中的柱子、梁、壁画、藻井等,家具中的梳妆盒、箱笼等,常用水粉、桐油、大漆涂饰,单色、五彩、描金、贴金均有,描绘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字体齐全,图案瑰丽,色彩鲜艳。匾额、楹联、佛像等有夹纻手法,布置底施灰,上油打磨,光亮无比,贴金装嵌,金光闪闪。

汀州拥有众多的手工艺品。如彩扎工艺是用泥塑人物头型,铁丝扎骨架,用香粉捏成躯体、手足、佩以头饰,绸缎作衣,制成体态各异的人物,配上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景物,犹如一小舞台,引人入胜。纸扎与灯扎同工异曲,不同之处是内无灯光,除人物、用品外,做成整栋的房屋,室内陈设等一应俱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可在里行走,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其作为冥品,用于焚化。花扎是用色纸、皱纸、通草、绸布等材料,经剪、折、拼、扎成各种花卉、盆景,色彩鲜艳,自然逼真,用于点缀头饰、胸垫佩、壁挂等。其中风筝是汀州纸扎中独立一支的艺术形式,以竹丝为骨架,棉纸裱贴制成。剪纸(刻纸)是用红色纸张剪出“福禄寿喜”、“梅兰菊竹”、“寿星”等吉祥如意的字体或图案,作为窗花和馈送礼物的装饰,增添喜庆气氛,颇为普及。长汀客家妇女多会剪纸,以城关和童坊村的艺术较精。客家刺绣多用于枕套、花鞋、围裙头、衣服、童帽、肚兜等,长汀客家妇女多能自描自绣。[8]客家服饰中的儿童花帽包含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内涵,代表客家吉祥文化,其结构造型、装饰特点、制作工艺凝聚着客家人历史文化的印迹、图腾、宗教信仰及心灵本真的纯洁情感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价值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汀州雕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汀州四堡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汀州雕版印刷书籍种类繁多,从诸子百家到历代名家诗文、医药、历法、巫卜星相等。这些书籍以纸张优质、装帧考究而著称,享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说。汀州的纸业生产历史悠久,产量多,造纸技术精湛,驰誉中外,尤其是长汀的玉扣纸和毛边纸,此外还有包装用的粗纸(草纸)。玉扣、毛边纸书写不褪色,所以数百年来政府用作档案,寺庙用印经本,宗祠用印族谱,民间用作帐簿,能保存几百年之久。

南宋时期汀江的开辟大大加速了汀州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有力地促进了汀州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福建闽西汀州客家地区这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区域,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对同时期的其他客家地区乃至稍后的台湾地区客家民间工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庄佰和,徐韶仁.台湾传统工艺之美——传统工艺与原住民工艺技术[M].台中:晨新出版有限公司,2002.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胡太初.临汀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5]长汀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3.

[6]汤家庆.从文物看闽西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J].长汀文史资料,1995(22).

[7]范汝森.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长汀悠久历史的见证[J].长汀文史资料,1989(4).

[8]毛述先,郭如淮.丰富多彩的长汀手工艺品[J].长汀文史资料,1993(16).

J528

A

1673-1395(2012)04-0001-03

2012-02-11

蓝泰华(1971-),男,福建上杭人,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汀州长汀民间工艺
郭祥正汀州诗一首(书法)
经过30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的长汀满目苍翠。
上世纪80年代的长汀
汀州客家祠堂革命薪火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汀州知州陈轩的廉政小故事
福建长汀:创新推进基层医改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毛泽东五次长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