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辉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王国辉
我所任教的学生,全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仅如此,单亲、离异、困难户家庭较多,如2011届某毕业班仅一名学生具备完整家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也不理想。总结十年来的教学心得,我制定了初中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第一大利器:课本。课本是学生带上考场强有力的武器,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立足课本,依标施教。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的习惯,每学期伊始,我将包书作为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家庭作业。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资料、试卷可以夹进书皮里,便于以后复习时查找,防止和其它学科的资料相混淆;二是培养了学生爱惜、重视书本的习惯,即使学生把语文、数学课本都丢了,历史书还会完好地保存着。因为爱惜历史书,所以要学好历史科目。
第二大利器:笔记。历史笔记除了点明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意义等等之外,更多地参考了每课的习题、单元检测的习题、期中的习题、期末的习题,上年同期期中、期末的试卷,上年同期调考、中考的试卷等等。在书上做好标记,精髓皆见于课本,可以起到有的放矢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大利器:目录。制作目录,“串起”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特殊教法,认真做好书本目录也是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可以要求学生按教材的顺序、年代的顺序以及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串起”历史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使之一目了然。
第一招,当堂落实。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抓高效课堂,出教学成绩,重在当堂落实。落实的方法就是当堂检测学习的知识点等内容。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对学起来简单而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采用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二招,检查纠错。课堂上,多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紧抓45分钟,让学生多读多写,特别注意一些易错、易混的字词。开卷考试不是不背,是精背,对于难题,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精选作业,减少学生负担。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
第三招:赢得人心。树信心,立斗志,“攻心为上”。这项工作,班主任要做,科任老师也必须做。因为在学生的思维中,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会“麻木”了。如果科任老师对其循循善诱,他们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有时只是一席话就足以令学生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哪怕不是班主任,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思想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聊天、谈话中,在测验、考试卷面的留言上,我都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主阵地,既让他们意识到危机感、紧迫感,又能感受到只要树信心,有斗志,讲方法,是有希望的。
秘笈一:模拟演习。跟正常考试一样,依据教学内容,我会安排单元测试。考试前,我会提前进班,让学生单人单桌,培养学生经过多次演习取得过硬的应考心理素质。但是区别于正常考试之处在于增加了难度系数:考试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仅用30分钟,低于规定的45分钟考试时间,以便训练答题速度。
秘笈二:“亡羊补牢”。对模拟考试后的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当然分数是其次,掌握正确的知识点,防止以后再出错,才是用意所在。讲卷时,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并根据学生个体出错情况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补牢”手段。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五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