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明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其中,校本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人们极少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角度对民族文化传承展开研究。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丰富的文化在“汉化”、“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等冲击下逐渐走向濒危的边缘。汶川大地震恶化了这一状况。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以羌族地区为例,探求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以期在典型个案的探讨中寻求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一定的思想和意识行动将缺乏正确的方向和充足的动力。利用校本课程来传承民族文化这一实践主题,需要人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重视”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意识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第二,意识到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第三,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目前,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人们已普遍认同,然而,后两者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一些民族地区学校开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无可否认,一些教师意识到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从而展开有意识地探索,如北川中学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羌舞》和擂鼓中心小学的《羌族歌舞》等。但是,就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大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而已,是为了校本而校本的一种形式主义活动,称不上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时,很多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基于自己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在内心深处缺乏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情结,以致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叙述和呈现往往违背了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参观、手工制作、节日活动等教学形式,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1]然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虽然人们普遍意识到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的紧迫性。但是,就如何保护和与传承羌文化,人们极少涉及到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视野。很多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更无心了解羌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羌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在羌族学校里可以采用图片展览、文娱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是每个羌族人,乃至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有的使命和责任;应以教研活动、开设校报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羌族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让广大师生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认识到羌族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系统、综合、大面积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形成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自觉意识。
目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比较笼统,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过分综合、缺乏地域差别、缺乏年龄区分。羌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笼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内容元素来说,现有的羌文化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除了少数羌族体育、舞蹈、音乐课程之外,大部分校本课程基本上包含了羌族文化的音乐、美术、羌绣、羌语、文学、历史、宗教、释比等各个方面。许多元素融合一起,具有整体感,容易互通,但也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不够深入。第二,从地域来看,羌族聚居区山高地险,往来不便,造成了羌族各地区语言风俗等文化差异很大,“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即使只是一山之隔的地区,往往语言上都难以听懂。正如一位羌族朋友说:“我们的话走不远;一条沟有一条沟的话,有时同一沟中阴山面与阳山面的人说话都不一样。”[2]因此,羌族地区内不同地方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其内涵也应该有所不同。然而,羌校本课程开发却没有体现这种差异。第三,从学生年龄段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不同,对校本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而目前的羌族校本课程还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羌族地区学校一方面要开发出在内容上类似于中华书局出版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这样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开发出细致化的校本课程。第一,根据羌文化元素的分类,建立细致化课程。羌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有学者将之分为生活文化(住居建筑、服饰、饮食、交通)、民间传统文化(民间文学、音乐、手工艺文化)、民间节日文化(羌历年、牛王会、祭山会等)、礼仪习俗文化(生育礼俗、成年礼仪——冠礼、婚礼习俗、丧葬习俗)、家庭与社团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白石崇拜、释比和各种禁忌)等。[3]羌族地区学校教师可以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以某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方式,开设羌文化校本课程,如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史、羌绣、释比、羌族文学等校本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校本课程中应尽量包含地震后羌族重建和振兴的历史。第二,建立地域细致化校本课程,如曲谷中学教师可开设曲谷羌语、曲谷羌族风俗,牛尾巴寨中学教师可开设牛尾巴寨释比研究,北川中学教师可开设北川羌族教育史等课程。第三,根据不同学段,开设出不同年级的羌族文化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羌族文化校本教材。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羌文化校本课程应多呈现故事、儿歌、人物、图片等,随着学段的增长,我们可以相继增设俗语、寓言、专业术语和文字叙述等。当然,这三者应该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老师的个性和学校的特点等。这些校本课程细致化方式对于其他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目前,升学仍然是民族地区教师、学生的教学追求和学生家长的期待目标,教师们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对北川的北川中学、陈家坝中学、擂鼓八一中学、桂溪中学、平武的平通中学等5所中学的159名教师展开调查,有34名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羌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约占21%;有87名教师认为虽然有必要,但教师能力不够,约占55%;只有18名教师认为开发羌族校本课程非常必要,且教师有能力完成,约占11%;其余教师认为说不清。这反映出,羌族地区部分教师意识较低和教师队伍整体相关能力和素质的欠缺是羌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障碍。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对现有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可采用的培训教材和重点参考书目有崔允漷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吴刚平的《校本课程开发》、滕星的《经济文化类型与校本课程建构》等。第二,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知识,可采用的培训教材和重点参考书目有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的《羌族史》、吴定初的《羌族教育发展百年》、陈春勤的《羌族文化研究》等。第三,民族学相关理论,尤其是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教育等理论,可采用的培训教材和重点参考书目有哈经雄的《民族教育学通论》、郝时远的《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滕星的《族群、文化与教育》、王希恩的《民族过程与国家》等;培训的课程也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如《校本课程开发》、《羌文化读本》等,选修课程如《羌族舞蹈》《释比研究》等,叙述了羌族某一方面的文化,这样有利于学员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习课程;培训类型有国培、省培、县培,也包括学校举办的相关培训;培训形式有集中培训、远程培训、QQ交流等。
当然,仅仅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相关培训是不够的,因为民族地区很多学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羌族地区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应通过提高当地教师待遇等措施,引入优秀师范毕业生自愿来到羌族地区学校工作。同时,我们还应该将课程专家和羌族文化传承人引入到开发队伍中。校本课程专家精通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方法,羌族文化传承人是羌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依靠年长者口传身授来传承的羌族文化的掌握者。将他们请入到中小学做羌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兼职老师,可以巧妙地解决目前羌族学校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当的难题,为现有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专业成长找到引领者和指导者,也为濒危散落的羌族文化找到一个较好的传承方法。
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经费本来就非常短缺。同时,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主导着民族地区学校的大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这也导致了学校的自控经费常倾斜于一切对升学考试“有用”的事务上,羌族地区学校也不例外。2008年大地震使得羌族地区教育经费的短缺状况雪上加霜。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灾后给予灾区学校以大量支援,但所支援的主要是校舍、图书、仪器等硬件设施,而有关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却难以受到支援者关注。由此,羌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无论从相关师资的培训和聘请,还是相关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出版,还是学生用书和现代教育技术产品的购买,都需要一定经费作支撑。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将面临基本物质的不足,导致开发主体的望而却步,造成课程开发踟蹰不前。为保障羌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和羌族地区学校等应该设立专项经费,做好预算,支持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羌族校本教材的研制和出版予以支持,对羌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进行立项,对于其中表现优秀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拨出专款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师培训、进修和学生活动,聘请校本课程专家和羌族文化传承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如鼓励羌族地区教师编写《羌族地区导游实务》《羌族民居建筑》《羌绣制作》等专业性较强的羌族文化校本教材,将这些教材在较高年级使用,可以直接为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为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培养一技之长。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面对社会举办羌族地区旅游人才或手工艺品人才等方面的培训班,将这些校本教材用作职业培训的教材,适当给予研发教师一定的开发费和教材费。教师还可作为培训教师参与其中的培训。这样,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走向了市场,在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反过来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1]王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5).
[2]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3]刘梅.北川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