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法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文化动因分析

2012-04-02 09:01:10原卫国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面子交际语言

● 原卫国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20世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其自身的优势。然而,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交际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很多弊端也暴露出来,面临着失败的困境。一些学者从各方面探寻其中的原因,诸如:从交际式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调查,对交际法本身的误解进行分析等。

本文从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语境来探讨这一问题。现实中的课堂上,除了极少数优秀的学生,多数中国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这其中与中国特有的民族思维定势有极大的关系。以往的英语教学法往往单纯从英语教学规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鲜有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族性的视角分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有必要考虑中国的国情。

一、中国文化中的反语言倾向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语言的功能一直受到限制。哲学家们多认为语言的表达功能有局限性,执著于语言文字,则离真意愈远。哲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克服语言的局限。中国当代著名学者邓晓芒认为,中国文化中开始就采取了蔑视和放弃语言本身的态度。

在传统教育中关于“吉人寡言”的说教比比皆是:“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至于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认为,中国人的大多数是“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因此,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汉文化以人本为主体,其本质是一种典型的内向性人本文化,表现在重人格、重道德。西方重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为人处事言语行为无须别人认可,也不追求与人一致。而中国人群体意识强,独立意识较弱。

以儒家伦理和道教思想为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和谐型”的思维,它强调对立面之间的共存性,这种倾向在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时特别明显。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The nail that standout gets pounded down),要求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考虑和别人一致,不要太突兀。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张力型”的思维,它强调个人的成就及特质,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就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在中国这种文化语境中,主动抢先发言的人,会被别人认为是“出风头”,好表现自己,引起旁人心理上的反感。这也是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的一个文化诱因。

三、面子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中国文化是场依存性强的一种文化,场依存性所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特别在意面子问题。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是由于不能遵守行为的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人对“面子”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心目中的“面子”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来获得的。中国人的“面子”是个体在群体中相对于他人位置或地位被人接受,中国人的“面子”是一种中国式的荣誉。中国人通过以下的行动来获得自己的“面子”:不断地获得他人的正面评价,受到他人的欢迎与尊重,得到他人的信任,取得成功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完全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社会互动而逐步产生的。林语堂把面子、命运、恩典视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对面子在中国人经验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三女神的永久不变性超乎罗马教的教条,其权威超乎美洲的联邦宪法。

学生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眼光,由此在公共场合的发言往往心存忌惮,担心旁人的耻笑,而有如履薄冰之感。

四、应试教育环境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

反对人士认为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因此被一些人视为是学习效率低下的教育模式,被评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

多年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学生除了做题之外,听、说、读、写等真实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任务就不会做了。英语的口语表达往往是大多数人的“短板”。

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除了与英语水平有关外,还与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没有个人的主见看法有关。长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使学生变成了思想上的“懒汉”,遇到问题没有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和判断。

五、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儿童“心理墙”向成年“心理墙”的过渡,是一种质的过渡,包括身体、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

青少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迅猛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有时候甚至有较强的独立倾向。这是很正常的。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开始注重别人的看法,追求享受夸奖,而往往在这个时期承受能力也是比较差的。

青少年要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内改变积习已久的行为模式,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舶来品的“交际教学法”之所以在中国陷入困境,与中国独特的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面对现实,将交际法的原则与中国的国情相溶,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1]王小波.王小波全集杂文[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114-117.

[2]丰玉芳.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0):59-62.

[3]张霞.交际法在中国的遭遇——运用有效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因素理论分析交际法在中国没能广泛应用的原因: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2):37-39.

猜你喜欢
面子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丝路艺术(2018年7期)2018-04-01 22:05:29
某贪官的面子
杂文选刊(2018年2期)2018-02-08 18:42:55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面子
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4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