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与话“竹枝”——文化间性视野中的新疆竹枝词

2012-04-02 06:27宋彩凤
昌吉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竹枝竹枝词雪山

宋彩凤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 新疆奎屯833200)

“文化间性是比较文论的前沿性研究热点,指的是文化关系的外部方面,也就是不同系统的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文化间性指的是一个文化系统同其他文化系统的联系,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本土文化的发展、生成造成的后果。”[1]P119文化间性理论认为,文化主体始终处于对话交流、作用影响和融合生成的动态过程中。对于文化异质,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早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2]P1730这主要表述的是文化之不同在文学上产生的表现,从而确立了文学上乃至文化上的南北分野。但是这种分野也在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中不断实现融合,新疆竹枝词正是体现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的痕迹。

竹枝词本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形式,唐代因为刘禹锡、范成大、白居易等文人的加工而成为描写风土和风景相融合的文学形式,元代则南下到江浙地区,到了明清,竹枝词的创作领域扩展到了全国。这种南方文化催生的文学形式,内容多歌咏当地风俗与男欢女爱,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描写生动,流荡着浓郁的生活热情。在清代,它带着南方风味和情调来到新疆,与新疆文化相融合,以组诗的结构形式出现,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以竹枝词描述新疆的浪潮,成为新疆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竹枝词的创作者或是被贬谪的官员、或是来疆视察的官员,还有自愿奔走边疆的有志之士,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深受本贯文化影响。在这些主要创作者中有六位代表诗人是深受南方本贯文化影响的,曹麟开为安徽贵池人,庄肇奎为浙江嘉兴人,王曾翼为江苏吴江人,王芑孙为江苏苏州人,林则徐为福建福州人,萧雄为湖南益阳人。下文将以他们创作的竹枝词为代表,以新疆竹枝词中的山水意象与南方竹枝词中的同类意象相对比,进而探求南、北方文化在对话、交流中互相影响和融合的动态过程。

我们可以将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水意象与新疆竹枝词中的相比较,从而分析水意象在面对新疆地域自然与文化特征时的转变。刘禹锡竹枝词十一首,首首皆水,诗情似乎在水的世界中才能无限发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3]P1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4]P2

这首诗的水意象是一个叹息爱情的背景,在杨柳青青,潮水平广之际,所爱之人在岸边踏歌而行,正是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中,隐然有一个形象在叹息爱与不爱这个世间永恒的主题。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5]P2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6]P2

这里的水意象是一个思乡的引子,水流向东归大海,巴山屹立不易故乡,巴人自唱故乡歌,勾起了思乡人深切的回归之情。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7]P2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8]P2

这里的水是人心的喻象,水和水中石成为了作者对于世心险恶的一种对比,水中石之坚定、水路之难行,人心竟然连此也比不上。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些诗是刘禹锡对于官场险恶,人心难测的阅历的总结与感叹,但无论如何,这里的水成为了别具内涵的意象。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江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9]P2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10]P2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11]P2

这里的水蕴涵了民俗意象的产生,第三首虽然没有水字出现,但是有着“两岸”二字,隐然将江水纳括其中。

总之,在南方竹枝词中,水意象一般具有轻柔、清澈、悠长和沉静等特点,同时,它往往寄托着诗人十分丰富的情思意趣,水是与竹枝词共生共灭的,没有水意象,就没有以上所列的爱情的朦胧环境,就没有思乡之情的寄托之物,就没有作者对于人心世道的妙语,更没有水边民俗的出现。这样的水柔美哀怨,清丽可人,若南方竹枝词中少了水,就少了许多精神气,好像被抽掉了它最动人的情感。进入新疆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水意象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当一种文化遭际另一种文化时,彼此见出反响或进入视线的从不会是各自的整个系统,而总是各自引起对方关注的特定方面,恰是这些方面具体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关联。进而,这些方面由于是被对方见出的,因此,它们在此关联中往往会以不同于其本然状态的面貌出现。”[12]P45水意象在新疆竹枝词中的变化可以从下述例子中见出。

万树胡桐似白杨,丛榆夹道接槐塘。仙踪更诧蟠根李,涌出灵泉古道旁。[13]P443

河流分涨入渠来,麦豆胡麻万顷栽。最说新秋风景好,木棉花落稻花开。[14]P444

这是王曾翼的两首诗,王曾翼是江苏吴江人,从南方来到新疆,我们看他笔下的水意象是什么样的?第一首的“灵泉”在最后一句出现,也是作为整首诗的灵魂出现,前面的胡桐、榆树、槐树,都成了结果,而其原因在于“灵泉”奔涌而出,“更诧”凸现水的重要,使整首诗有了动感和灵魂。第二首以“河流”作为贯穿全诗的重要意象,后三句的景象全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存在,无论万倾栽的麦豆胡麻,还是新秋的好风景,还是木棉、稻花都是“河流”灌溉的结果。

戈壁滩头已驻兵,城中无水欲迁城。试传军令齐开井,掘处皆泉万斛清。[15]P81

春水穿沙到麦田,野花初试草连阡。沿渠抽满新蒲笋,带得长镵不用钱。[16]P81

庄肇奎的两首诗中,第一首的水存在于一个记叙性的故事中,将军驻兵戈壁,城中没有水都要迁移了,但是一旦开始凿井,发掘处竟然都是清澈的泉水,水意象又是一个组织全诗的线索。第二首开首即用“春水”点明,后三句均是“春水穿沙”这一行为的结果,美丽的风景,免费的蒲笋,都是水带来的利处。

南方竹枝词的重要意象是“水”,水是缠绵情感的寄托,也是风俗的发源地。新疆干旱少水,来者多关注的是戈壁、大漠、风沙等意象,水意象每次出现都是因为其实用价值。最关注水意象的是萧雄。他的《西疆杂述诗》在介绍新疆各城的时候,其视角不由自主就扩展到水,所记三十五城,十四城都用不同的形式关注到了水的存在,而且这里的水就是具有功利性的意象。如《昌吉》、《绥来》、《库尔喀喇乌苏》是连在一起的三首诗,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

孤城遥指鳖思西,地迥山远水涨堤。沿革想从昌八喇,一洲禾黍望高低。[17]P46

渡水穿林驿路驰,炊烟到处柳丝丝。稻花香里逢城郭,雄据犹怀畏午儿。[18]P46

地入匈奴风景殊,牛羊毡幕逐草居。西湖城外连天阔,白草黄沙水一渠。[19]P47

第一首记昌吉城,从诗的写法看,全诗围绕“水”进行构思,前两句描写极为偏僻的环境,突出城之孤、地之迥、山之远,最后以“水涨堤”压倒全部劣势,凸现水之存在,引发下文。后两句围绕水而想见此城的沿革,突出产粮之所的特点。第二首记绥来城,即玛纳斯。与前一首写法稍有不同,诗开首即提出“水”意象,然后围绕水写树林茂密,驿路飞驰,炊烟袅袅,柳条丝丝,再写其农业之发展,人民之雄富,重锤定音。第三首则记库尔喀喇乌苏,因为有水,少数民族的游牧地点随着水发生变化,写的是牧业因水而得到发展。

这三位作者都是南方人,王曾翼是江苏吴江人,庄肇奎是浙江嘉兴人,萧雄是湖南益阳人,他们诗歌中的水意象和新疆地域文化相结合,偏向于功用的强调。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强调:“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水势浩漾,民生其间,多尚虚无。”[20]P39“水”意象由南方竹枝词中风情万种而变为功利性较浓的意象,正是竹枝词受到北方文化尚实际影响的表现。同时,正是因为南国之水在他们内心的映射,才促使他们到了干旱少水的新疆也较多关注“水”意象及其功用。

作为重要的意象符号,山,在诗人的笔下也不可避免要产生变异。“一种文化何以能引起另一种文化的关注呢?这一方面自然与该文化本身的特质相关,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另一文化的自身态势相联,恰恰这态势赋予了一种文化看向他者的特定视界,而惟有这期待视界从所遭际的他者中建构起了能与之进行间接交流的对象,惟有它参与并制约着对方意义在此关联中的实现。”[21]P47新疆地域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海拔地带、多种地形地貌集中的地容地貌,竹枝词的南方创作者带着自己文化中山的郁郁葱葱、重重叠叠、幽深纤秀而来,却蓦然撞上了遍体银白、高大雄伟、气势不凡的山,所以创作中透露出每位作者对于它们的惊奇和赞美。

山意象在最初的竹枝词(主要指唐代)表现为人物活动的背景: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22]P2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23]P2

水是思乡的引子,山是思乡的背景,山水相依,方促成竹枝词清新流畅形象的诞生。到了新疆,山势高而险,气派雄浑,必然引起南方创作者的关注,从而进入竹枝词。它们与南方竹枝词中的山被关注的角度不同,创作者关注的是山体的高大雄伟,山对于村镇的实际功用,它们大多脱去了绿色的衣装,以高耸入云、俯瞰全疆的地势展露雄姿。这种转变在每个南方来的诗人笔下都有体现:

群山莽莽走中原,冈底斯蹲气脉尊。青海南趋葱岭北,太行王屋总儿孙。[24]P102

图书古洞密灵踪,瀑布飞流万叠峰。惆怅天梯不可即,遥看鸟道白云封。[25]P443

葱岭遥横塞外天,分来宗干下祁连。一山南北开疆域,城郭如珠路八千。[26]P15

中原门户古伊吾,旧有雄藩驻此都。万仞天山横北郭,一泓清濑下南湖。[27]P21

镇西哈密限嵸巃,库舍图山扼二邦。右地北庭归我闼,汉唐宁不愧招降。[28]P102

西北景色在王芑孙的笔下恢宏壮观,主要从山意象上体现出来,在“群山莽莽走中原”一诗中,诗人视角从上而下,俯瞰西域群山,认为世界山脉皆起源于西藏之冈底斯山,其余各山不过是其儿孙而已。在此诗长达一千字的自注里,王芑孙详细介绍了西北山系,使诗歌笔力雄健。王曾翼的“图书古洞密灵踪”一诗表现北方山之高,如天梯,又如鸟道被白云封锁。“葱岭遥横塞外天”以下三首诗分别描绘祁连山、天山、库舍图山,并且不约而同用了很有力度的动词“开”、“横”、“扼”,“开”既表现山高,又表现山阔大,将隔开南北疆的祁连山之雄伟表现出来。“横”主要表现天山之大,而“万仞”则表现了天山之高,从而体现天山之雄伟。“扼”则有比拟之意,形象地强调了库舍图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在这些具体的山意象中,高耸洁白的雪山在新疆竹枝词中显得尤为独特。在北方,雪山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它是北方民族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比如乌鲁木齐以东的博格达峰高5400多米,终年晶莹洁白,极为壮观,被认为是“神山”或“灵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许多人都要遥拜雪山,祝文祈福。但是,在南方作者的新疆竹枝词中,更多地是突出了雪山的行路艰难,而非其本身具有的神奇色彩。

月到遐荒色减妍,十分圆处也凄然。那堪颠倒眉弯细,挂在冰山雪岭边。[29]P103

天山六月度晴曦,鼓角声惊雪雹随。幸绕迴栏三十六,裂肤犹免堕深危。[30]P28

天边穆素问星陲,十里攀援驻足愁。费尽五丁开凿力,水晶帘上动蜉蝣。[31]P120

脉出昆仑一朵山,晶莹丘壑凛严寒。天教玉质围成片,朗朗游行惜太难。[32]P134

萧雄是最关注雪山的创作者,他在新疆呆的时间最长,感触最深。但是他受南方诗歌传统的影响也表现得较为明显,他写雪山的诗歌共有四首,其风格远没有其他人表现出来的雄阔,反而有一种精致清新在其中。“月到遐荒色减妍”一诗写新疆的月亮,先突出月亮因为遐荒而颜色惨淡,然后以“那堪”二字引发对月亮孤苦惨淡的描绘。此诗以雪山为背景描写月亮,却达到了反衬雪山洁白、孤高、清冷的效果。“天山六月度晴曦”一诗写天山,从其气候变化入手,描写天山之高峻。而“天边穆素问星陲”一诗则用“五丁开山”的典故衬托穆素尔雪山高峰峻坂,冬夏积雪不消,千里同缟,路人难行的特征。可以看出,萧雄几乎没有正面描绘雪山的神奇美丽,多采用精致的构思,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行路雪山的艰难。

东侯尉接西侯尉,大月氏连小月氏。穆素尔山中隔断,往来长是踏冰梯。[33]P47

曹麟开的这首诗以流畅的笔触将部落相连的情况清晰刻画出来,而穆素尔山将之隔断,突出了穆肃尔山高险峻峭、极为难行的特征,作者更看重的就是穆肃尔山的交通作用。同是描写穆肃尔山,来自北方的福庆在《异域竹枝词》中这样显现:

层冰山上白如银,斧凿成窝足可循。西望忽惊峰郁起,拏云万丈黑龙麟。[34]P160

诗一二句具体描绘冰山之险,三四句总体喻其特色,七十一原文:“其西山峰矗起,望之深青,其冰色黑。”[35]P162诗中虽然也有行路艰难,但是完全淹没在雪山的神奇变化之中,作者更主要的是抓住了雪山的银白艰险,奇峰突起进行想象,显得神奇阔大。

总体来看,水意象和山意象都从独特地理特征的角度表现出恢宏阔大的境界。但是,水意象在南方文化中的柔情、缠绵在新疆竹枝词中褪去了,突出的是其功利性作用,而山意象在褪去南方青郁的特征后,也并没有展示完整雪山的神奇功能,而是都将目光投向了雪山的交通作用。因为南北方诗人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中不知不觉地使它们发生了变化,才使得这些山水亘古保存在竹枝词中,见证着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1]蒋飞燕.如何解决文化间性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2008,(7).

[2]二十四史·隋书(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4][5][6][7][8][9][10][11][22][23]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历代竹枝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2][21]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04).

[13][14][25]王曾翼.居易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P427-456.

[15][16][34][35]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6][27][29][30][31][32]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18][19][24][28]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0]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文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9-41.

[10][33](清)和瑛.三州辑略(卷八)[M].清嘉庆十年修旧抄本.

猜你喜欢
竹枝竹枝词雪山
书法《竹枝词》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征服雪山
《竹枝词两首》其一
爬雪山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雪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