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体系建设工作实践

2012-04-02 05:42刘伟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献图书馆

刘伟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150090)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馆区别于他馆,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首先依赖地方文献的收藏,离开了收藏工作,其他的读者服务等工作也就失去了根基。”[1]可以说,一个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直接决定着它对本地区的记载和服务能力。积极与各相关社会机构合作,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建立健全藏书体系,是推动地方文献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

1 地方文献的概念和入藏范围

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地方文献”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基本观点。广义的概念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狭义的概念则专指地方史料。按广义的地方文献概念入藏,能够更全面揭示地域信息,缺点是给文献的采集、整理和使用增加了难度;狭义的概念能更集中地展现地方史料,突出地方文献的核心内容,缺点是忽视了作为活跃要素的“人”和作为载体的“出版物”本身所揭示的有效信息。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决定了各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入藏范围,对地方文献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建设工作的几项举措

科学地界定“地方文献”的入藏范围,便于更有效地选择、保存、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的服务作用。黑龙江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在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建设工作中,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广泛合作、多元发展、突出特色、资源共享,既保证了地方史料的核心地位和独立性,同时兼顾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补充作用和完整性。在保证文献科学、合理入藏的前提下,提高了读者服务能力,大幅度缩减了购书费用,节约了零散征集文献的人力成本。以下,简单介绍我馆在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几项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2.1 与省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建立“黑龙江省图书馆方志分馆”

地方志不仅对于研究地方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其本身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之一。地方志的收藏对于图书馆保存史料、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我馆是展示黑龙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以来把方志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做为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来抓。为了进一步完善馆藏方志资源,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我馆与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以“开放办志、开放办馆、资源共享、科学发展”为主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过多次的互访和交流,达成合作协议,在黑龙江省地方文献资源的保存、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建分馆,资源互补。2011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图书馆方志分馆”揭牌仪式在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举行,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馆地方文献的资源体系,更开启了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图书馆携手推动我省地方文献研究与开发的进程,为双方共同组织我省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省情研究,积极开发创建地方志软科学研究项目,并不断拓宽合作和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双方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进一步开展省情研究,积极投身文化大省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2]。

目前,我馆已完成对“方志分馆”1000余种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用户使用我馆的“interlib书目查询系统”可以对这部分文献进行检索。经过多年的积累,加之“方志分馆”的资源补充,我馆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方志收藏体系,对区域内的省市县(区)地方志、行业志、部门志以及省、市年鉴收藏较为完善,入藏量达到出版总量的90%以上,有效保证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

2.2 与省新闻出版局合作,建立“黑龙江省版本图书馆”

地方出版物是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区地方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省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集中展示了省内各学科、各领域的文化成果。我馆作为省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担负着向全省人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同时也是保存和展示我省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主阵地作用,“保存和利用黑龙江省地方出版物,满足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促进信息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和积累”[3],我馆与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12月联合建立了“黑龙江省版本图书馆”,由本省的13家图书出版机构和313种期刊、87种报纸、4家音像出版单位定期向我馆提供本省出版的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我馆负责建立开架阅览室,集中整理,收藏展示,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同时保障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该馆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一家省级版本图书馆,截至2011年底,我馆已从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接收了图书20000余种,期刊300多种,报纸90多种。其成功运行的模式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受到国家图书馆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省级公共图书馆呈缴本制度长期以来贯彻不利的情况下,有效保证了地方出版物入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出版物版本馆建设,延伸和扩大省内报刊的公共服务功能,在我馆的带动下,我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文化厅经过协商,决定于2012年在省内各市(地)建立地方版本报刊馆,并建立有效、常态的工作机制,确保地方版报刊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4]。相信这一成功的合作经验推广,必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更好地推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2.3 与学者、作家加强联系,建立地方人士著述阅览室

人是构成一地区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与地区之间有着一种自然的维系。区域内的广大作家、学者是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的作品,即地方人士著述,从不同侧面映射出地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倾向,展示本地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发展水平,在地方文化史、文学史、学术史以及地方人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人士著述是地方文献的一部分,收集地方人士著述不但可以完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而且,通过与各领域地方名人的接触和作品征集,可以争取到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随着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地方名人及其代表著作越来越成为公共图书馆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2005年,我馆成立了征集办公室,主要负责征集地方人士述著,集中展现黑土文化底蕴、展示龙江人风采、凸现地方特色文化。征集工作一经推广,得到了省内著名作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捐赠。随着作品的不断增加,我馆于2007年成立的地方人士著述阅览室,集中展示地方人士著述。阅览室按著者姓名排架,对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集中排列和展示,并对作品较多和较有影响力的著者的作品设专架单独排列。至今,我馆已累计征集地方作家、学者著作3600余种,字画及其他艺术作品近500件。随着征集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作家及市民主动到我馆来捐赠文献,征集和捐赠工作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

为了更好地开展征集工作,我馆为捐赠作者制作了“捐赠证书”留念,并且起草了《作品捐赠协议》,规范了捐赠流程,保护了捐赠者的权益和图书馆合法使用这些作品的权利;对那些因年龄和身体原因不便前往的捐赠者,主动上门接受捐赠,对因公长期在外地或在外省、外国定居的捐赠者,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单独沟通,确定捐赠方式;对所征集的价格特别贵重的文献,适当支付酬谢金;对作者的孤本、珍本作品采用复印或缩微等方式留存。这些细节的考虑和人性化的服务使我馆的征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肯定和支持,也使我馆的地方人士著述日益丰富,成为展示龙江人风采的又一处舞台。

为了调动捐赠热情,向市民展示我省优秀的文化成果,我馆还多次与省作协、省科协、省诗词协会、省书画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地域人士的书展、字画展、摄影展、民间艺术展以及各种纪念活动。一方面,促进和推动了征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丰富了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 对今后工作的几点设想

3.1 建立省内征集网点,定期走访

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其中大部分是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部门、学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等编撰。这些文献反映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动态,且史料详实,数据确凿,时效性强,对政府决策,科研立项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直以来,受人员和经费的限制,我馆对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主要围绕着馆址所在地哈尔滨来展开的,所联系和接洽的单位也多数是办公地点在哈尔滨市区内的。随着文献征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省内其他市县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从中征集到很多有价值的文献。但是,从目前来看,这种联系还处于一个不定期、不定点、没有固定接洽人的松散状态,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成体系的文献征集网络。

为此,我馆计划“立足地市建基地,拓宽视野建关系”。首先在本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13个地(市)建立起地方文献的征集网点。以地(市)一级的公共图书馆为网点标志和引荐人,以各地(市)的地方志办公室、党史研究室、社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为重点走访对象,确定各单位联络人,平时以电话、邮件的方式联系,定期走访征集,补藏文献,并加强沟通,维护关系。争取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省内地方文献征集网络。

3.2 建立健全文献交换关系,互通有无

地方文献多数分散在社会不同地域、单位和个人手中,传播面窄,收集难度大,加之体制、规章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即使是集一馆之全力,也不可能将区域内的地方文献资源采集完整。建立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资料交换关系,定期组织进行文献交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征集工作阵线长、范围广、数量大的实际困难,既节省了人力财力,丰富了馆藏资源,又加强了业务交流和联系。

交换在地方文献采集工作中虽是“老生常谈”,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开展得较好、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多。随着征集工作的开展和捐赠者的支持与认可,我馆所征集的文献种类和复本数量不断增加,除了保证本馆正常的保存和流通之外,还具备了批量进行文献交换的基本条件。近两年,我们也尝试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在交换文献一事上得到了认同和共识。目前,我馆正在草拟《文献交换协议》,并将本馆可提供交换的文献进行登记和整理,建立交换书目信息,争取在今年完成一到两批交换,并逐步与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文献交换关系,切实将文献交换工作落到实处,使之逐步成为继采购、征集之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3.3 加强对农垦、铁路、森工、石油、煤炭系统的文献征集

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老工业基地,农垦、石油、煤炭、森工、铁路等国家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在全省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机构和企业发展历史较长,有相对独立的职能体系和管理机制,经营和管理辐射面积较大,有独立的史志、档案部门,并形成了自身较为完备的史志、年鉴和其他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历史的记载,是地方文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馆成立地方文献组以后,经过有意识地采集,目前对农垦、森工和铁路系统的文献收集已形成一定规模,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并建立了较好的文献征集关系,但由于地域、接洽等方面的原因,石油、煤炭系统的文献则较为匮乏。针对现状,我们计划重点加强与这些系统的档案史志部门的联系,加强与相关专业图书馆、档案馆的联系。2011年下半年,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首先以大庆为试点,以石油系统的几家单位为走访对象,建立了初步联系,并征集到了一些志书、年鉴、石油科技及铁人文化的相关文献。接下来,我们将统一规划,专人负责,加强协作,全面加强和完善对农垦、铁路、森工、石油、煤炭系统的文献征集工作,使之形成体系,成为展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更好地提供读者服务。

3.4 参与地方学术团体活动,广泛收集学术资料

地方学术著作和学术资料不仅展示了本地区在某一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地方学者继续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地方学术团体和研究部门是地方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场所,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各界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展览、纪念性活动等,可以广泛收集各种学术资料,丰富馆藏,并主动建立与地方学者和学术团体之间的联系,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能力。随着近几年我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开展,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地方学术团体和研究学者,从中获益匪浅。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关注这些信息,主动接洽,积极参与,广泛收集各种有代表性的地方学术资源,为我省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添一份力。

4 结语

占有资源是整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基础,是开展咨询和课题服务的前提。对于图书馆来说,保存并提供地域文献,加强资源建设,丰富和完善藏书体系,永远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核心。广泛合作,多元发展,丰富馆藏,形成特色,是我馆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1]何志兰.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信息建设[J].现代情报,2004,(5):190 -192.

[2]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志分馆正式揭牌[J].图书馆建设,2012,(1):98.

[3]王 妍.黑龙江省版本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8,(12):封底.

[4]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黑龙江省文化厅.关于创建地方版本报刊馆的通知[EB/OL].http://www.hljppa.gov.cn/zxzx_list.asp?id=212.2012-02-28.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