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菊,刘图其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文化反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对策探讨
杨松菊,刘图其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文化反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年长一代向年经一代进行文化吸收、学习的一种反向文化传递方式,是一种“后喻文化”。它的出现,既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老师的“绝对权威”、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行为方式提出了挑战,又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代沟”的弥补、大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的激起提供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抓住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高“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建立新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等来提升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文化反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挑战;机遇;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世界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这个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年轻的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新事物体现出了远远胜过上一辈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在当代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反哺”这一独特的反向传播方式。当代的高校应该重视这种“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必须探讨研究在这种“文化反哺”视阈下如何担当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重任。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要进行深思,怎样才能担当起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有”人才的重任。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网民数量直线上升。据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5亿,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4亿。我国网民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已经超过了美国或主要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大学生是接受新生物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交友的主要工具,网络成了他们进行学术讨论、情感交流、表现自我的主要平台。这种新的交流平台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宽广的视野和自由的思想,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日趋强烈。对比之下,很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事务繁忙”、工作范围的相对局限性以及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弱化等原因,很难掌握或者忽略了网络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他们在电脑知识、网络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上大大落后于年轻大学生。这就使得大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出现了青年学生向老师进行教育、或者说是学生成为老师的老师的逆向行为。
由此可知,“文化反哺”是互联网的催生物,它不是指我国传统的那种由长辈向晚辈传授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方式,而是指年长一代向年经一代进行文化吸收、学习的一种反向文化传递方式。“文化反哺”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承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将这种“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后辈反过来教育长辈的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文中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文中她用“后喻文化”概括了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传承方式,以区别于以往的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和同辈人互相学习的“并喻文化”,并论证了“后喻文化”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及社会作用。在21世纪,“文化反哺”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其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任何事物的产生、生存、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原理和规律。如今,“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已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那么,“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呢?
“文化反哺”的现象是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影响最大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当前,少数大学生罹患网络成瘾症,人生价值观变得虚无。2008年4月6日,首届中美精神卫生管理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4%至13%的大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2]这就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沉浸于虚拟的“人机交往”,迷恋于网络交友和虚拟游戏,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其价值观变得虚无。更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日渐淡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10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校大学生的被告人陈某因构成传播淫秽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两万元。”[3]由此可见,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正确对待互联网环境下“文化反哺 ”的现象,正确引导学生,那么,这种现象势必无形地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传统理念认为,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是不能受到学生半点挑战的,学生的一切活动均需围绕教师这个“圆心”作等距离运动,不能越雷池半步。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特定的过滤程序对宣传的思想进行筛选,删去和隐瞒不利的消息,只施之以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掌控课堂的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不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绝对权威”,而且还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弄清楚“其所以然”,以应对挑战教师“绝对权威”的学生。如果我们还要固守这一“绝对权威”,那么就无法应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发布对我不利的信息或者黄、赌、毒等不健康的信息腐蚀大学生的局面。
当前,如果仍只采取单调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思想观点、理论知识。而忽视信息科学的规律和互连网的运用,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很难收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不仅仅使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其实还影响着大学生的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以及相互交往的人际关系。众所周知,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许多难以控制的虚拟政治动员、虚假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完全处在一个虚拟的环境当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就会产生对人的不信任或者日渐缺乏与人的交往能力。这些现象的存在,肯定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确实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但它的存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创造了条件。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长期使用说教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少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学生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通常按照教师的授课计划进行组织,每一个环节都是固定的。老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就必须怎么做,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性。但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反哺”打破了老师们的思维定势。由于学生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如果老师的知识长期落后于现实,那教师就面临着被学生赶下台的危险。为此,老师们不仅要高度关注新事物、新观念,涉足新的生活、知识领域等,让自己的知识随时得到更新,更要高度关注“文化反哺”视阈下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以更好地处理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同时,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新工作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使我们的教师懂得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从而树立终身学习、向学生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新的学习和教育理念。可见,文化的反哺,在促使老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的同时,更重要的还促进了其教育理念的更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关系到高校学生的素质,更关系学校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师长,这一现象依然还会存在。虽然学生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经超越了老师,但师长一代并未失去原有的地位和尊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还是教育目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但是,“文化反哺”时代,师生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交流的渠道日益通畅,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代际之间的相对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这样,也就不可避免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共同的“兴奋点”、“沟通点”和“共同语言”。所以说“文化反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代沟”的裂隙,融合了师生“视域”。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拿破仑曾说过:“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必需的学识以及旺盛的求知欲。”杏树在他的长篇教育叙事小说《老师和你们一起飞翔》一书中专门就求知欲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写了一篇文章。可见,求知欲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当代的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对老师、权威的绝对服从,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答案是固定的、答题方法必须是一致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缺乏足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他们会逐渐地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自进入“文化反哺”时代后,大学生慢慢认识到,他们不仅仅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接受既存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有自己众多的认识见解以及思考和创造。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的认识、思考和创造还能影响老师,能让自己成为老师的老师。这种现象大大激起了大学生的自信,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积极进行创造、创新的精神,并能主动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这些,无不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以及受教育的大学生所期待的。
“文化反哺”现象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流向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双向的。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并不容易。面对这样的现象,面对如此的事实,我们高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如何应对?
在“文化反哺”的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只要学生愿意学生,他们就能学到足够的、丰富的各科知识,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当代大学日益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处理者。因此,这将从根本上结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唯一阵地,以书本为源泉的传统教育形式,代之以学生为核心,以实践为参照,以社会为范畴的现代教育形式[4]。教师要教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如何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生存。教师要充分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刻内涵。教师角色由主讲人、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把学生真正推上“主角”的位置。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起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抛开顾忌,淡化身份与年龄的悬殊,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能适应学生“教”的局面。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诚如该书作者所言,传统教育只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把人的一生人为地分割成两大部分,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而这种划分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只有终身教育制度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实现了广义教育上三者的融合,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现代网络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倘若教师仍沿袭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年年都“炒现饭”,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势必会被学生轰出课堂。为此,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时时处处留心学习新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的理论前沿,并且把最新的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关注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如新农村建设示范、红色革命等等基地的设立,以及深入开展到农村、厂矿、街道实地考察的社会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充分体验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在“文化反哺”视阈下的知识不足,才能具备与大学生交流的共同语言,才能找到恰当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封闭的模式来操作,“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停留在过去的“填鸭式”、纯理论灌输等,将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但“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式的、“一言堂”的、“围和堵”的教育方法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必须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应该不断使用影视、课件制作、多媒体传播等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和教学电影,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开展演讲、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更好地形成交互式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网络手段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6]为此,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7]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素质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网络技术,不断用网络和其它高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各高校还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掌握网络技术和网上教育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全面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文化反哺”是教育行业的反向社会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今天,社会化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表现在教育行业就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孔子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互联网的通畅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经常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为此,教师们应该放下架子,摆正心态,树立“能者为师”的意识,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新型教育主客体关系。无论课堂还是课后双方都可以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思想动态反映出来,达到一种双向的交流、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谦虚地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学习,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无形中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正如M·米德所说的:“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8]。
综上所述,“文化反哺”现象的存在,已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它的存在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无论是机遇也好,还是挑战也好,提升自身素质,采取多视角的说理、全方位的“灌输”、多渠道的渗透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周晓虹.文化反哺:文化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2(2).
[2]近两成大学生存在心理疾患 网瘾患病率接近13%[N].北京晚报,2008-04-8.
[3]一大学生办手机淫秽网站获刑11年[N].中国青年报,2010-02-21.
[4]陈 斌.透过“文化反哺”现象看“教学相长”[EB/OL].载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5]陈坤华,彭拥军主编.现代教育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成长春.网络思想教育新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7]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0(11).
[8](美)马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红,周 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G641
A
1674-5884(2012)05-0063-03
2012-03-17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课题“‘反哺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10B10)
杨松菊(1971-),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学说与执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等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