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2012-04-02 04:40魏春妮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背景创设文本

魏春妮

(广东省英德中学,广东英德513000)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魏春妮

(广东省英德中学,广东英德513000)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开展导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引用故事、探寻背景、巧设疑问等方面提出关于语文课堂导入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导入;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情境;知识拓展;发散思维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能够做到把课堂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也就为后面课程环节的高效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导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怎样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呢?首先,我们要对课堂导入进行准确的定位,它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进入课堂角色;其次,导入要为学习目标服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问题要具体明确,排除不必要的思维干扰;再次,导入应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知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创造条件。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新课程大纲的要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探究·迁移相长”的学习模式的指导下,以及观摩、阅读了一些优秀教师的导入方法后,结合自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 创设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情境。”朱光潜先生也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作者的情感领域。社会背景、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常会导致学生的思想游离在文本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文本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瓦尔登湖》时,作者笔下描绘的纯洁无暇的自然景色所表达出来的贴近自然享受生命的心境已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我们可以通过引用创设一个清纯宁静的情境导入课文,来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受,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出“自我”,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选用的是徐迟先生在《译序》中的一段话:“《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面去。在你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的时候,你才可能和这位亨利·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在这段话的引导下,学生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感受瓦尔登湖的平淡与宁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神秘花园》的轻音乐作为播放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作者贴近自然、纯净无暇的心境,领略和享受作者的忘情诉说。这样,情境的创设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整堂课自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引用故事导入

学生在上课开头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常常是比较分散的,在讲授新课之前,结合课文谈及一些故事或典故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它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我们对导入课文的故事要进行精心地甄别和筛选,我们应选择那些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故事,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心理上、思维上、情感上融入课文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然地与新课相衔接。在讲授《师说》时,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魏晋以来的门阀沿袭制度致使当时的贵族子弟“不益师”、“耻学于师”的社会背景,然后挖掘古代一些尊师重教的故事,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风气进行对比,引出作者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 探寻背景导入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在导入时,若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文本,但在文本中却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如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生活轶事等等,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以课文的创作背景的导入,介绍东晋末年,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活着一批像陶渊明一样同情百姓疾苦的文人。也促成了当时一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即“隐士文化”的产生。隐士对当权统治者非常不满,不愿入仕做官。学生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

探寻背景,导入课文是古文学习中比较有效的一种导入方法。古文创作的历史年代久远,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与现代人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唐诗宋词的教学时,我就有效地利用了《子午书简》系列等丰富的网络电视资源,剪辑3~5分钟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介绍作为创作背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获得并保持尽可能多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不仅没有禁锢学生的思想,反而是启迪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全面地解读文章的方式;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巧设疑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心引发了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指引,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自然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设疑导入也对问题的设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具有引导性、科学性、规范性。其次,设置问题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难易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思考,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再次,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的体态、语调、语势、语音也都很讲究,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通过提问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我通常将设置疑问的方式用来导入课文的第二、第三课时,两堂课之间本身的内在联系可以用设疑的方式来衔接。提问既能够积极有效地回顾上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使课堂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更会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导入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导无定法,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每一个好的导入都应该做到为教学目标服务、切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堂课的导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规律,积累经验,交流探讨,设计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导入环节,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1]潘新和.朱光潜论文学教育[J].语文建设,2007(4).

[2]张素梅.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G632

A

1674-5884(2012)02-0017-02

2011-12-07

魏春妮(1984-),女,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

猜你喜欢
背景创设文本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