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的心理学》评介

2012-04-02 04:03:59戴运财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二语显性语言学

戴运财

(浙江农林大学,临安,311300)

1. 前言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多地从心理因素中去寻找习得所面临问题的答案,因此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其学科属性也渐渐朝着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的方向发展(Long & Doughty 2003;Guiora 2005),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1)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与大脑相关的学科研究成果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急剧增长;(2)新的认知理论,如联结主义、涌现主义、动态系统理论、复杂理论、技能学习理论以及基于使用的理论等,被愈来愈多地应用到语言习得研究。这两方面的影响导致二语习得领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则无法回避来自心理学的这些新方法和新理论;事实上,本领域的许多近期研究都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进行的。

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进展使得我们对语言习得与语言加工的知识基础进行根本性的重构,无视这些发展变化也会导致二语习得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不仅如此,二语习得若要反哺其它相关学科,首先必须跟上其它学科的发展步伐,然后再为其它学科提供准确、适当的实证素材,进而促进其它学科朝着更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为了顺应二语习得研究的这种发展趋势,更是为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为二语习得研究和学科建设服务,英国诺丁汉大学的Dörnyei教授撰写了《二语习得的心理学》一书。该书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与二语习得有关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教学下的二语习得心理学等。本书内容丰富,材料详实,观点新颖,比较客观地描述了二语习得心理学的重要知识、方法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2. 内容简介

本书的正文由七章组成。下文对各章逐一进行介绍。

第一章 前言:描绘本领域的概貌。作者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加工和心理表征研究正转向获取新的跨学科身份,该身份与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联系日益紧密。心理学影响二语习得理论的方式主要通过两个渠道:(1)学习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对大脑研究的不断增长的知识;(2)利用发展心理语言学领域所进行的大量母语习得研究的成果。作者认为,语言、语言学和心理学在学术上存在诸多接口。据此,本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内容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指出语言的习得与加工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该阶段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相关学科边界的模糊与互相渗透以及学科身份的融合。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语言获得的几条主要研究路线,即母语习得、双语习得、二语习得、三语和多语习得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语言与大脑。本章描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大脑这个复杂的系统,它又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对大脑解剖的概述,即大脑是由一些明显不同的部分组成;二是大脑活动的神经生物基础,即大脑的神经元和其它成份如何运作来产生心智的过程;三是大脑的功能解剖,主要是讨论大脑中左右脑的功能分区,尤其是语言的功能分区与语言在大脑中的侧化。第二部分介绍了语言与大脑关系调查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包括:(1)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如反应时研究和自定步速阅读等;(2)大脑研究的前神经成像法(pre-neuroimaging),如失语症的神经生理研究和脑电刺激等;(3)神经成像法,如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的电生理学方法(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血液动力学方法(Haemodynamic methods)等;(4)分子遗传调查。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特点、优缺点,还列举了大量学者运用这些方法所进行的研究。更有益的是,作者还援引了不同学者对这些方法的正反评论来阐述这些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尤其是对神经成像方法的评论。作者认为,不幸的是,本章介绍的大多数方法都需要专门的、通常也是昂贵的设备,并且还需要系统的训练。

第三章 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一):符号主义的和联结主义的阐述。本章通过对比符号主义的和联结主义两大流派的理论来阐述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的符号描述的流派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天生主义及普遍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归纳了支持普遍语法的例证,指出了普遍语法理论存在的问题。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在非符号的心理学理论中,作者介绍了联结主义、语言习得的竞争模式和统一模式、动态系统理论、涌现主义、基于使用的理论等这几个重要的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在传统上,形式语言学理论采用了一种基于符号的研究路径。这种路径显然有利于分析语言的输出,但它假定了一种静止的语言状态,而没有考虑语言发展或者过渡这一重要的方面。鉴于这种生理驱动的符号表征与大脑神经的联结网络的动态观相矛盾,基于联结主义原则的新的理论被提出。但是,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运用一种非符号的、联结主义的路径,这将会推翻大多数传统的语言学范畴。因此,在联结主义路径下最有前途的做法是创造出两者结合的系统。

第四章 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二):显性的和隐性的学习。作者认为非象征的、联结主义路径的研究更关注母语的习得,它在本质上主要还是隐性的习得,目前这些研究的方向与二语习得的联系还很有限,因为二语习得的显性学习机制更加突出。因此本章是补充上一章的内容,重点围绕意识和注意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学习理论展开讨论。在本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显性和隐性的二分法,陈述性和程序性的二分法,显性和隐性/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的接口问题;详细地描述了二语习得中的显性与隐性学习,并结合Ullman的陈述性-程序性模型、自动化和技能学习理论以及Schmidt的注意假设来进行讨论,归纳了显性与隐性学习的关系以及影响两者互相促进的因素。作者认为,有效的外语学习需要包括显性学习的成分,并且“应用语言学争论的焦点不是在于显性/隐性的学习或者知识是否有用,而是在于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显性学习以及促进自动化的形成”(DeKeyser & Juffs 2005:445)。

第五章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一):学习者特征与学习环境的动态交互。在本章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考虑到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个体差异的过程取向和与情境互动的本质,细微的改革并不足以使个体差异研究跟上发展的步伐,因此他倡导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贡献可以在动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理解。在本章中,作者首先描述了在传统上对个体差异作用所形成的固定认识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体差异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情景变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互为交织的各个部分与环境在纵向与横向上构成的复杂组合体。简单的因果关系并不能解释这些多层次的互动与时间上的变化。然后讨论了在个体差异研究中动态系统理论为什么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因为在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路径中,个体差异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们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元素的本质,与其它因素以及环境存在多种形式的互动,结果导致一种非线性的动态性。最后作者还提出了动态的三角关系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框架,阐述了认知、动机和情感这三个学习者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因此,本章的研究重点不是全面描述个体差异各因素的特征,而是集中于个体因素的动态观。

第六章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二):学习者的年龄与关键期假设。作者首先提出了关于学习者年龄研究的两个观点:越年轻越好和越成熟越好。然后围绕这两个观点分析了关键期/敏感期在母语和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情况,并列举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出对不同的语言成分的学习存在多个关键期。作者还提出,从动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关键期假设更加科学,因为语言学习中的多种过程、多种因素的交互可能限制或提升二语习得,由此涌现出的结果不能想当然地通过关键期假设来解释。为此,作者描述了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中“越年轻越好”的原则和课堂环境下的“越成熟越好”的原则,指出了在两种环境下产生年龄效应的不同根源。作者的观点是,语言习得的结果表现出大量的非线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学习起始得早可能是优势也有可能变成劣势,取决于环境的特征。换言之,不是单一的年龄因素,而是众多交互的因素引起了某种程度的干扰。

第七章 教学下的二语习得的心理学。首先,本章重述了教学下的二语习得中的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两者之间难以理清的关系,指出所有的例证表明,仅仅通过接触目标语并伴以交际实践不足以帮助学校的学习者完全熟练或者准确地掌握第二语言,显性学习的程序在推动学习者朝接近目标语的二语能力发展方面是必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下的二语习得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明确指出显性与隐性学习过程之间的最佳合作的类型。其次,本章论述了三种有标志性影响的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这三种方法代表了习得第二语言的不同路线。再次,本章分析了二语学习和教学当前所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即聚焦于形和形式聚焦的教学,流利度与自动化,程式语。最后,作者根据教学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的现状总结出六条原则。

3. 简要评论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首先体现在内容新。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与语言学和教育学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完全不同。它描述和分析了引入二语习得领域的重要心理学理论及其最新进展,如竞争模式与统一模式,动态系统理论,基于使用的理论等;介绍了二语习得领域一些重要的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如神经成像法、分子遗传法等。因为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都是来源于心理学,所以对二语习得研究者来说绝大多数是全新的内容。其次是观点新。作者认为,二语习得正朝着以心理学、认知科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提出将动态系统理论用于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研究、关键性假设等,从根本上一改过去传统的有关研究路径。以动态的视角来看问题,这也与当前的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相一致(The Five Graces Group 2009)。再次是文献新。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绝大多数文献是本世纪以来发表的文献,尤其是近几年出版的各种重要期刊的文章和著作。

第二个特点是跨学科性。本书不是二语习得的心理学研究的综述,但它充分体现了二语习得的跨学科性。该书介绍了其它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指出语言习得与大脑、心理和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语言的习得不仅大量借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也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入探索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及多因素交互的动态性。此外,本书描述的内容、引用的例证和参考的文献也大多数来自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

第三个特点是客观性。本书不仅分析了与二语习得有关的各种心理学理论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在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方法时,也列举了它们本身或在使用方面的问题。对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作者不是一味地迷信或盲从。相反,作者认为,一些传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如自定步速阅读和反应时研究与令人炫目的高技术图像相比,它们也能产出非常有价值的成果,并且这些成果常与问题更相关,在理论上也更完善。

本书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内容上,作者主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经历来组织材料。二是在操作上,作者虽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研究设想,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瑕不掩瑜,本书值得一读。

DeKeyser, R. & A. Juffs. 2005. Cognitive considerations in L2 learning [A]. In E. Hinkel (ed.).HandbookofResearchin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437-454.

The Five Graces Group. 2009. Languag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position paper [J].LanguageLearning59 (Supplement 1): 1-26.

Guiora, A. 2005. The language sciences-the challenges ahead: A farewell address [J].LanguageLearning55: 183-189.

Long, M. and C. Doughty. 2003. SLA and cognitive science [A]. In C. Doughty & M. Long (eds.).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 Oxford: Blackwell. 866-870.

猜你喜欢
二语显性语言学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