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部,辽宁大连116052)
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冯素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部,辽宁大连116052)
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双师型与应用性素质能力,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校校协同创新和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实现师资共享,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双师型与应用性素质能力。
应用型;协同创新;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推动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多数是近几年升格的专科学校,在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上,都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须有一支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院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的升格与扩招,导致师资总量不足。近几年,虽然学校也在采取各种方式引进人才和外聘教师,但由于生源扩招过于迅速,生师比还是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18∶1。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偏多,有的院校青年教师(35岁以下)占全校教师的比例可达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超过了70%。青年教师偏多,中年骨干教师的缺乏,使学校出现人才断层现象,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1]近十年,各新建本科院校都对教师提出了学历学位晋升的要求,在职教师多数都进行了学历学位的提升,新聘教师至少是硕士学位,所以,一般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都超过了50%,符合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的基本要求,但职称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正高职称比例偏低。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迅猛发展,但其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依据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体制,教师流动和岗位变动不灵活,虽然一直在提倡“教师要走出去,引进来”,但却没有健全的体制得以保障其实现,从而影响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的进一步提升。[2]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一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第一要了解相应的教学规律,掌握本专业丰富的理论知识,从而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第二要具有企(事)业基层、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能够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第三是对其所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但是,真正具备这样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有一小部分教师的确满足双师型素质要求,但也有一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双证持有者,其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可以通过书本学习,再通过考试获取,这些技术职务证书缺乏实践性,不能代表持有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如注册会计师、律师证书,还有一部分是高职高专时期进行短期培训获取的双师证。这些双师型教师素质与目前应用型本科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素质不吻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有着本科教育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学术性、理论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必须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等素质外,还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等应用性素质,即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及实践应用。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缺乏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指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
“协同”一词来自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协同学,它专门从系统演化角度来研究自然界,指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3]将协同学理论应用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中即为协同创新。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等11所高校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进行全方位合作的高校联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希望联盟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创建面向重大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模式,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应用型本科也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协同创新。校校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另一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协同创新联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共享教师资源,互相补充对方教师资源的短期缺口。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之间协同创新联盟不仅可以教师共享,还可以在教师培训和科研方面形成协同机制:可以聘用重点大学的高职称教师充实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中;根据专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教师前往重点大学进修,由重点大学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每年派遣教师参与重点大学的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重点大学也可以派遣老师指导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项目,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及科技合作支持。总之,校校协同创新联盟可以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院校的教师、科技、学科优势,形成两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创新。企业的优势在于实践与市场,企业的工程师实践能力强,掌握市场所需人才规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势则在于知识与人才,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后,可以实现师资共享,弥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双师与应用性素质的欠缺: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协同制作培养计划、实践内容;学校每年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半年到一年,从工作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学校可以为合作企业定制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学校与企业互换优势,弥补劣势,可以真正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提升教师的应用性能力,企业则可以从学校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撑与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012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与政、产、研、用等主体结合,围绕岗位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通过校校、校企协同创新,不仅可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双师型、应用性能力,真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钟小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2]张增林,等.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赵英.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的必然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G645.1
A
1673-1395(2012)09-0145-02
2012-07-02
冯素梅(1969—),女,山西晋城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