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播报三议

2012-04-01 23:45文/喻
传媒 2012年7期
关键词:语态样态播音员

文/喻 梅

纵观中国播音史,人民播音事业经历了宣传与传播的理念之变、武器与桥梁的功能之变、文本与人本的技法之变,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冷静深入地审视这个行业,思考理念技法的变革,厘清思想观念,树立正确认识,更好地开展播音创作,进行语言传播。

一、对播音概念的窄化理解

很多人对于“播音”的理解基本等同于新闻播音,其实播音创作理念已经在对媒体本质的思考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播音”除了泛指“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它包括各种声音、音响等的传播)”外,其内涵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大播音”的概念,即各类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都属于播音创作的范畴,其中包括新闻播报、节目主持等。因传播样式的多样化,创作主体的身份角色也因不同内容而转换,如新闻播报时以播音员身份出现,节目主持时以主持人身份出现,等等。此外,创作手法也因为传播内容的不同而呈现类型化。播音创作在政策宣传的基础上,广泛地进行着社会信息的海量传播与深入解读,这是对“喉舌”理论和播音本质内涵的丰富。同时,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公共形象必须具有公信力进而产生正面的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在创作中则需要宣传说教味轻儿一点儿,离人民群众更近一点儿,从而发挥播音创作的社会功能。可以看出,新时期的播音创作开始以宣传为起点,转而讲求新闻传播策略和艺术过程的真实建构。

二、对播报样式的僵化解读

播报是播音创作的最初样态,也是播音创作中基本的、重要的表达样式,不管每个历史时期的语言样态如何变化,播报都是不可或缺的、常态的传播方式。播报指的是播音员、主持人将信息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时的语言状态,也称“新闻播音”。它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一种话语形态。新闻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播报则是有效传播新闻的最佳方式。在经历了降调缓和、视角转换、务实求变之后,播报从最初的播读、汇报之意发展为传播、报道之实。从表达角度看,播报语态呼吸无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语势平稳、语尾不坠、节奏鲜明、语气到位。从传播角度看,播报语态叙事清楚、时效性快、新鲜感强、言简意赅,讲究政策分寸、讲究信息效率。从审美角度看,播报语态字正腔圆、庄重大方,呈现出清晰、高效、到位的特点。如今,播报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广泛地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很多内容都需要我们采用播报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新闻报道是比拼的重头戏。对于同样鲜活的新闻,要产生同样快捷的实效,谁播得准、播得清、播得美,谁就能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

误读一:播报态度都是“自上而下”的。从人民广播诞生之初,尊重人民群众、把听众当朋友、平等真诚、自然交流一直都是我们坚持的传播理念,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政治氛围的影响,很多时候这种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传播内容政治性、政策性过强,播音创作呈现出自上至下,“一对众”“宣告”的语言形态,声音洪亮、语调高昂,给人“高高在上”“说教意味较浓”的感觉,在“文革”时期更是出现了“高、平、空、冷、僵、远”的情况,远离了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传播学理论开始深刻影响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其中的大量关于受众的理论研究对播音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的播报呈现出面对面、“一对一”的语言形态,声音高低婉转、虚实结合、平和含蓄,重信息本身的传播,重细腻的内心情感表达,叙述、描述、评述结合,丰富多彩。

新时期社会实用需求突出,新闻传播不仅是上情下达的手段,更肩负起了下情上达、下情互达的任务,广播电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大众的“耳目”。从“革命战士”到“国家宣传员”再到“人民服务员”,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者身份角色的变化反映出播音创作在坚持政治功能的同时正在不断体现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宣传的过程中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服务,弘扬民族文化、树立道德标准、创造美学价值。

误读二:播报内容都是“照本宣科”的。因为播报是以文本作为依据的,很多人容易片面地认为播报就是单纯的“念字”,死板机械,全无个性,这种观念是重文轻语思想的体现,缺乏对有声语言的认识,否定了播报这种语言传播活动的创造性。从传播内容角度上看,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对文本进行理解、转化、驾驭,话语言之有物、情感由内而外、态度鲜明恰当、技巧融会贯通,思维要时刻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从传受关系看,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话筒前或镜头前要做到积极沟通、充分交流、自然松弛,充满强烈的讲述愿望和善意的传播意图,让受众真正体会到心与心真诚朴实的沟通。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文本、准确无误地“照本宣科”是播报起码应该完成的任务。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不要播错一个字”成为播音事业起步摸索阶段学习训练的目标以及衡量播音质量的重要标准,这种方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和人民整体素质水平,播讲目的鲜明、情绪饱满,取得了广泛的宣传效果。随着思想观念的解放、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创作功能、创作理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准确无误地呈现文本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充分地挖掘文本意蕴、最恰切地把握基调分寸、最准确地传递情绪感受、最高效地达到传播目的才是播报更高的追求,播报语态因人而异充满个性。

误读三:播报语言都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及个人语言功力的不到位、表达能力的参差不齐,播报语言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不好的腔调,比如起伏高低格式化,套用扬停、拖腔拖调的“唱调”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表达语态脱离内容、脱离情感,创作主体缺席,而正是这些不到位、不成熟的播报使受众觉得播报语言都是“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其实,好的播报语言应是规整中透着灵气、庄重中带着洒脱、沉稳又不失飘逸。播报语言会随播出内容而变,时政、民生、财经等不同内容的播报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播报语言会随节目样态而变,对播、对谈、多人的播报语言在对象感的运用、交流的尺度、话语的衔接、节奏的把控等方面都要灵活处理。播报语言会随传播目的而变,公告政令的发布则多一份权威严谨,真善美信息的传播则多一份喜悦赞美。播报语言在变化处理中既有字斟句酌、字正腔圆的严谨与清晰又体现着鲜活跳脱、及时高效的亲切与贴近,因事而变,因情而动。

三、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也要与时俱进

播报语态和对话语态是目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最重要的两种语言传播样态。播报语态是新闻规律性的表现,它和谈话语态并不排斥,两者各有不同又相互融合。不是所有的节目都可以用谈话语态来表述,有些内容必须采用播报语态,不能一概而论、厚此薄彼,要依据节目语境的差异来取舍语态。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看到,播报这种话语样态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文化积淀,生命力旺盛,其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以前是绝对主体,现在是强势主体,将来是优势主体。就当下来讲,播报依然是主流的、框架式的语言样态,在发扬传统优势以及风格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有人之所以对播报不认同,除了来自于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播报固有认知的惯性延续,重要的一方面则来自于目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些功力不足的伪播报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好的播报是及时、迅捷、符合传播规律、充满美感的。现阶段的播报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锤炼。

[1]付程,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边波.论有声语言的新闻传播特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

猜你喜欢
语态样态播音员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动词的时态、语态
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种样态及我们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