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清 唐 虹
传统成本习性模型假设成本增减幅度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及大小无关,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然而,该观点由于过于简化现实而忽视了成本变动的深层机理,导致其与真实的成本习性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传统的成本习性模型因现实中业务量的增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不具有严格的对称性而遭受的质疑,Anderson,Banker和 Janakiraman(2003)(下文简称ABJ)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传统观点忽略了管理者介入对公司资源调整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成本粘性”概念。所谓成本粘性(cost stickiness),是指当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成本增加量大于当业务量下降时的边际成本减少量的现象。简言之,成本具有粘性意味着该成本具有“易增难减”的特性。此外,Balakrishnan等(2004)通过实证研究还发现一些企业存在与成本粘性相反的现象,Weiss(2010)称其为“成本反粘性”(cost anti-stickiness)。后续研究不断证实成本粘性在企业、部门乃至国家层面的普遍存在,并且针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内容学者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深刻理解成本粘性对于企业成本管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以及投资者决策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梳理了国外目前成本粘性理论的相关文献,对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国内研究者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最早是在研究费用习性时被发现的。ABJ构建了检验成本粘性的对数线性模型,选取Compustat数据库中美国上市公司20年间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G&A)”数据观测值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费用呈现粘性特征:销售收入每增加1%,SG&A费用上升0.55%;销售收入每减少1%,SG&A费用下降0.35%。ABJ模型奠定了成本粘性后续研究的基础,除Weiss(2010)和Balakrishnan等(2004)采用自行开发的测量模型外,后来的学者都借鉴了ABJ模型。但ABJ系列模型作为回归估计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行业层面的成本粘性只能通过截面回归模型进行估计,企业层面的成本粘性则需要通过时间序列回归模型来估计。
Balakrishnan,Petersen and Soderstorm(2004)(后称BPS)为成本粘性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他们率先将个案研究思想引入成本粘性,将目光聚焦于一家诊所运营公司,根据医疗业的运营方式、成本特点,用治疗师工时替代总成本,用患者数来衡量业务量,实证发现:当业务量变动超过3%时,成本才表现出粘性特征;且产能过剩时,成本具有粘性;产能短缺时,成本表现出相反的特征。Weiss(2010)将其定义为成本反粘性,即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边际增加量小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边际减少量,反粘性成本呈现“易减难增”的特点。
随后,西方关于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研究还发展到行业、国家之间的比较。行业差异方面,Subramanian和Weidenmier(2003)研究美国制造业、金融业等四个行业的SG&A费用和销货成本(CGS)的粘性行时,发现制造业的SG&A费用粘性最强,而金融业的CGS粘性最强。国家差异方面,通过对美、英、法、德3500家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Calleja等(2006)的研究表明四国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粘性,其中法德两国公司的营运成本粘性程度高于英美两国公司,他们从国家视角进一步获得成本粘性存在的证据。成本粘性在美洲三个国家的银行业中也得到了证实。上述实证结果表明,ABJ的成本粘性假设具有普遍性。后续研究者在考察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同时,也都验证了成本粘性的存在。
随着成本粘性研究的推进,研究者逐步将研究重点转向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近年来,学者们从产能利用率、成本结构等方面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成本粘性的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归并,从管理层决策、企业战略、企业外部环境方面进行阐述。
ABJ(2003)等学者强调管理层在成本习性中的作用,认为管理层决策行为是影响成本粘性的关键因素。近期,Banker等(2010)、Kama等(2010)等学者通过管理者乐观倾向(optimism)和管理者故意决策(deliberate decisions)两方面实证检验了这种影响。Banker等(2010)采用ABJ研究中的样本,分析发现SG&A费用的粘性习性受到管理者乐观预期的影响。他们认为成本变化由管理者资源调整行为引致,关注管理者可能用来推断未来需求的信号,如订单情况和GDP增长等。当这些信号使管理者表现出乐观倾向时,会导致成本粘性。反之,这些信号指向悲观倾向时,会产生成本反粘性。
当企业销量下滑时,管理者有时会认为下滑是暂时的,并希望销量在近期内回升。因此,有些管理者会在销量下降期内为保持当前资源状况而采取一些故意性的决策,这些决策使成本不随业务量呈线性变化,从而引起企业的成本粘性。而这些故意决定往往由一些动机促成。Kama和Weiss(2010)认为,管理者受到某些动机的驱动(如完成盈利目标的动机等)所做出的故意决定,会影响成本粘性。例如,为完成目标业绩,管理者的止损动机和技术更新动机会促使其进行资源调整,这些调整会降低成本粘性。Chen等(2008)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成本粘性与“管理层帝国建设”(Managerial Empire Building)动机有关。通过对标准普尔1500家公司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发现:管理层帝国建设动机与成本不对称性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公司治理力度与成本不对称性程度负相关,且管理层帝国建设问题越严重,此负相关关系越显著。Yasukata和Kajiwara(2011)用公司发布的销售预测作为管理者销售预期的代理变量,通过实证检验管理者销售预测是否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验证了成本粘性是管理者故意决策的结果之一。
企业战略管理旨在利用有效资源,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下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创造。在此过程中,企业成本战略、资源部署等计划决策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因此,不能脱离企业战略管理来探讨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现已有研究表明,企业战略管理会影响成本粘性的产生及粘性程度,主要包括成本优势的来源、核心竞争力等因素。
成本领先战略理论认为与经营规模或经验积累有关的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产能利用率等。BPS(2004)研究发现企业现有的产能利用率会影响管理者在企业业务量变化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当企业产能短缺时,成本显示出粘性特征,产能过剩时,成本具有反粘性。而成本结构通过影响产能利用率,对成本粘性产生作用。Porporato(2010)的研究表明,就银行业而言,企业的成本结构确实对成本因业务量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的程度有所影响。当业务量下降时,固定成本占比大的银行(如巴西银行)显示出较强的成本粘性。由于固定成本短期内不会变动,企业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成本调整的机动性就越弱。业务量减少时,现有经营资源与业务量不再匹配,会导致成本粘性的产生。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影响到成本粘性的大小。Balakrishnan和Gruca(2008)从企业层面和部门层面分别进行研究,通过分析1986--1989年间加拿大189家医院财务数据发现,与企业使命和核心竞争力紧密相关的部门的营业成本粘性水平较高,而附属部门的营业成本粘性水平较低。
成本粘性是企业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外部环境因素,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宏观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特征等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宏观经济增长对成本粘性的增强有所作用(ABJ,2003)。宏观经济状况会影响管理者对于业务量走势的判断,从而通过管理者资源调整行为影响成本粘性大小。在宏观经济增长期,管理者对公司业绩持乐观预期,业务量增加时易追加成本;但在业务量减少时不会相应减少资源,而是有所保留地降低成本,从而产生成本粘性。
劳动力市场特征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Banker and Chen(2006)从工会议价能力、集体协商中的集中和协调程度、失业救济水平、就业保护立法的严格性等方面考察劳动力市场特征,对19个OECD国家12666家公司的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和政策对成本粘性的作用是显著的。
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研究集中于探索成本粘性对证券分析师预测及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等方面的影响。后续的实证研究证明,同时反映成本可变性(cost variability)和成本粘性的盈余预测模型要优于传统盈余预测模型(Banker和Chen,2006)。成本习性是管理会计中的核心话题,而会计盈余是财务会计中的重要部分,Weiss(2010)、Homburghe(2008)等学者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进行交叉性研究,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议题有机结合起来。
为实现成本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Weiss(2010)开发了成本粘性的直接测度模型,检验了公司不对称成本习性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等方面之间的关系。Weiss模型避免了ABJ模型采用回归估计值测度成本粘性的缺陷,并允许对模型假设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Weiss的研究结果显示,成本粘性显著影响分析师预测,其原因在于:成本粘性越显著,意味着公司的未来收益越不稳定,从而导致盈余的可预测性降低。结果是,采用公开的前期数据来预测当期盈余的准确性就会降低(Lipe,1990),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随之降低。因此,当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成本粘性,清楚成本粘性的存在会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精确度时,公司成本粘性程度越大,投资者则会越不依赖预测力弱的前期盈余数据。相应地,市场对盈余预测误差的反应会减弱。由此说明,分析师唯有深刻了解公司成本习性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Weiss(2010)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其研究结果表明成本粘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投资者要充分认识成本粘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
具有成本粘性的公司表现出更多的条件稳健性(conditional conservatism),这会影响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的不对称程度(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Homburghe和 Nasev(2008)的研究表明,成本粘性通过削弱“好消息”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的不对称程度,同时增强“坏消息”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的不对称程度,从而使得会计盈余及时性的不对称程度加剧。此外,对具有成本粘性的公司而言,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的不对称性更多是由会计因素(反映在应计项目上)导致的,而不仅是非会计因素(反映在现金流量上)。
自ABJ(2003)正式提出成本粘性概念以来,学者就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展开探索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界对于成本粘性涵义及重要性的正确把握。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成本粘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尚存不足且不系统,例如已提出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测量工具不统一等。现有研究仍有许多空白点值得讨论,如前因要素是如何影响成本粘性、如何广泛应用成本粘性的相关研究成果、成本粘性理论的应用是否存在限制等,这些都是创新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成本粘性的产生过程及其经济后果,未来的研究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现有文献中提出了成本粘性的间接测量模型与直接测量模型。其中,ABJ模型通过构建成本变动比率与业务量变动比率间的线性对数回归模型,用哑变量区分变动方向,以检验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根据模型估计出的参数来衡量行业或国家层面的成本粘性程度;Weiss模型能够直接测量企业成本粘性水平的大小,从而将粘性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经济后果研究,但尚未得到其他学者的采用和检验。虽然ABJ模型被后续研究者广泛使用,但如前述,其所开发的模型仍具有一定缺陷,且采用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量来衡量成本粘性的大小难免与事实存在较大偏差,这些都大大限制了ABJ模型在进一步研究中的应用。而Weiss模型虽能克服ABJ模型的上述缺陷,仍可能会导致潜在的测量误差,该模型能否推广使用还有待后续研究给予回答。
虽然目前有关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尚不系统且相互关联,大多在借鉴ABJ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探讨这些因素与成本粘性是否相关。将研究建立在使用公开的年报数据基础上,并不能区分出什么是真正导致成本粘性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因素的合理分类,探明这些根本因素是成本结构、资本密集程度、战略意图、经济状况还是其他。要充分理解成本习性及基于成本习性的作业成本管理,除了采用模型和公开年报数据进行实证,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调研同样必不可少。
随着成本粘性拓展了对成本习性的认识,成本粘性作为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变量,其自身也是企业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基础,因此对成本粘性所导致的后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换言之,单纯基于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的成本管理和盈余预测难免有失公允,在探讨何种因素影响成本粘性的形成这一前因问题的同时,更应关注成本粘性的经济结果。由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受限于成本粘性程度测量模型的开发,目前对成本粘性影响结果进行的研究极少,且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研究对会计盈余方面的影响。关于成本粘性对哪些因素、以及如何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我们还知之甚少,还有待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Anderson M.,R.Banker and S.Janakiraman.Are 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47-63
[2]Anderson,M.,R.Banker et al.Cost behavior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G&A Costs,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7,22:1-22
[3]Balakrishnan R.and T.Gruca.Cost stickiness and core competency,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993-1006
[4]Balakrishnan R.,M.J.Petersen and N.Soderstrom.Dose capacity utilization affect the“stickiness”of cost,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Finance,2004,19:283-299
[5]Banker R.and D.Byzalov.Sticky cost behavior:Theory and evidence,AAA Working Paper,2011
[6]Banker R.and L.Chen.Predicting earnings using a model based on cost variability and cost stickines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81:285-307
[7]Banker R.and L.Chen.Labor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cost stickiness,SSRN Working Paper,2006
[8]Banker R.,M.Ciftci and R.Mashruwala.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st behavior,SSRN Working Paper,2010
[9]Calleja K.,M.Steliaros and D.Thomas.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6,17:127-140
[10]Chen C.,H.Lu and T.Sougiannis.Managerial empire building,corporate governance,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G&A costs,AAA&CAAA Working Paper,2008
[11]Kama I.and D.Weiss.Do managers’deliberate decisions induce sticky costs,SSRN Working Paper,2010
[12]Noreen E.and N.Soderstrom.The accuracy of proportional cost models,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7,2:89-114
[13]Porporato M.Active cost management in banks,AAA 2011 MASWorking Paper
[14]Subramaniam C.and M.Weidenmier.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SSRN Working Paper,2003
[15]Weiss D.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1441-1471
[16]Yasukata K.and T.Kajiwara.Are“Sticky Costs”the Result of Deliberate Decision of Managers,SSRN Working Paper,2011
[17]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4,1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