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磊 王红霞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 430033)
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以下简称《大纲》)规定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说,英语专业学生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丰富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大纲》以及高校基于《大纲》所制定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起了一种“意图课程”的作用,而实际上教师对这种“意图课程”是如何理解的?他们的“实际课程”与这种“意图课程”之间是否一致呢?
英国哲学家A.N.Whitehead认为,学生在高校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他能够通过学习,培养自我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建构自我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高校存在的社会功能。【2】然而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有些教师害怕学生无法理解语言难度较大的课文,所以就不辞辛劳地为学生找资料,增加语篇的背景信息,找到译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有时却妨碍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比如一旦碰到看不懂的句子,首先就要求老师给译文参考,而不是翻阅字典,或者联系语境和查找相关书籍去寻找答案。看了译文以后也不去分析看不懂的原因,认为文章的理解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再深究,这就犯了学而不思的大忌。学习应当是一种主动创新的过程,它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课堂上对知识占有的多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给学生指引方向,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的代步工具。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以单词和句子的分析讲解为主,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语法、词汇、句子的分析、理解和翻译上。学生认为学习语言就是靠背单词、背句型、做选择题等方式来提高。事实上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面的知识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语言的理解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百科知识来充实语言这个体系。句内层次以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脱离了语篇、语境,忽视了句子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向更深层次的发展,造成了语言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语篇分析运用于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语篇整体,对篇章理解、分析和评价,领悟作者的观点、意图,并以此为中心,琢磨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和遣词造句的用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反而会阻碍有效教学的展开。比如由于担心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教师选取课文时,舍难取易,文学性太强的、学术性强的、经典的、思辨性的统统不选。同时课堂上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心,上课要巧舌如簧,风趣诙谐,引乐逗趣,似乎变成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另外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教师往往不敢让学生写评论和分析性强的文章,一旦让学生写此类文章,到收作业时学生总是拖拖拉拉,言之太难。寓教于乐并非是坏事,以人为本的教学也值得提倡,但我们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不要舍本逐末。英语专业教学中选取的文章一定要有思想的深度,一定要有难度,否则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文秋芳教授在2010年举办的“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系列论坛”中指出,教师发展是把英语教学推向一个高度的关键。如果老师上不到这个高度,讲的都是一些低水平的东西,学生当然也就上不去了。如果教师队伍总体水平提高,教师讲的都是国际热点,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讨论,学生能力就会提高,视野就会开阔。如果教师能用英语讨论一些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们也能用英文讨论,用英文写作的话,就会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3】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新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给英语专业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英语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以组织者、引导者、顾问或者同伴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帮助学生创造语言情景,知道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专业教育,语言是一种行为或习惯,语言学习就是习得一种技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语言应用技能是英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最重要的特点。然而英语专业作为大学教育只有一种技能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英语专业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格。另外由于近年来外语专业毕业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的现象,英语专业教师更应注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全中国在学习英语的人不计其数,英语专业学生理应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成为精英。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比一般的非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在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上具有高得多的水平,他们所应该具备的不是一般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应该具有能运用相对正确,准确,适切的英语进行有效的口笔语交际的能力。【4】英语专业的教师应当把培养高水平的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应努力钻研适合的教学教法,将意义教学(meaning--focused instruction)与形式教学(form-focused instruction)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达到意义与形式的统一。如英语专业教学中可以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和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法结合,根据教学实际,综合它们的合理内核,发展3P教学法,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本土化,使其为教学实践服务。
何兆熊教授曾指出,语言教学客观上提供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任何作为教材的篇章为学生提供的并不只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们必然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思想内容,传递了信息,起到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在教授语言点的同时,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向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也许这是“教书”和“育人”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4】英语专业教师不仅应教授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应该看到,在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英语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往往过分强调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过分关注书面语,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直把英语语言视为一种纯粹的信息传递工具,忽视其介入社会过程,干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意识形态作用。这种单纯的“接受性”教学严重地阻碍了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发挥。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书上的英语知识或信息未必都是真理。我们所读的文章体现的更多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读者在阅读时不断地提出问题,有选择性接收信息,提高自身对文本的批评鉴赏能力。英语专业教学可以尝试研究型教学模式,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5】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心是逐步由获取知识,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所需资料的一个综合素质逐步发展的过程。
决定英语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英语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对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自我角色的认定和对学生的认识影响着教学实践或行为。英语专业教师只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认识英语专业的实质和内涵,十分清楚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才能够走出各种教学误区,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Miller,Quentin(2006).The Generation of Ideas— a Thematic Reader[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50。
孙有中等(2011).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7)。
何兆熊(2004).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6)。
孙忠兵(2001).研究型教学:当代课堂教学新理念[J].基础教育研究(3)。
刘春燕(2012).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1)。
刘岩(2009).PPP教学及两种任务式教学的二语课堂词汇习得效果之比较[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9)。
王革英(2012).“课考融合”式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改革[J].云梦学刊(3)。
张晓鹏(2012).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新思路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