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介带来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正改变着我们生存空间的传播版图,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网络社会。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例如食品安全、住房、医疗、教育、环保、官员腐败、贫富悬殊等问题,在新媒介作用下暴露得十分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稳定和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在笔者看来,全面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在全面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政治改革优先,用政治改革来引领社会全方位改革的实现。本文基于对新媒介和新媒介民主空间建设的分析视角,论述新媒介民主空间能推进政治改革的进程并且使政治改革优先成为可能。
新媒介是相对于旧媒介的时间性概念,例如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术而言是新媒介,但相对于网络媒介来讲便是旧媒介。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介,特别是在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各类新媒介层出不穷,其外延也不断地得到发展。信息时代,不仅新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媒体,新软件的开发、新信息服务方式的推出都可以视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而今天的新媒体在未来同样会被归为旧媒体的范畴。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介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新媒介主要是指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传播媒介,特别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形式,采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受众广泛参与沟通和交流的传播媒介。按照这一界定,本文所讲的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媒介,如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博客、播客、电子邮箱等。
新媒介民主空间是指以互联网作为新的媒介和手段所具有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流动性和时间灵活性是其显著特征。空间的流动性是指在网络结构中,传统上的地域概念丧失了意义,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位置上获得延伸,人们能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来往,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时间灵活性是指在网络社会中,人们能自由支配时间,不受时间限制在网络虚拟空间内获取信息。
新媒介的诞生不仅推进了网络民主的进程,对于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网络互联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6亿人,互联网的普及持续上升至31.8%。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和网民对公共事务关注度的提高,网络民意在中国社会中开始迅速形成。可以说,新媒介在促进公众政治参与方面,推进政治改革方面,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在历史上的几次结构转型进行批判时指出,公共领域在近代最后一次转型,是由于大众媒介的普及,主要是报刊、杂志、书籍的普及。他同时也认为,“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①参见[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没有预料到会有互联网这样巨大的新媒体出现。从目前网络体现的交流功能看,互联网已实现了从虚拟公共领域到真实交流世界的转换。一方面,网络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内容,更多的人喜欢在家中上网,并通过互联网与他人实现现实的链接;另一方面,交流思想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事实上,网络空间已成为普通群众交流的公共领域。
承认网络传播带来的社会变化,我们就可以正确认识虚拟公共领域背后真实的社会交流图景。交流与公开的意见表达,是建设民主社会的思想基础。涂尔干曾说过:“民主就是一种能使社会达到最纯洁的自觉状态的政治形式。当评议、思考和批判精神越能够对公众事物的进程发挥更加大作用时,一个民族也就越能够享有民主。”②参见[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介的普及和大规模运用,已经开启了网络民主这种全新的民主政治诉求渠道。
互联网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博客传播方式,以自由出版和个性化书写的特征使得网民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博客成为公众的思想交流工具,人们利用这样的形式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对国家发展政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场景。
可以说,这样的“众声喧哗”场景有助于推进政府决策信息的公开,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监视环境,为公民提供了直接、民主的平台。从政府的角度考虑,新媒介使大范围民意测验成为可能,政府可以在政务公开的保障下,使决策过程吸纳民众的智慧,确保民众有充分表达意愿的条件和机会,这样获得的信息也更能反映社会实际;从每一个受众的角度看,“众声喧哗”的场景有助于体现和培养民众政治参与热情。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完成信息的瞬间传递和新闻资源的共享,加强各群体间的人际沟通、促进多种文化之间融合交流,公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潜移默化,培养参与民主政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每一个受众作为媒介这座“瞭望所”的“守望者”,像触角一样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进行监视。正如杰克·富勒所预言,“新媒介将能消灭旧媒介的特性——后者长于文本、高保真声音或动态图像的传送。在新媒介中,一切都是转瞬传送与接受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文化大餐,文本所提供的完整性和精神担保、经过浓缩的录像、音响的共鸣质量,新媒介将推翻所有文本的权威性,最终把受众建构成为真正的信息创造者”。③参见[美]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互联网媒介作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家丧失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也不意味着各种民意无法引导。相反,国家可以通过扩大主流媒介的影响力,形成主流网络舆论,在与更多边缘民意的交流中,促进国家主流网络舆论的形成。
互联网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了一些强势媒体拥有主流话语权的新阶段,网民也改变了过去无信息来源的混乱状况,逐渐依靠主流新闻网站和主流商业网站来获取信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重点建设了8家中央新闻网站和24家地方新闻网站,它们已经成为主导网上新闻舆论的主流媒体,初步改变了网上新闻的无序状态。国务院新闻办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每天首发的新闻达到24000余条,境内受众覆盖面平均每天超过5000万人次,自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12%的速度在上升。①参见《国新办:新闻网站成为我国的网络“主流媒体”》,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ews/node4938/node39238/userobject1ai638742.html。可以说,随着主流网络媒介的形成,互联网媒介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要窗口,更多的网民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发表意见。因此,利用主流网络的影响力,引导民意的表达,有助于推进民意表达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助于推进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地催生新媒介。当今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催生的种种新媒介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但社会成员在获取信息资源时的速度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各不相同,往往导致“信息沟”的出现。卡斯特在其《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谈到,“互联网正在新的全球化网络中联系世人,但是网络却集中在富裕国家的人们之间”。也就是说,通过高科技网络,全球化把世界上有价值的东西联系到一起,而摒弃毫无价值的,所以富有创造性的世界精英们都联合在一起,可同时也有大片地区、大批人们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全球范围来看,“第四世界”将会形成,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国。从中国国内来看,尽管每年人数都在成倍增加,但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仍很低。由于地区和个人经济条件的差异、知识基础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差异、个人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机制的作用以及媒介本身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上网人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文化层次人口之间,甚至是性别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信息沟”。
一方面,由于新媒介民主空间的“信息沟”存在,并非所有人都能拥有平等机会参与网上讨论,在新媒介民主空间内讨论的主体,更偏向于网络社区的年轻成分,尤其偏向于年轻男性的成分。同时,网络讨论所表达的意见来自那些不像普通民众的个人,与一般人相比,网络讨论者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财富,他们更善于调动新媒体扩大和补充自己的新闻源。也就是说,网络讨论本身存在的这种不平衡性,如果简单把网络讨论作为公众舆论的一个指示器,会造成一定误导。另一方面,网络讨论中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民主”制约着网络讨论的可信度。这主要与网络讨论的品质和民众的个人因素有关,互联网虽为网上参与政治讨论提供了平台,使得公众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看法和政治情感,但应注意到,有的网络参与者缺乏真诚和理性,随意在网络中宣泄不良情绪,加上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网状扩散性,过去难以聚合的个体非常容易集群,致使网络空间中“网络暴民”现象的出现,这不利于推进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的推进。
置身于网络社会,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媒介虽然能实现“众声喧哗”,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有的是没有条件利用互联网出声,有的则是主动沉默,有的是无效表达。没有条件使用新媒介的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层面,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也缺乏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尽管人数可能不少,但他们的声音却很难被社会听到。主动沉默的有的或许只是想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这与个人的处境和性格等因素有关。
但部分沉默声音的背后,有未被满足的诉求,有压抑的情绪,有对政治的冷漠,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表达的基础,有利益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相对的社会稳定。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该尽的职责,以政府之力,保障和维护民众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在规范化的渠道中正常表达,这有利于减少网络社会中政治改革面临的风险。
加强网络民主建设,需要普及互联网媒介的使用范围,这就内在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互联网使用平台上的机会平等。这关键在于促进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首先,切实加强对信息基础薄弱地区(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给予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倾斜,提升农村的经济实力和教育实力。尽可能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竞争更加合理有序,促使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提高办学层次。其次,推进农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开展远程教学实践,保障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拥有技能培训的机会,保障农民能较为熟练地对电脑进行基本操作,能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措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高,政府应继续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投入,通过奖、助、贷、勤、补、免及“绿色通道”等措施,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和工作。这些措施不仅能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而且能促进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参与主体的增多,提升新媒介参与主体的责任感,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宣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道路的思想显得十分关键和必要。
中国的民主建设不是封闭的,需要学习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国民主政治改革的有益成果,认真吸收和借鉴其经验教训。但学习和借鉴是有前提的,这就是要从西方的民主话语范式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只有走我们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在中国发展民主,才能保障和发展亿万中国人民的权利。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发展经历了民族自决、人民认同和人民参与三个阶段,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道路,或者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民主政治模式,即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它对于中国民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中国仍属于公共领域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作为新媒介的产生,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惟一出口,对于推进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借助网络平台推进政治改革或许不会导致社会政治模式发生突破性变化,但能让公众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发生改变,把政治话语带进公众日常生活,改变人们对控制、自由与创造的认识,以便他们能自由地动员集体智慧提高国家政治治理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1][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英]约翰·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M].朱萍,茅庆征,张雅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洪卓,郦全民.新媒介的基本特征和实质探析[J].东华大学报,2008,(3).
[6]严利华.新媒介与公共领域构建[J].东南传播,2009,(2).
[7]邱友益.论新媒介与民主[J].东南传播,2008,(10).
[8]龙淼.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
[9]王月.我国网络民主建构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
[10]李驰.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