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萍,邹 理
(1.湖南城市学院 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中南大学 文学院,长沙 410082)
“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15日至16日在周立波故乡湖南益阳隆重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共益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此次会议是继1986、2006、2008年周立波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盛会。
会议开幕式由益阳市委常委、秘书长黄加忠主持,益阳市政协主席贺新致开幕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益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忠雄分别致辞。另外,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周小毛,益阳市领导罗智斌、张群华、曾宪军等。北京《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湖南日报》理论部主任、湖南省电视台副台长、红网主编助理、新浪湖南网主编出席,《光明日报》《湖南日报》都作了新闻报道。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这次会议到会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共65人,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其中大部分论文是专门为这次会议撰写的原创论文。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传承周立波文学精神,促进地方文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繁荣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总结周立波文学创作经验,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会主题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永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之林首先作了题为《小说故里——论当代“精神还乡”的一种写作动因》发言,强调周立波创作《山乡巨变》是着重“考虑了人物的创造”、着重于“刻画各式各样的人物”,是现代作家的一种“精神还乡”。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81岁高龄的胡光凡先生作了《谈周立波的文化性格与“湖南精神”》的主题发言。胡老指出,文化性格是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和学识涵养的整体呈现,是其行为与思维方式、道德与审美方式的基调,人品和文品的主要特征。周立波的文化性格可以概括为忠诚、单纯、质朴而又倔强、务真求实、敢为人先。这在中国20世纪的左翼知识分子和文学家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在湖南的现代文化精英中,也是有典型性的。胡老希望我们继承和弘扬包括周立波在内的众多先哲前贤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更好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保生论述了周立波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贡献。他认为,周立波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理论贡献在于:其一,对国防文学的阐释,没有局限在一个文学口号上来理解,而是从改变当时革命指导思想的高度上来认识,突破了当时左倾教条主义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宣传的迷思,批评了民族虚无主义论调,坚信中华民族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自己的祖国,这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其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世界眼光的开阔视野、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创作方法和作家世界观问题、“国防文学”的全民族属性、主题和题材的多样性等角度,探讨了“国防文学”如何书写的问题。周立波关于“国防文学”的理论阐释,跳出了以往左翼理论的褊狭,纠正了左联理论的偏颇,符合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当时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真正显示了一个中国革命作家在国家民族危机时清醒的理论认识,为文学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之际发挥更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宗宇教授认为,接受中的疏离是周立波小说创作对主流话语的一种姿态。它表现在塑造有缺点的先进分子或英雄人物,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极“左”做法的批评,民间话语的渗入和人性话语的彰显四方面。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贺仲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樊星等分别就周立波在乡土文学上的特殊意义、“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和周立波小说的喜剧性问题作了精彩发言。
第二阶段大会主题发言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遇春主持,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艾斐围绕文化繁荣,从宏观上进行了阐述,主张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艺术生产进行全面评估。建国后“十七年”长篇小说的总和只有340多部,而现在每年就有2 000多部,数量急剧增加,而影响却明显减小。文化繁荣要“坚持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要把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着眼挖掘其新的价值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先”。
江苏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肖向东教授以文学阐释学方法,从作家的历史表达、文本构成以及读者重新解读等角度,还原了小说的历史生成与艺术意蕴。他认为,主流与边缘在一个普遍追求“史诗”的时代,如何以艺术之笔真实地记录历史变迁,又独显乡土原色情韵,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作出了成功的回答。
湖南师范大学岳凯华认为,周立波曾立足于世界文学的广阔视野翻译了众多名著(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和捷克文学),他的文学翻译,既与晚清学人的翻译不同,又超越了年轻的左翼作家,是周立波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心主任金雅教授针对周立波的文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发言,认为周立波文艺思想的核心主题是对深刻思想的呼唤,因为深刻的思想是文艺价值的重要内核,是伟大艺术的基本品质;重要主题是对伟大情怀的呼唤,这种伟大情怀,不是简单的情感问题,而是对生活的能动精神,内蕴着对待人生的科学精神和改良人生的崇高目的;其精髓是对文学承担的呼唤,这种承担,既体现在文学是一种人类视野和襟怀,也给予人生温暖与希望,更是与国家民族前途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的体现。
另外,湖北武汉汉口学院教授刘安海从文学创作理论、文学特性理论、文学体裁理论、阐发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自己的创作经验以及文学鉴赏批评等方面对周立波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河南平顶山学院秦方奇教授针对林蓝的电影剧本创作发言,认为乡土与农村是其难以舍弃的创作题材,时代与自我是其创作的双重主题,纪实风格和民间传说是其适应时代需要的两种截然不同创作风格,林蓝的电影剧本创作,体现了“一个人民电影编剧的创作历程与心灵图景”。
“周立波一生半个多世纪文学创作生涯,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与时代同步前进,与人民心息相通,因而他的创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喜爱和尊重。我们今天纪念、研究周立波,就是要学习他的这一宝贵经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周立波1928年投身革命文化运动,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进,与人民心息相通,坚持投身革命洪流,深入群众生活。在他对中国文学多方面贡献中,最为杰出的贡献是反映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术研讨会后,张永健教授作总结,湖南益阳市委原秘书长、益阳“三周”研究会会长周宪新就这次会议筹备以及益阳“三周”研究会发展等情况作了讲话。开幕式上,益阳“三周”研究会与中国丁玲研究会、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签订了学术研究合作协议。会后,与会代表先后参观了周立波故居和韶山毛泽东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