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2012-04-01 09:34章松芬
茶业通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芒市低产树冠

章松芬

(云南省芒市茶叶技术推广站,芒市678400)

低产茶园就是指茶树树体衰退,单位面积产量低的茶园。一般把产量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茶园列为低产茶园。芒市现有茶园面积1.01万hm2,其中低产茶园有2533hm2,占投产茶园7333hm2的34.5%,这些茶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建国前到20世纪70年代前的老茶园约266.7hm2,这部分茶园零星分散,有的种在30°以上的陡坡上,也有的生长在地坎边,行株距极不一致,基本上都是稀植茶园;一类是70年代以后新开辟的茶园约2267hm2,这部分茶园都是稀植茶园,因择地不当,管理不善,茶树生机衰退,产量低。

茶园低产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能发挥均衡的增产效果。茶叶单产是体现茶叶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的国家亩(667m2)均产茶都在100Kg以上,如印度128Kg,斯里兰卡109Kg,肯尼亚170Kg。我国亩均产茶65Kg,云南省50Kg,芒市低产茶园平均亩产42Kg。茶叶产业要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发挥大面积均衡增产的作用。低产茶园不加以改造,就会影响全市茶园均衡高产的目标。二是影响茶叶经济整体效益。低产茶园树冠覆盖度低,采摘面积小,耕锄花工多,采工费时多,施肥、防治病虫害等花工自然也多,结果单位面积投入多,收益少,大大降低茶叶经济效益。三是难以保持茶叶品质。由于树势衰弱,生长势较差,容易提前产生驻芽,减低正常芽叶比重,容易提高纤维素含量,新梢持嫩性差,芽叶老化严重,难以保持茶叶品质。

1 芒市茶园低产的原因

茶园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芒市的实际情况,经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树势衰老

芒市树势衰老的茶园概括起来可分为老茶园与未老先衰两个类型。

老茶园:这类茶园,一般树龄较大。有的茶树经多年采摘与修剪,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育芽能力显著减弱,叶面积变小,叶片变薄,对夹叶增多,产量锐减;也有的因长期“留顶养标”采摘,茶树枝条徒长而分枝稀少,无法形成采摘面;还有的未经修剪,任其自然生长,部分枝条枯老死亡,地面根颈处又长出新枝,形成“二层楼”式树冠。这几类茶树的共同特点是地上部骨干枝衰老干枯,枝干寄生地衣苔藓等植物,根颈处长出许多突长枝。随着地上部分衰老,地下部分也开始衰退,表现为输导根的比重增大,吸收根大量死亡,根系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并在根颈基部形成新的根群。尽管加强肥培管理,精心采摘,但在衰老的骨干枝上的侧枝育芽能力仍显著减弱,生长势差,正常芽叶少,对夹叶大量增多,开花结实率提高,茶树叶片的代谢水平下降,生命活动逐年减退。

未老先衰茶园:70年代以后种植的一些茶园,集中成片,树龄不大,但由于选地不当,种植不合理,重采轻管或病虫危害,茶园土壤瘠薄,水土流失,缺株断行,茶蓬矮小,树势未老先衰,生产力也同样低下。

1.2 土壤瘠薄,茶树营养不良

芒市低产茶园大多处于山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肥培水平较低。据调查,现有低产茶园,土壤瘠薄是由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种植前茶园未经深翻,茶树扎根不深,根系分布很浅,因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二是土壤管理不善,施肥水平较低;三是茶园坡度较大,种植方式不合理,茶园缺乏合理的排蓄水系统,水土冲刷严重,造成土壤贫瘠,茶树生长不良。

1.3 品种混杂

现有低产茶园中,品种杂乱是带有普遍性的。芒市现有茶园有一部分为引种的缅甸的劣质茶种,制成茶产品外观褐色、无毫、滋味苦涩,严重制约着芒市茶叶品质的提高,生产的毛茶售价仅为8~10元/Kg,鲜叶收购价仅在0.8~1.5元/Kg,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极低。

1.4 群体结构不合理

在现有低产茶园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群体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老茶园中茶树零星分散,缺株断行严重,行株距不一,一般株距1~2m,有的甚至更大,光能利用率低。茶叶产量的高低,与单位面积内种植密度、株数有密切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园覆盖度的大小。

2 低产茶园的改良措施

如何改造低产茶园,各地提法不一,做法不一,芒市低产茶园的改造应结合本市茶园实际情况,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茶树等综合因素,根据造成茶园低产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分类实施。

2.1 树体改造

树体改造包括树冠更新和根系更新两部分:

2.1.1 树冠更新 目前在芒市推行树冠改造的主要措施是重修剪和台刈。

对于一些树龄不大,但由于重采轻管,导致茶树矮小,产量低下的未老先衰茶树,采用重修剪改造。2005年10月我站在芒市五岔路乡五棵树茶场对1976年定植的10.3hm2茶园进行重修剪改造,用砍刀砍去树高的2/3,重新培养高产树冠。改造前总产12t,亩产86Kg,茶叶产值9.9万元。改造后经过修剪养蓬及精心管理,2008年产茶29t,单产187.7Kg,实现茶叶产值23.3万元,比改造前分别增142%、122%、135%。

茶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年限一般为30年左右,1970年前尤其是建国前遗留下来的衰老茶园,枝干皮层灰白,分枝稀少,并出现回枯现象,枝干布满地衣苔藓,即使增施肥料也难以恢复树势,须进行台刈加以改良。1997年11月我站在芒市法帕镇对门寨对1963年定植的0.2hm2茶园进行台刈,即离地面3~5cm处用锯子锯去茶树的全部树冠。改造前树高达1.65m,最高的2.2m,产量120Kg,亩产40 Kg。改造后第五年即2002年树高80cm,树幅118cm,达到了投产茶园的采摘标准,产干茶295.2 Kg,单产98.4Kg,分别是改造前的2.5倍和2.4倍,实现茶叶产值2420.6元,是改造前672元的3.6倍。

2.1.2 根系更新 根系更新的措施是深耕。时间安排在枝干更新前1~2个月,深耕的位置距根颈20cm以外,深度40~50cm,结合施用有机肥1000 Kg/667m2,复合肥40~50 Kg/667m2。深耕两年后比较,未经深耕处理的其活动根系较深耕处理的接近土表3~5cm,同时深耕处理的又较未经深耕处理的深入土层5~10cm,产量提高三成以上。

2.2 茶园土壤改良

土壤是茶树生育吸取水分和矿物营养的源泉。茶树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m以下,支根和吸收根分布整个行间。然而最活跃和最有效的吸收根系,都分布在10~40cm土层之内,这种自然生长状况,只有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才能实现。低产茶园土壤通常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即使增施肥料,也得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在改树的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就成为低产茶园改造成败的重要条件。

2.2.1 砌坎保土 低产茶园大多处于高山陡坡地带,经多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茶根裸露,土壤瘠薄,养地和用地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状态。安徽黄山茶区结合森林抚育,用树枝沿等高线打桩,修成“拦泥坝”,防治水土流失;四川茶区类似的做法称作“摘盖”,就地取材,用石块、泥块筑梯修建排蓄水系统,做到多余的地表水能及时排出园外,以保持梯坎的完整。芒市梯地茶园经长期铲挖,梯面被毁,原种植在梯面上的茶树移位到梯壁外沿,根系裸露,对此,就要砌坎保土护根,为茶树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2.2 加培客土 对土层特别浅薄,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必须添加客土,培厚土层。客土应选择森林表土、塘泥、水库泥等有机质丰富的肥土为宜。同时要针对茶园土质状况,采用粘土掺沙,沙土加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抽槽换土是湖北茶农的经验,对一部分土壤瘠薄的低产茶园,在茶树行间,沿树冠垂直挖一条深40 cm、宽50 cm的沟,取出的土置于沟上熟化,新土填入沟中,实行园土逐步更换。

2.3 园相改造

在低产茶园改造过程中,园相改造要纳入农业基本建设范畴,通过农、林、牧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最佳的茶树生态环境,提高低产茶园的改造效果。

芒市低产茶园中,品种混杂尤其突出,这类低产劣质茶园的改良,传统方法或台刈,或换植。台刈改造茶树种性不变,重垦换植,生产投入又高。采用嫁接方法改造这类茶园,既可达到改造树冠的目的,又可同时改良茶树品种,把劣质茶园改造成良种茶园。德宏州茶技站2003年1月用云抗十号嫁接改良群体种茶园0.1hm2,当年完成两次定型修剪,树幅达65 cm。2004年春茶期间进行打顶养蓬,树幅达115.8 cm,产鲜叶330.1Kg,亩产茶叶48.9 Kg,茶树丰产树冠骨架已形成。

衰老茶园和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大多种植密度不大,茶园缺株断行严重,要按合理密植规格补密。株行距宽窄不一的衰老茶园,补密时要考虑原有茶树的种植规格,原行距在1.5m以下的,只补株间空隙;对部分严重缺株的茶园,应使茶行尽可能改补成行式;对于稀疏零乱、茶丛矮小、树龄衰老、缺株达60%以上的茶园,以及极度衰老的坡地条栽茶园,可按新茶园茶行规格,重新在行间采用移栽或直播,沿等高线设置茶行。坡度超过15°的,修筑梯坎。在新茶树未投产之前,老茶树继续采摘鲜叶,待新茶树养成后,再将老茶树挖除,群众称这种改造方式为“以新代旧”。

2.4 低产茶园改造后的管理

改树、改土、改园是改造低产茶园的必要技术措施,但巩固改造成果,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还必须依靠改造后的经常性技术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改造的作用。

2.4.1 增施肥料 茶树在更新后,一方面萌发大量新枝需要足够营养,另一方面茶树剪口创伤的愈合同样不可缺少必要的营养。低产茶园由于茶树长期生长在同一地点,在生长和不断采叶过程中,养分损耗很多,地力较差,所以,增施肥料,既是茶树生长的需要,也是改善土壤、提高肥力的需要。据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衰老茶园在重修剪和台刈后,亩施桐籽饼100Kg作基肥,生长期再施硫酸铵30Kg,连续3年,结果第一年比不施肥的增产46.8%,第二年增产99.9%,第三年增产95.2%。低产茶园改造后的施肥,在施氮肥的基础上,要增加磷钾肥的比重,特别是有机肥更为重要,这样养分比较完全,同时还具有改土的作用。

2.4.2 修剪养蓬 不论采用何种改造方式,必须进行定型修剪,直至茶树树冠养成后,才能正式投产。

重修剪的茶树剪后虽剩下主枝和1~2级分枝,但因其树冠较小,要进行定型修剪。

台刈后的茶树待树高达30cm以上,选留比较肥壮的枝条3~5根,离地15~20cm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次年和后年,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均在前次修剪的基础上提高15~20cm。茶树经三次定型修剪后,树高达45~60cm,树幅达70~80cm,再经1~2年的轻修剪和留叶采摘,良好的茶树采摘面就可形成。

嫁接后的茶树要进行四次定型修剪,当年进行两次,即嫁接成活后1个月树高达30~40cm,在接穗萌发枝条的最下一个腋芽处,剪去以上部分;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经过2~3月的生长,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基础上,将接穗枝条剪至不定芽萌发处,对不萌发不定芽的接穗,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5~10 cm剪去次生主枝。当茶树高达40~50cm时,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对以不定芽萌发枝为骨干枝的植株,离地面20~30cm处剪去次生枝条,对以腋芽萌发枝为骨干枝的植株,离地面30~40cm处剪去上部枝条。当茶树生长高度达到60cm以上时,进行第四次定型修剪,即在前次修剪的基础上提高10~15cm,用篱剪剪平。

2.4.3 合理采摘 采摘是培养树冠的一项技术措施。在茶树高度未到70 cm,树幅未超过1m时,只能采用打顶养蓬的方法,采高留低,采中留边,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产枝数量。只有当树高、树幅达到开采标准即茶树高度达到80cm,树幅超过1.2m,才可正式投产开采。如果提前开采,势必造成茶树矮小,采摘面不大,单产低,品质差,其树势很快再次衰老,达不到改造目的。

2.4.4 病虫防治 更新改造后的茶树,新生枝叶幼嫩茂盛,抵抗力弱,容易招引各种病虫害。因此要特别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芒市主要茶树害虫有蚜虫、红蜘蛛、小绿叶蝉等,改造后茶树新枝萌发前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杀死越冬害虫。蚜虫和叶蝉类可用2.5%天王星乳剂3000~6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选用灭螨灵3000~4000倍液防治。

改造后的茶树主要病害有芽叶病害和成叶病害。芒市芽叶病害主要防治芽枯病、茶饼病。成叶病害主要防治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以上病害均属真菌类病害,可选择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通过对芒市低产茶园成因的仔细分析,结合芒市茶叶生产现状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具体情况,从2005年起,芒市茶叶技术推广站采取以改树为手段,改园、改土为基础,“三改”后加强肥培管理,合理采摘,及时控制病虫危害等针对性措施对芒市1000hm2低产茶园进行了改造,有效提高了茶叶品质和综合效益,2010年实现茶叶产量7547t、单产69Kg/667m2,分别比改造前的2004年的2730t、单产50Kg/667m2增176%和38%。实践表明,芒市现有茶园增产潜力很大,在发展新茶园的同时改造现有低产茶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进一步加快芒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芒市低产树冠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树冠羞避是什么原理?
芒市总工会:为60名在档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榕树
树冠
晚秋黄梨低产果园改造技术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