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儒标
(西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重庆 400031)
理想信念源于现实,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就其本质性而言,理想信念是一定阶级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国的主流信仰,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变化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可能的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信念是建立在知识和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疑的观念。理想和信念是相互依存的;理想的实现依靠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坚定基于理想的选择,两者同属于精神范畴;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科学信念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们对个体乃至群体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就当前而言,中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最为根本的是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能够经受住各种挑战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坎坷仍能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同时也为爱国主义精神充实了新的内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与所有剥削阶级价值观相对立的价值观,是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价值体系。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信念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和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形势下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充分肯定党的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决定》提出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从其对立面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想信念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当今社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坚定对于这面旗帜、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信念和信心的重要体现与落实;当今,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正为实现这一伟大使命而努力奋斗,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定对我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和从事的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发展的精神实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人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的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坚实的一步。当今,针对时弊我们所进行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党与政府的信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通过这样的“建设”,使人们不论任何时候,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不疑,永不动摇。
每个人都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但精神价值与物质利益并非具有完全的一致性,有时甚至处于激烈的矛盾斗争之中。物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和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马斯洛“五层次需要”理论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具有出现的现实可能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与精神相比而言“物性”的追求更具现实性意义。精神的缺失不会直接威胁到生命的存在,特别是社会提倡的理想信念在大多情况下,往往需要多代人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往往给人一种“与今生无关”的感觉。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正源于人的精神价值与物质功利价值的张力存在。物质的追求源于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自动、自发的而不需要“启发”与“教育”,而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主要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却常常“失落”和“消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离不开物质和功利,离不开现实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我们又必须理智地认识到人生又不纯粹是一个追求功利的过程,人具有理性、具有超越感官享乐的永不休止的对人生意义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利益是人们不断改造物质世界的结果,而精神财富则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物质功利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一方面肯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承认上层建筑、思想、精神对物质世界的能动的反作用。精神价值的追求,既是物质创造的需要,更是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缺乏对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便是畸形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一个人来说,理想信念是自己的精神依托,是战胜各种挫折困难的内在动力。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对内能够明确目标,激励党员士气,鼓舞党员的意志,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协调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提供最为有效的思想保障;对外可以向全民展示政治意图,号召群众、获取民心,从而获得最为广泛的支持。一个政党对理想信念的忠诚程度决定了该政党的生命力。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党面对各种挫折困难而一再“凤凰涅槃”,不像其他政党,一旦发生历史重大变故便立即被淘汰出局,其深层次原因只能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中寻找。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拥有7 000多万的大党,之所以能够经历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 ”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之所以能够调转发展方向实行改革开放,从而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国家的非议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开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靠的就是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今天,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大道上快步前行,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的思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历史已经证实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革命与建设的成败,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形势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二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务必认识到,世界历史新潮流的新特点在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面临主要来自多个方面的挑战。应对种种诱惑和挑战,我们必须要端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态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今天的真正践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前提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它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使每个共产党员能够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全党开展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每个党员自觉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思想理论的每一次创新,必然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引领时代的重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一种理论的真实性和一种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认,它一旦形成,就能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和无穷的力量,鼓舞人的斗志,甚至能够让人们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理想信念是一种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人们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5]从这个角度讲,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着我们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命运。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党和人民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凝聚精神的需要,也是关系我们事业成败的一个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宣传,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动力,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课题。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而是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西方国家以国际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转型双重转型为背景,利用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推行现代化的时机,大力吹捧意识形态的终结,宣扬去意识形态化,以更为隐蔽的形式与途径加强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推进去中国化进程,否定马克思的合法性地位,达到迫使中国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并最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险恶用心。
世上没有平坦的道路,通向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如此。唯有坚定信念,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赢得胜利,也才能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从而真正达到人生的顶点。列宁堪称国际共运史上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典范。多年的革命经历没有摧垮列宁的革命意志,“当时只有列宁一人没有随波逐流,而高举着党性的旗帜,以惊人的耐心和非常的坚韧精神来收集党的零散残部,猛烈攻击工人运动中所有一切反党派别,以非常的勇气和空前的毅力来捍卫党性。”[6]也正源于列宁和其他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进行的坚决斗争,党内的革命力量也才得以保存,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多数派,并于1917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为追求光明、捍卫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也大有人在。毫无疑问,革命壮举的精神支柱就是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7]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党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如果失去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就会在名利面前发生动摇。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长征精神。红军老战士刘明辉将其概括为“对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有着无比坚定和忠诚的崇高精神;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又顾全大局、亲密团结、严守纪律的高尚情操。”[8]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虽然环境极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在于继承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伟大的理想信念必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会激发不懈的追求的上进心,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也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进一步大力开展共产主义和民族独立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起“延安精神”,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这些理想信念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反动政府的强大思想武器。“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13年。宝塔山下,延河岸边,孕育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学习和重视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仍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国内外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变革既给我国发展带来无限活力,也必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领域的矛盾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社会意识领域,必然对人们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产生剧烈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变化及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在考验面前打了败仗,有一小部分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发生了退化,走向了邪路,有的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的蛀虫与罪犯,究其根源在于这些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了问题。这也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在当前变的势在必行。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务必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坚定理想信念是提高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如何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理想是社会主义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使全体人民做到有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育,尤其要加强广大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国幅员广阔,社会体系复杂,怎样才能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纪律治标,理想治本。理想与纪律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真正团结,组织起来也才有力量。没有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中国就会一盘散沙,我国的革命与建设也就不会成功。今天,理想应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无论是在革命时代还是在建设时代,都是鼓舞人民与推动革命与建设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0]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我们还应该结合实际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现阶段中国人民的近期共同理想就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宣传,是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优势。”[11]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最为根本的特点是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历史已经向我们证实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合法性基础。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分不开的。
第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进程,加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力度。当前之所以会出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信仰危机,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必要的信心与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强劲的时代解释力与时代穿透力。为了应对复杂而深刻的国内外环境与来自多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务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不断提升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二,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素质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领导者,党员干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面临艰难抉择的危难时刻,各种主义充斥社会。但是,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社会精英人士拨云见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原因在于,他们具有极强的思辨力,经过科学的分析,理性的辨别,发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最终做出科学的抉择,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第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社会里,思想具有多样性,这也就使多种信仰的存在具有现实可能性。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出,并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广泛传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面临巨大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政治的敏锐性与鉴别力,构筑思想防线,清醒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真正做到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为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务必做到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包容、批判与合理引导,将其合理的成分扩充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之中,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论本性所决定的,更是社会实践本身所要求的。
“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12]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源于社会实践,也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它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并使理想信念趋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到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与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紧跟时代变化的节奏,不断做出调整。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好的办法与传统要坚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避免生搬硬套,理想信念教育务必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要注重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与方法。对于过去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进行理论宣传教育,定期进行组织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好的方法与优良传统,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要很好地继承、发展与运用。同时,以时代背景为依据,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尽最大可能扩大教育的范围,使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向心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渗透。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发挥它们在理想信念教育途径中的作用,在当代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构筑互联网上的思想教育阵地。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对发布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违背的信息,要坚决予以清除,为建设和优化网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由复杂社会现实引发的思想多样性而导致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严峻的历史考验,基于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我们理应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以时代背景为理论依托,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来抓。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在社会实践中务必要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原则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不仅成功指引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并将继续指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乘风破浪,不断前进。党的领导坚持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实践中理想信念的教育与培养,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发掘资源,不断充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扩展理想信念的外延,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好思想、好品德,对基层创造的新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出来加以大力推广,扩充到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之中。充分重视正面典型事例与榜样事迹的宣传教育,将个人理想信念的培养放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让个体与他人和社会融合在一起,脱离社会的理想信念既难以形成,也不具有坚定性。
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与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德治与法治不是两个相互对立体,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想信念涉及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对人的影响与制约,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的自律,而自律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约束,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势必要重视环境的影响。这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极大的警示,由于环境的多变性,单纯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就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怎样才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答案是不容置疑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在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感感染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与强制力。
理想信念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挫折与坎坷,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般而言,理想越远大,实现的过程就越复杂,实现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理想主义的影响,人们所设想的实践往往要比实际需要的时间少得多,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更是如此,当人们热切期待它的到来时,它总是姗姗来迟。所以,要实现理想重新创造未来,就必须具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正确看待理想实现过程的逆境与顺境,理性的认知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明确地认识到坚定信念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6]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8]李开义.理想是永不熄灭的灯塔——访老红军刘明辉[N].云南日报,2006(8).
[9]胡锦涛.胡锦涛总书记论延安精神[J].中华魂,2006(5).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