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内部极化效应下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思考

2012-03-31 08:31何海林武惊涛孙祥龙李国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区域

□文/ 何海林 武惊涛 孙祥龙 王 娜 毛 鑫 李国伟

(西南大学 重庆)

一、问题的提出

“西三角”经济圈(以下简称“西三角”)是以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群为顶点合成一个指向东北的等腰三角形,包括其连接带间的广大区域。川东北经济区(包括达州、广安、南充、遂宁、巴中、广元六个地级市,下辖37 个县市区,面积6.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的14.3%。)恰好位于“西三角”内部,构成“西三角”内部的次级经济区域。

从“西三角”外部看,“西三角”作为我国内陆新的增长极对我国西部产生不同程度的极化和扩散作用。然而,从其内部看,“西三角”区域内部并非同质。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西三角”内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梯度,以成都、重庆、西安为首的城市群处在核心的高梯度上,三大都市圈同时在“西三角”有限的空间内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而“西三角”内部其他外围区域则处在边缘的低梯度上,这使经济发展水平本已严重落后的川东北地区同时面临着来自“西三角”三个方向的极化,无疑加剧了各区域主体对区内有限生产要素的争夺和区域利益的博弈。新形势下,川东北经济区出路何在,复杂的竞争局势对川东北地区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这一切有待深入分析。为此,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探究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的路径不仅有利于川东北地区快速发展,而且有助于“西三角”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西三角”内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分析

在一个区域经济体系中,发展的进程是趋向均衡还是极化取决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二者谁起主导作用。因而,有必要确定现阶段“西三角”三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谁占优势。本文分别把成都市、西安市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以下简称三市)作为“西三角”三极的代表性地域来分析。

从图1 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三市城镇化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成都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0.3%上升到2010年的65.51%;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化率上升最快,提高了17.02 个百分点,达到64.3%;西安城市化水平最高,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8.8%。同时,三市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就业人口均有大幅增加。其中,成都、西安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010年常住人口占各自省份的比重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3.4、1.0 和1.3 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占各自省份比重分别提高了2.68、1.34 和0.8 个百分点。由此可知,三市劳动人口和依附于劳动力的技术要素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富集。此外,三市GDP、人均GDP 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最大,均超过了100%,西安市增幅甚至达到了289.24%,这表明经济活动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向三市集聚。(图1)

综上所述,成都、西安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所代表的都市群是“西三角”内部三大增长极,现阶段三个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的极化效应仍占一定优势。

三、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现状SWOT 分析

本文将川东北经济区视为一个区域主体,从“西三角”内部极化视角下,对川东北地区发展现状进行SWOT 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川东北地区东连重庆,西邻成都平原,南连川南地区,北接汉中谷地和甘肃省,恰好位于“西三角”这个区位三角形中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其中,广元、巴中、达州是川北门户,是连北接南的咽喉,尤其是巴中与成都、西安、重庆三市的空间距离大体相近,构成“西三角”的区位重心;遂宁为蜀地中心城市和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城市;广安、南充地处成渝经济区中部,是连接成渝地区和承东启西的战略要地。

2、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首先,区内矿产、能源、生物和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大,是四川新的能源储备基地。其中,达州天然气远景储量达3.8 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600亿立方米,是继新疆塔里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气田之后全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其次,川东北六市劳动力存量大,人口基数大,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2,397 万人,占四川省常住人口的29.81%,且人口密度较大,除广元市外,其他五市人口密度均高于四川省和陕西省,遂宁市人口密度最高,达651 人/KM2。(表1)从劳动力成本看,2010年川东北六市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均在3 万元以下,普遍低于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因而,川东北六市在“西三角”区域内具有明显的资源比较优势。

3、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较大。“十一五”期间,川东北六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GDP 增速看,2010年六市GDP 总量较2005年有大幅增长,均超过100%。(图2)其中,达州、南充、遂宁三市的GDP 增幅超过了四川省同期增幅。遂宁市增幅最高,达139%,年均增长率为19.1%。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看,六市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广元市增长252%,年均增长28.6%。此外,川东北六市农民人均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有大幅提高,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川东北六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空间逐步扩大,但川东北六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绝对量仍低于四川省同期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川东北地区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表1 2010年川东北六市人口、职工平均工资与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对比表

(二)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的帕累托改进的过程,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10年经济总量看,川东北六市GDP 总量小,仅为四川省的19.4%。从各项指标人均占有看,川东北六市人均GDP除南充外其余五市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巴中市人均GDP 最低,为8,553.6 元,仅为四川省平均的40%。而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水平消费支出上,六市均落后于四川省的平均量。其中,广安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14,754 元,但仍与四川省人均量相差707元;遂宁市人均消费支出最高,为7,580 元,仍低于四川省人均的8,000 元。从城镇化水平看,川东北六市城镇化率普遍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巴中最低,为29.31%,与四川省相差10.87 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趋同,层次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判定区域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程度,可采用结构相似性系数来说明。相似系数介于0~1 之间,系数越大,两地区产业结构越相似。从表2 可见,巴中与川东北其余五市相比,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低,但仍为0.94,这是因为巴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而川东北其余五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均在0.97 以上。达州、南充、广安、遂宁四市间相似系数最高,达0.99。这表明川东北各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度高,存在同构化现象。

从三次产业占比看,除巴中外,其余五市三次产业比均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同时,川东北六市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偏高,均大于20%,巴中最高29.1%,高出四川省同期14.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川东北经济区产业结构层次低,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表2)

3、产业集聚度低,经济增长内生力不足。川东北地区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产业布局分散,集聚度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产业集群载体的工业园区布局分散,集中度较低。川东北工业园区从总数来看较多,2009年达48 个,占四川省的25%。但布局分散,层次较低,多为市、县级工业区,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较少;二是川东北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产业集聚规模较小;三是缺少对川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统一战略规划,各行政区多以各自辖区利益为导向编制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导致聚集效应不明显,不利于资源的整合。此外,川东北地区人口多,但人力资源少,导致区内自主创新力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干中学”,经济增长多依赖于资源开发、外部投资和财政投入,内生增长对经济贡献较小。

表2 四川川东北六市间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比较

(三)机遇分析

1、东部产业大转移浪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是必然趋势,西部目前还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初期阶段,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这无疑为具备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川东北地区注入新的活力。此外,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状况不可能在过去十年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国家仍将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后10年,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资金、技术和产业支持力度,使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新时期,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利的历史机遇。

2、“西三角”经济圈的不断成型。现阶段,“西三角”构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产业、交通和政策基础。川东北经济区作为“西三角”内部的次级经济区域和腹地,必然会伴随着“西三角”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角色变化和地位升级而加快发展。一方面川东北地区可作为“西三角”的“后花园”同时承接来自“西三角”三极和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分享要素梯度推移和经济外溢所带来的好处,壮大自身力量;另一方面川东北地区可以更高的姿态,更广的视角和更远的目光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参与区际分工和协作,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

3、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省级区域发展规划的提出。川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贫困和落后地区。多年来,川东北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帮扶将成为川东北发展的一个重要有利因素。此外,新时期省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宏观规划为川东北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如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川东北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区域协作、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力争将川东北构建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

(四)威胁分析

1、“西三角”内部极化效应下生产要素外流。“西三角”的三极在“西三角”区域内处于中心地位,拥有优越内部环境,对外围的川东北地区必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西三角”内部极化效应下,川东北地区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将更容易转移到成都、重庆、西安三大都市群,造成川东北地区高级生产要素的空洞化。从累积循环因果原理角度看,川东北地区财政投资力将因此而减弱,会进一步陷入人才资源流失,创新能力弱化,资本形成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的困境,区域发展将更加困难。

2、外生型增长路径下“比较利益陷阱”威胁。川东北经济区过去经济增长和承接产业多依赖于自身的外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在区域分工和贸易中,主要依托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输出。这种发展模式虽然符合区情,在一定时期内使本区域得到了一定贸易利益,但从长期看却强化了自身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扩大了同发达区域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差距,易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同时,由于面临资源枯竭、交易条件恶化、收益递减、市场风险等潜在威胁,这种唯比较利益是尊的区域发展路径易走进死胡同。

3、地方利益本位化导致区内协同度低。川东北六市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内外生因素不尽相同,区内各行政主体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区域博弈和利益竞争。一方面在没有统一的“游戏规则”下,各行政主体必然将本辖区利益置于首位,以地区利益为中心,对外具有排他性,甚至会采取非合作博弈手段,阻碍区域协作和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的背景下,行政壁垒、条块分割、“诸侯经济”便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导致该区域市场机制失灵,区域分工弱化,经济联系失衡,加剧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四、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防止“比较利益陷阱”。防止“比较利益陷阱”并不是要忽视区内比较优势,摒弃原来发展基础,而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依托外生禀赋来深化内生增长,以更长远的目光制定区域产业规划,选择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

1、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川东北地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且各有所长,但在区际分工中不能一味以消耗资源和输出初级产品来换取贸易利益,否则,将陷入“比较利益陷阱”。第一,应积极争取承接非资源性产业,优化区内产业结构;第二,开展错位竞争,做大乘数效应。六市应依托各自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和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专业化水平,实施品牌化战略,变输出资源为输出特色深加工产品。具体讲,巴中生物和旅游资源丰富,应着力发展旅游和绿色生态产品加工业,同时凭借地处“西三角”区位重心优势,将来还可以发展物流贸易业;达州、南充应发挥能源资源和交通枢纽优势,重点发展石化、汽配、丝纺、建材、商贸等产业;广元应依托川北门户优势和煤炭、水利资源大力发展物流、能源产业;广安地缘优势明显,重点发展旅游、纺织、食品业;遂宁应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食品和药材等产业。

2、培育产业集群,重视内生增长。新贸易理论认为,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信息共享和技术外溢,并能对区域经济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便是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产业间的贸易,强化内生增长作用。首先,应重视产业集群载体建设,依据产业集群分类和各地区情,六市应建立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产业园区。南充、遂宁应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州、广元、广安应着力发展大企业依托型产业园区,巴中重点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园区。其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培育龙头企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二者兼顾的方针。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壮大规模经济,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中小企业为支撑,优化市场结构,活跃市场竞争,培育企业根植性,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干中学”。

(二)加强区域合作,强化经济联系

1、加强川东北地区内部合作,推进区内一体化进程。现阶段,六市应加快合作步伐,强化经济联系。第一,摒弃地方本位主义思想,消除行政壁垒,构建统一有序的大市场。政府要转变职能,依托宏观调控,构建配套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制秩序,推动企业成为川东北经济合作的主体;第二,以项目合作、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经济活动为纽带促进六市经济协作,推动生产要素在大区内的自由流动;第三,成立川东北区域协作的专门机构,鼓励发展非政府的横向协调组织,共同制定经济区发展战略,协调区际经济纠纷,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体系,推进川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

2、积极融入“西三角”经济圈,构建区域合作“6+3”模式。首先,积极融入“西三角”经济圈,发挥川东北作为“西三角”经济腹地作用。借助“西三角”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和平台效益,川东北各市应主动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强化后发优势;其次,加强省际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川东北毗邻川陕渝的地缘优势,构建次级经济区域合作“6+3”模式,即在川东北六市的基础上外加陕西省的汉中市、甘肃省陇南市和重庆的合川区。以上9 市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且经济发展现状相似,具备合作条件和动机。此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9 市区经济发展和交流互动,更有利于突破行政障碍,打破传统割裂,加强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联系,有效地推进“西三角”内部一体化进程。

(三)完善基础配套,放大“西三角”内部扩散效应

1、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构筑“一环三轴”交通运输网络。川东北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便是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以交通建设为抓手,完善硬件基础设施,打造高效便捷、内通外畅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讲,应加快构筑“一环三轴”的交通运输网络。“一环线”指以南充为中心,由巴中——广元——绵阳——遂宁——广安——达州一线的高速公路及铁路围合成的一个外环圈;“三轴带”指广元——南充——广安,遂宁——南充——达州,遂宁——南充——巴中——汉中三条高速公路及铁路形成的轴带。同时应完善县域等级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缩短区际联系时空距离。

2、完善软件基础配套,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首先,川东北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互联网覆盖范围,提高电脑普及率,打造集金融、贸易、咨询、宣传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其次,优化政府规治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此强化“西三角”内部扩散过程;最后,要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机制,树立包容性人才观,鼓励创新,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

(四)培育次级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在川东北地区内南充市已具备作为区域次级增长极的条件。因此,南充市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速自身发展,发挥其对川东北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川东北各市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两轮驱动作用。要重视中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搞好城镇规划,完善城镇配套,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措施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保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王崇举,吴华安.基于区域合作视角的西三角经济圈规划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兰富钧.四川川东北地区发展思路及战略探析[J].特区经济,2006.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区域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