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茜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重庆 401331)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的重要尝试,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和城市社区相比较,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伴随着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同时包括农村社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但是,当前的农村文化在这四个方面是极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事业管理的缺位,长期以来各省级政府一直把大中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农村。对城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偏差,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且严重缺乏。正如汪洋所言,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总不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同时,由于人才的匮乏,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还缺乏管理,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许多农村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即便在同一区县中,作为城乡示范点的农村社区的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而大多数农村社区的文化设施均比较落后,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农村社区建设从开始筹建和规划,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后期的社区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等,都需要资金的连续性投入。但是目前农村的文化经费缺乏、无保障已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导致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和城市社区文化相比较,仅就文化设施来说,国家每年都会有一些财政资金投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农村能得到的极少。城乡的文化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看,差距依旧明显。从文化投入看,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从公共文化看,2010年,主要服务于农村的1532家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0819.4万册,仅占全国图书总藏量的17.5%;本年新购藏量 400.3万册,占13.5%,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14.8万平方米,占23.9%;总流通人次6287万人次,占19.2%;从演出市场看,2010年全国6864家文艺院团共赴农村演出84.67万场次,农村观众人次5.64亿人次,农村观众人次占全部观众人次的63.7%;从文化市场情况看,2010年县以下文化市场经营单位49897家,仅占20.4%,其中娱乐场所12639家,占14.7%,网吧35247家,占25.1%。在目前投资拉动效益的体制下,①如果政府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那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就必然是滞后的。
社区文化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积极分子甚至离退休文化专业人士,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农耕经济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经济转型的条件下,大部分农村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很难形成老中青年龄梯度,一方面人员老化,一方面参与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之农村原本就缺乏曲艺、歌曲、舞蹈等专业文艺人才,农村文化建设大都以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站为主要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专职从事文化建设工作,更有个别地方把文化机构定性为经营单位,等等。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致使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混淆,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已经逐渐显现,亟待进一步完善。
与经济发展模式一样,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主要是政府主导模式,这样一方面阻碍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生活、生产上的困难普遍高度关注,而有些基层政府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相对不够,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政绩的凸显,忽略了文化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造成了农村社区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时我国农村乡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意识不到自己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集体观念淡薄,对公益文化事业不关心、不热心、不用心。由此可见,几十年来土地承包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步飞跃,现在看来,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也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农村自来就有一种宗法自治的传统,一系列的乡规民约都是建立在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上的,无论是科举取士、民间书院,还是私塾,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传承机制。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种新的城乡二元体制取代了传统教育,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共同推行大一统的国家教育,另一方面乡村的教育被边缘化,农村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根本无法与城市教育相提并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新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农村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差,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现代科技、现代农业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难融入农村生产与社区生活。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政府的事,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也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不少农民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仅仅立足于金钱,集体主义、公德意识淡薄,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不少农民对科学知识的冷漠和麻木,从而就形成了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和生产上的困难,如通村公路、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这些关注和救助都只是局限于经济方面,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方面则相对不够。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没有制定长远的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导致有些社区文化工作严重缺乏场地;另一方面也缺少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导致在农村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和场地等方面无明确的规定,造成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在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观念里,普遍认为“只要农村社区的生产发展了,农民的生活就会富裕起来,就会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他们认为生产、生活是第一位的,文化精神生活是可有可无的。
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管理专职干部、骨干力量普遍比较缺乏。广大农村社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几乎流于形式。有些村虽然建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等,但图书以破旧陈旧书刊居多,科技类读物很少。这些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很多农村干部的民主选举流于形式,都是指派或者选择一些当地德高望重或者是家族势力较大的人为村中的管理人员,而非考察他们的经营、管理、服务能力(是否适合领导村民打理村务)。村干部作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层力量,若没有基本的信息分析能力,则很难提出适时适地的信息传播服务方案,也必将导致各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配合没有力度。一些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文化活动经费短缺,场所设施简陋,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和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正是长期以来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远不如城市,加上农民由于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来源渠道的限制而缺乏有效的自我教育与学习的机会,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我国新时期的社区制度是在原有的街居制(街道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家长制的影响,政府部门仍控制着过多的社会资源,党政体制依然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居民也习惯于听从政府安排,缺乏自身独立意识。加之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导致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电影院(放映场)早就没了,文化站也撤了,民间艺人消失了,民间传统戏曲杂耍也不见了踪影,现存最多的就是扑克、麻将等,“文化下乡”、“送戏到村”乃至“农村图书馆”等也只能热闹一时。由于文化活动形式的单一、内容陈旧无新意、群众受益面窄、教育启发意义不大,可以说,农民群众文明程度有退化趋势。从宏观上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形成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相互比赶的良好局面。从微观上看,农村青年纷纷进城打工,城市丰富刺激的文化与乡村贫瘠的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青年人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主角。
较城市社区文化而言,农村社区文化有其独特的建设方式,除了借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外,更应利用现代的元素改造现状,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物质文化是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是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重要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作为依托。
1.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真正落实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和经费,不断充实和完善农村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作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场所、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这样既可改善政府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有限的局面,又可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形成“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势,只有在这种长期共存的物质利益关系下,才能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共享共用。
2.创新农村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的重点是资金筹措机制的建设。各级基层政府必须加大从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确保农村社区文化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完善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丰富筹资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此外,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利用税收、政策杠杆,引导有条件的、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加大文化消费的投入,构建政府为主,社会和居民为辅的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
精神文化,是指社区居民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精神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核。在现代化文化大背景下,如何让农村居民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1.创新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农民的社区归属感才能调动居民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理念且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创新活动载体,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创新的同时还需注意保留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鼓励继续发展特色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文化因素而忽略了传统因素,而应将地区特有的文化色彩和传统元素加以发扬,使其成为与现代时尚互补的农村社区文化景观。
2.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居民教育与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全面教育,改变思想观念,加强自我教育。尽管制度设计提供了参与渠道,但广大农村总体上仍表现为顺民型的政治文化。公民意见仍停留在街头巷尾,人们懒于或不习惯参与政治活动,政治组织用政策取代了民众的忠诚。农村居民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缺位者。但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多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努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文化新格局,为农民搭建平台,调动农民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增强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科技普及、思想政治及法制教育”等途径来学习先进文化,以提高广大村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农民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法制社会,政府应对农民进行政策和法制教育并给予有效引导,从而培育出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新型农民。开展教育与培训是为了使农民在得到教育的同时,还能树立起自己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意识,进而积极投身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三)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制度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制度文化就是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它既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区文化的保障。
1.创新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停滞不前,农村社区文化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因此,改革农村社区文化管理组织体系是当务之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在干部队伍中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源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两部法律。除了法律之外,现在还有10多个行政法规、40多个部门规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②但总体来看,与教育、卫生、科技和体育等领域相比,文化法制建设的步伐还比较滞后。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文化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部分政策法规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还不到位。所以务必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统筹科、教、文、卫等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
2.健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同时积极选派基层文化干部到城市、发达地区交流考察以及到高校或培训机构等进修学习,提高农村基础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重视发展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应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业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在健全创新机制考评方面,应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还是城市经济的建设,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是因为城乡一体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城市建设需要长期有农村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劳动力(农民工)。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共和国的未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常抓不懈才能出成绩,持之以恒才能见实效。
注:
①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0年全国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3-8(01).
[2]王振海、王义.农村社区制度化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88.
[3]张玉.深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水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
[4]王扬铭.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党史文苑,2007(9).
[5]李昕.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J].新闻传播,2011(3).
[6]刑占军.社区化建设中的农民生活质量研究——以山东省齐河县为例[J].求索,2011(04).
[7]李君如.廉政文化建设:拒腐防变的重要工程[J].求是,2011(03).
[8]滕玉成.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
[9]黄英.生活世界:新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方向[J].党政干部学刊,2010(09).
[10]薛瑞.强化职能 服务基层[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0(08).
[11]门献敏.论农村社区公益化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J].探索,2011(01).
[12]袁方成.“两型”社会: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J].探索,2010(1).
[13]杜漪.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9(8).
[14]朱兴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J].红旗文稿,2009(24).
[15]陈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卓著(深化改革 攻坚克难)[N],人民日报,2012-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