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贤春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湖北 荆州 434020)
学龄前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朱贤春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湖北 荆州 43402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近4年来收治的47例重型颅脑损伤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严密观察患儿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高压症状,加强颅内高压或低压的护理,做好呼吸道管理,控制高热,加强营养,做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患儿安全度过危险期。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神经系统稳定性差,病情变化快,护士应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善于打破惯性思维,对病情具有预见性的判断,才能更及时的发现病情变化,为患儿实施更完善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救治成功率。
学龄前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学龄前儿童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由于小儿颅脑损伤的病情复杂,病情发展较隐匿,如不及时发现并救治,常给患儿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急救意识,了解病情发展过程,对患儿病情有预见性的判断,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患儿赢得抢救时机。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学龄前儿童重型颅脑损伤4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47例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年龄2.2岁。
1.2受伤方式
车祸伤21例,坠落伤19例,摔跌伤6例,殴击伤1例。
1.3损伤程度
硬脑膜外血肿7例,硬脑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挫裂伤10例,颅骨骨折11例(其中颅底骨折2例)。GCS评分≤8分18例,9~12分21例,13~15分8例。
1.4治疗效果
治愈39例,轻残6例,死亡2例。
2.1病情观察
2.1.1 意识的观察 患儿意识障碍程度常可提示病情轻重,护士可通过对话、呼唤患儿姓名等方式初步判断意识,如无反应,可轻捏患儿胸部皮肤,观察患儿对疼痛刺激有无反应。同时观察患儿的哭吵频率、音量、肢体活动、咳嗽反射来判断患儿意识状态。护士应向患儿家属、医生了解患儿受伤方式、受伤时间、着力部位等,并根据患儿CT报告判断患儿目前意识状况与CT结果是否相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若患儿第1次CT检查时间与患儿受伤时间很接近,常不能正确反应患儿当前情况;若患儿第1次CT检查结果为阳性,在检查后6~24h内往往病情会继续加重,因此护士不可盲目根据患儿CT结果判断患儿病情,而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患儿由烦躁转为安静或由安静转为烦躁、大小便失禁等常为意识障碍加深的信号,应引起重视,及时观察并通知医生抢救。本组中1例死亡患儿,为患儿第1次CT距受伤时间近,伤情重,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很快进入深昏迷,致患儿抢救无效死亡。
2.1.2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判断患儿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瞳孔大小、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应等变化。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常因颅内压增高而突然发生脑疝,故瞳孔的观察十分重要。患儿常在被查看瞳孔时哭吵,不合作,或因双眼外展凝视造成观察困难。护士可两人操作,一人分开上下睑,另一个观察,确保观察的准确性。对于后枕部受伤、后颅窝血肿、挫裂伤患儿,发生枕骨大孔疝时呼吸骤停往往先于瞳孔的变化。本组中另1例死亡患儿,因坠落伤致后颅凹血肿,患儿神志呈嗜睡状,因坐起喝水后躺下突发脑疝,抢救无效死亡。
2.1.3 生命体征的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急性期常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小儿的生命体征测量常是护士较难把握的方面。一方面,患儿生命体征受其它操作如穿刺、翻身、吸痰而产生波动,测量生命体征本身亦会对患儿产生影响,造成波动。因此,为患儿测量生命体征时尽量待患儿平静后测量,避免惊扰患儿;另一方面,护士对小儿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欠熟悉,尤其是血压值,造成对测量值的判断不准确。小儿正常的呼吸频率,婴幼儿40次/min,学龄前儿童30次/min,学龄期儿童20次/min。小儿正常脉率的上限值,婴幼儿160次/min,学龄前儿童140次/min,学龄期儿童120次/min。小儿正常血压推算公式为: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mmHg)=2/3×收缩压[1]。护士应对生命体征的正常值非常熟悉,根据患儿年龄测算出正常值,准确判断测量值,及时发现患儿的Cushing反应表现。极少数患儿因颅内出血、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出血或头皮裂伤出血造成血容量减少,出现血压降低、面色口唇苍白、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应及时发现并予输液、输血处理。
2.1.4 颅内高压症状的观察 对于剧烈头痛、突然呕吐、抽搐等应予以足够重视,观察中应特别注意呕吐的程度与频率,注意与回奶、喂养不当、缺水或给液不足引起的频繁呕吐相鉴别[1]。囟门未闭者可通过触摸囟门张力判断颅内压力,若囟门膨隆、骨折处颅骨及脑组织向外膨隆,常为颅内高压的表现。
2.2护理措施
2.2.1 颅内高压或低压的护理 颅内高压患儿常定时使用脱水药,护士应为患儿选择较粗大血管穿刺,尽量使用留置针,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置管,避免反复穿刺损坏血管造成后期穿刺困难。婴幼儿穿刺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头皮静脉,因为头部受伤后穿刺部位受限,穿刺后较难固定,一旦甘露醇渗漏可能造成额部皮肤坏死,损坏患儿容貌。使用甘露醇时应确保剂量准确。输注普通液体时要注意滴速,有条件时可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避免滴注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患儿每日输入的液体、电解质量,应根据年龄、体重进行计算,一般每日每千克体质量,1岁以下90ml,幼儿80ml,儿童50ml。对于循环血量不足患儿,一旦发生休克,首先应以20ml/kg的复方林格液或平衡液作为冲击量快速静脉滴注,再补充相应的失血量。补充血容量期间,尿量最好维持在婴幼儿2ml/(kg·h),儿童1ml/(kg·h)[2]。对于发生脑疝且血压低的患儿,应采取“边脱边补”的方式进行补液。
2.2.2 呼吸道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儿常因呼吸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脑供氧不足,脑水肿,颅内高压进一步加重脑缺氧,造成中枢性呼吸衰竭。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护理过程中,尽量保持患儿侧卧位,以利于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去枕防止患儿颈部过屈。抬高床头,以减轻头部静脉回流,减轻患儿食物返流,保持呼吸通畅。定时更换体位,翻身拍背,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必要时行吸痰处理。发现患儿呼吸节律深度改变,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行呼吸支持,切勿等患儿呼吸衰竭、停止才给予机械辅助呼吸。
2.2.3 控制高热 患儿发生高热时必须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尽量使体温接近或保持正常。患儿发热时首先排除肺炎、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因素,如考虑中枢性高热时往往降温效果不理想。降温方法可采用小儿退热栓、解热剂、物理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冬眠低温疗法。使用降温措施过程中要注意为患儿补充水份,避免大量出汗后虚脱。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冷的刺激反应较为强烈[3],采用物理降温时尽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可采用温水擦浴、冰敷降温等措施。
2.2.4 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早期常因频繁呕吐、昏迷导致进食困难,护士可根据患儿病情,遵医嘱尽早给予营养支持。未昏迷患儿早期应禁食,一旦呕吐好转,病情趋于稳定,应鼓励其进食,以低盐流质为主,避免因饥饿导致的躁动不安。昏迷患儿可予鼻胃管喂食,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2.2.5 患儿安全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儿原则上应进入重症监护室行24h专人监护,但少部分患儿因哭吵厉害,可由其亲属照顾。对于入住重症监护室患儿,应拉上床栏,烦躁和不合作患儿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在排除疼痛、尿潴留、颅内高压等原因后可考虑应用镇静剂,以帮助患儿安静休息,减少脑组织耗氧,避免患儿挣脱输液管道及吸氧管、鼻饲管等。同时,护士应对患儿作好抚慰,减少恐惧感,严格交接班,防止患儿冻伤、发生压疮,发生癫痫等紧急情况应及时处理。对于入住普通病房患儿,护士应向家属作好安全宣教,指导家属通过玩具、画册、音乐等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减少哭吵,同时做好防坠床、防脱管的宣教,帮助患儿安全度过危险期。
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神经系统稳定性差,病情变化快,所以更需要我们进行密切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才能保证患儿安全渡过危险期。作为一名专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善于打破惯性思维,对病情具有预见性的判断,才能更及时的发现病情变化,为患儿实施更完善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儿救治成功率。
[1]雷霆.小儿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2]文翔玲.小儿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华夏医学,2001,14(5):642-643.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编辑]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6.017
R473.6
A
1673-1409(2012)06-R035-03
2012-03-08
朱贤春(1979-),女,湖北公安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