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

2012-03-30 11:55:32包鹰
当代医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活菌双歧黄疸

包鹰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多由于血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1],可引起新生儿肝功能损害、胆红素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故需要尽早治疗。目前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疗效较好,但所需时间较长。据有关文献报道,微生态可干预胆红素[3]。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辅佐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儿科住院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4例(除去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溶血、感染、先天性胆道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极低体重儿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其中女76例,男48例,体重2500~4100g,母乳喂养的90例,人工喂养34例,平均黄疸出现时间为3~8d,入院患儿测血清胆红素均超过255μmol/L。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性别、体重、喂养方式及黄疸出现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根据黄疸程度每天给予8~12h照射;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考虑为溶血者,给予地塞米松0.3~0.5mg/(kg.d),分2次静脉注射;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白蛋白及纠酸治疗,有换血指征者给予换血治疗;病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1/2片,每天3次,温开水溶碎后喂服,共5~7d。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抽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值,治疗3d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值,两组分别统计平均住院时间,并作比较。显效:3d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85μmol/L;有效:4d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102~136μmol/L;无效:5d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204μmol/L。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计算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4.0±1.5)d,对照组(5.0±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较多,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功能发育未完善,肠肝循环的特性造成[4]。当血清T BIL>340umol/L时,未结合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而使神经细胞特别是基底节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因此应早期及有效应用药物降低胆红素,避免神经系统损害。新生儿胆红素有其代谢特点,再加之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在某些疾病及致病因素影响下,新生儿肠道摄入食品不足,肠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均可使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又因葡萄糖醛苷酶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成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物质,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致使胆红素增加[5],黄疸进一步加重。因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其重吸收是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另一方法。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是一种以长双歧杆菌为主,配有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三种非致病活性菌组成,是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改进肠道细菌的平衡,对人体有益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双歧杆菌可通过其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迅速适应环境等特点,口服后能迅速补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改变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可在短时间内建立正常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乳酸和醋酸等降低肠道的pH值,呈酸性,从而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阻止直接胆红素分解为间接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6]。双歧杆菌还可以通过产酸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另外,血液中的脂肪酸能与血竞争胆红素结合位点,使游离胆红素增加,易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双歧杆菌有降低体内脂肪酸的作用。

本资料显示,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为(4.0±1.5)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2±2.5)d,(P<0.05)。这也提示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辅佐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缩短病程,减少住院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且服用方便,口味好,易被新生儿接受,值得推广。

[1]苏晓谦,蒋晓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9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15.

[2]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65-172.

[3]叶嗣颖,黄志华.微生态制剂对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改善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10(5):365.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5-266.

[5]许植芝.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68-70.

[6]夏朝霞.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临床应用与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7,4:44-45.

猜你喜欢
活菌双歧黄疸
鲁晓岚:黄疸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34
运用OD值法快速进行乳酸菌活菌计数的研究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6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16
美沙拉嗪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
食品科学(2013年23期)2013-03-11 18:30:03
抗性淀粉在双歧杆菌作用下的体外降解
食品科学(2013年17期)2013-03-11 18: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