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占旭
1.1 一般资料 统计已在本社区建档登记的586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诊断明确。其中,男368例,女2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8.6岁。一级高血压312例,二级高血压188例,三级高血压86例。所有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吸烟、饮酒、身高、体重、服药等情况均来自体检档案,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58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1)在该人群中实行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该部分病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如减少食盐的摄入、戒烟少酒、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2)实行分级管理,对病人实行动态监测,指导用药和饮食,并将随访管理结果记录入档案册。
1.3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1)行为方式改变情况;(2)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3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行为方式改变情况比较详见表1。为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详见表2。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见表3。
表1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行为方式改变情况比较 [例(%)]
表2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表3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国内高血压患病人数近2亿,而且每年呈上升趋势。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位居所有疾病的死亡率的第一位[1]。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2]1-55,防控高血压任务重大。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起着加重病情的作用[3]。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有:肥胖、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缺少运动、不合理饮食等。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着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2]6-7。
大量饮酒导致高血压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饮酒量与血压水平呈正比,据报道,高血压患者约5%~10%是由饮酒引起的。吸烟会导致高血压。
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高盐饮食使血容量增加,从而血压升高。本文通过社区干预,吸烟人数由122人降为42人,吸烟率由20.82%降为7.2%,中等以上饮酒人数由216人降为65人,饮酒率由36.86%降至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运动对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运动使心肌的兴奋性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扩张,血管弹性增加,增大了血管的管径,丰富了毛细血管,加速了血液循环,从而使血压降低。抗高血压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病的危险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对586例高血压患者的调查发现,患者的遵医行为并不理想,65%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自行减药、停药的行为,直接导致血压的大幅度的波动,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加重了经济负担。文献报到高血压患者的规律服药、间断服药与不服药之间高血压的控制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定期举行高血压病的知识讲座,使患者明确一经确诊为高血压,应尽量早期使用降压药,并且要长期,持之以恒,不可随意停药。本文通过社区健康教育,使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得到了提高。由于干预降低了危险因素,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收缩压、舒张压干预前后均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比观察,完全可以相信社区干预是控制和防治高血压的最经济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高血压的治疗经验也表明,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控制不良生活行为为手段的综合防治模式,是高血压控制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医疗改革,将慢性疾病纳入社区管理的原因所在。通过社区医生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社区干预治疗工作,社区卫生组织机构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1]顾东风,jiang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病患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89.
[2]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本)[S].2005:1-55,6-7.
[3]刘学英,雒陈,云青.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1,17(2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