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英 周玉嫦 赖爱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1]。随着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妇逐渐增多,给孕产妇和家属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科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工作不慎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做好艾滋病感染孕妇的护理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尤为重要。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艾滋病产妇,共有5例,其中剖宫产3例,自然分娩2例。1例为急产,在自然分娩后检测出感染HIV,年龄17~35岁,孕周34~39周,已婚4例,未婚1例,其中4例孕妇均未做常规的产前检查,1例为前置胎盘大出血,在收住入院过程中检测出感染HIV。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房的消毒隔离要求 在普通病区病房位置要求靠边,不与其他病房相邻,并通风向阳。患者要求住单人间,安静舒适。病房内放置专人专用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医疗用品,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病房内有盛装医疗废物何生活垃圾的容器,要求防渗漏并加盖,病房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擦拭2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拖地2次,通风2次,患者出院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手术器械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黄色胶袋密封盛装集中送供应室处理。
1.2.2 住院分娩的护理 (1)分娩时的护理:妊娠合并艾滋病产妇应收入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认真观察产程,耐心讲解分娩知识,对于阴道分娩的产妇,除非有必要的产科指征,否则应避免采用侵袭性操作,如会阴侧切术人工破膜器械助产等,尽量缩短第二产程,使胎儿尽量少接触阴道分泌物、母体血液,减少新生儿被传染的概率。需手术者,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隔离类别和感染疾病的诊断。隔离产房的一切器械、物品应单独固定使用,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胶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分娩后应严格对隔离待产室、隔离分娩室及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2]。(2)分娩后护理:分娩后留在产房观察2h,认真观察宫缩和阴道出血量情况。产妇回病房后观察子宫收缩、阴道出血量及产后小便情况,指导饮食,并指导回奶,减少与婴儿的接触。对产妇进行会阴部伤口护理、进行产后卫生宣教。剖宫产术后病人除按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以外,需按传染病做好消毒隔离及防护工作,护士应按时巡视病房,主动给予生活协助和心理安慰,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情况。保持尿管通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3 新生儿的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要进行阿氏评分,常规体检。正常新生儿按常规护理,人工喂养,24h内注射乙肝疫苗,不能注射卡介苗。新生儿要进行药物阻断,具体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12h内口服NVP(奈韦拉平)0.2mg/kg,然后口服AZT(齐多夫定)4mg/kg,每日2次,连服1周。如果母亲在孕期服药不满4周者,新生儿服AZT需4周[3]。母乳喂养传播的额外风险为7%~22%,人工喂养成为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4]。
1.2.4 职业防护 对全科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护理均安排在最后完成,并相对固定护理人员,护士在操作前要仔细检查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如手指破溃或身体不适时应停止护理此类病人。在手术或接生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穿一次防护衣、戴护目镜和防渗透性口罩、帽子、穿鞋套。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理人员应小心防止注射针头刺伤自己的皮肤。
1.2.5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技术[5]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进行患者、操作者的相关的血液监测。操作者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医疗卫生机构评估和确定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的病毒载量水平。实施定期追踪观察、实施预防性用药。
在我院分娩的5例妊娠合并艾滋病产妇中,1例由于急产,在分娩后才检测出感染HIV,但由于我院护理人员遵循标准性预防原则,自觉落实各种防护措施,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0,医源性感染率为0。同时通过对产妇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及艾滋病卫生知识的宣教,住院期间产妇及家属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护理,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达到预期护理目标,顺利康复出院。
妊娠妇女的HIV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母亲和婴儿的预后均不佳,母婴传播发生率达7%~40%,其发生主要集中在宫内、分娩期及母乳喂养期[6]。目前,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正在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孕妇也在增加。世界每年有250万艾滋病感染妇女分娩,每天有2000名婴儿受感染[7]。如何护理感染艾滋病的孕妇,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如何进行职业防护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HIV感染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妊娠合并HIV感染者也会增加。这对我们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该类患者向外排泄的血液和体液多,护理检查及操作也较多,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职业防护,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关心爱护每一个患者,取得他们的信任,护理好每一位患者,尽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2]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3]望玉芹,白琳.妊娠合并HIV感染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9(1):33.
[4]妮娜.9例妊娠合并HIV感染患者母婴阻断措施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2):189-190.
[5]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1-50.
[6]杨筱袢,李力.妊娠合并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M].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4):226-228.
[7]李莉.1例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妇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