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尚武精神历史变迁研究

2012-03-30 02:53和锡健冯兆丽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纳西族丽江

和锡健,冯兆丽

(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徨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眠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碧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在漫长时期,劳动人民不断创造经济和文化,经过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成为缔造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1〕。从纳西先民为了生存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斗争,到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整个纳西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于民族的心理深层,成为一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长盛不衰的民族精神。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历史变迁的研究,旨在促进纳西民族尚武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纳西族群体和建设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1 结果与分析

1.1尚武精神初期阶段

1.1.1 图腾崇拜曾是尚武精神体现主体 原始时代,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与人与兽的斗争,而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术竞技开始了萌芽〔2〕。纳西族源于河徨地区的古羌人,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看,纳西族的尚勇好武与古羌人的民风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后汉书·西羌传》中说:“河徨间地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从上古到春秋,西羌向东方中原各地迁徙很频繁,主要原因是因为那时原始的西羌部落以射猎为生,居处无定,随野兽迁徙〔3〕。可见,纳西族祖先在原始社会,同样面临着生存竞争。经过长年逐步累积,逐渐产生自觉运用武术技巧的观念,便有了武术意识的萌芽。严酷的生存竞争环境和武术意识的萌芽,促使了纳西族祖先尚武精神的萌芽。此时纳西族祖先的尚武精神基于动物崇拜的崇尚勇武精神的初级形态是原始先民尚处于自然和图腾崇拜阶段时的产物,此时人向自然挑战和征服自然力的意识和勇气都还相当微弱,勇武精神的体现主体是以动物为图腾进行崇拜〔4〕。

1.1.2 尚武精神体现主体由图腾崇拜转为英雄崇拜 原始人群之间开始为争夺食物和领地而发生争斗,男性为争夺女性或女性为挑选男性而产生的性别选择的争斗等。至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氏族之间战争,原始部族之间有组织的战斗,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以及人们战斗意识和战争意识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各种器具的发明和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和掌握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增强了制服野兽的力量和技巧,于是,狩猎业逐渐发达,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手段和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部门,狩猎武器也在实践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勇武精神的体现者也逐渐从猛兽转移到能制服猛兽的人身上,人们开始颂扬那些出色的狩猎手,把他们视为勇猛的武士。

1.2 “狭隘”的个人或本部落利益的尚武精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私有财产也进一步膨胀,部落、部族之间频繁地发生了旨在抢掠土地、财富、牲畜和人口的掠夺性战争和反掠夺的战争,以及基于这些或其它原因的仇杀械斗。纳西先民所崇尚的勇武内涵在战争和仇杀械斗中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崇尚能杀善斗之士。《武士的来历》中有相当多的篇幅着力颂扬这种赋予新内涵的勇武精神,能杀善斗之士作为武士的主体出现。在当时靠武力夺取生产生活资料及进行部族、部落的保卫战、血亲复仇等的历史环境中,这种颂扬战争及好勇斗狠的风尚是与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狭隘的部族意识相吻合的。该阶段纳西先民的崇尚勇武精神,局限于狭义的个人利益或本部落利益。

1.3纳西民族低调隐忍的尚武精神纳西族在隋唐定居于丽江一带后,正好处于西面是藏族(吐蕃地方民族政权)、南面是白族(南诏地方民族政权)、东面是汉族(中央政权)这样一个夹击地带,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纳西族处于这样复杂的民族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其政治行为选择对滇西北的民族政治格局和自身的发展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5〕。纳西族与周边三大势力相比较,明显处于弱势。纳西族为了能够在这三者之间生存,首先要认清形势,发展要把握好方向,在势力的储备上要把握好尺度。否则,随时可能给整个纳西民族带来灭亡的灾难。相反,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给丽江纳西族带来了发展和强大的机会,三股势力都拿丽江作为屏障来保护自己,虽然不允许纳西族太强大,同时又不愿意看到纳西族弱势无力。所以,在特殊时期纳西族抓住机遇,在和周边三大势力和平共处的方针下,纳西族内部加强了经济、文化、军队等实力的储备,积蓄能量,等待机会壮大实力。因此,认为该阶段纳西族尚武精神采取了“自我保护”的方式,对外不加以宣扬纳西族武力的强大,不与周边强大势力进行对抗,在纳西族内部强化尚武精神的具体化。

1.4背倚中央王朝的尚武精神元明以前,虽然在汉文献中记载“牦牛羌”“摩沙夷”是与今之纳西族有渊源关系的古代民族,但其势力相当弱小,远未成为能控制一定范围的政治势力而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6〕。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进攻大理,途经丽江,纳西族首领和字、唆火脱因、塔裹马以及麦良等先后迎降,帮助蒙古军“革囊渡江”,数月后攻克了大理。纳西族首领麦良内附的这一政治行为选择使纳西族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统辖范围,纳西族地区和祖国的政治联系正式确立。纳西族部落首领成为中央王朝的边疆官员,使纳西族从“依江附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的状况中实现了相对统一,在部落的基础上形成民族,产生了族群认同;同时,麦良内附标志着在形成族群认同的同时产生了中国认同,这是纳西族主动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开始,也是纳西族地区得到中央王朝正式承认的开始。明洪武15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得、蓝玉、沐英征战云南,在明军攻克大理之后,丽江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顺,得皇帝所赐“木”姓。洪武16年皇帝又颁旨“授尔子孙世袭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门、镇御蕃鞑”,“封中顺大夫”(文官,明制为正四品)。原来延续父子联名制的纳西族政治首领由此有了汉族的姓氏,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直至雍正元年。从明洪武15年(1382年)至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在木氏土司统治纳西族的341年中,纳西族政治上层基本完成了思想意识上的中国认同进程,并在政治行为上产生了认同中国的积极回应。

背倚中央王朝,维护祖国统一,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元朝以后纳西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前所积蓄的纳西族尚武精神完全爆发,在军事上,他们服从朝廷的调遣,参加各种军事活动。在明代晚期,纳西族区域,向北突破北纬30度,西南已经到兰州,分布面积大约是元代的两倍。木氏土司的用兵和势力扩大,远的达到云南、四川、西藏交界地区的香格里拉、德钦、木里及西藏的芒康一带和四川的巴塘、理塘一带。其辖地达到怒江州、迪庆州范围,面积约占云南面积的六分之一〔7〕。

纳西族在近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下,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在与中华各民族一道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和进行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与其他民族结成了休戚与共的骨肉关系,加深了纳西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的认同,使其中国认同从自发走向自觉。此阶段纳西族尚武精神,在纳西族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形势下和“中国”认同感上升的基础上,从之前局限于保卫纳西族家园的尚武精神,发展成纳西族社会势力中,出现了一些中国的民族精神元素。

1.5改土归流对尚武精神影响改土归流在政治上废除土司的统治,打破土司分散割据的局面,经济上在土司地区实行科田纳粮,变通土司征税为中央王朝直接向土民征收粮赋,以增加经济收入;军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装、收缴土司的武器,以防止地方势力的威胁,加强对地方直接的军事控制〔8〕。

1.5.1 改土归流前后对纳西族尚武性格记载差异在改土归流之前的史书对纳西族的记载多处使用了“少不如意,鸣缸鼓相仇杀”“附险立寨,少不如意,相攻杀,此其故俗也”“勇善厉骑射,挟短刀,少不如意,呜正鼓相仇杀,妇女投物和解,乃罢”等文字,被多数研究者认同为这就是纳西族尚武民族精神的记载。在清王朝以前,统治阶级一律奉行的是汉民族传统“夷夏观”“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观的限制,把少数民族称为“蛮”、“夷”、“胡虏”,信奉的仍然是“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的民族隔离观念〔9〕。所以,认为史书上对于纳西族性格的记载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历史上纳西族民族性格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尚武但不至于像史书记载“少不如意,相攻杀”;其二,由于当时纳西族社会除了统治阶层接受教育,多数纳西族人不曾接受教育,尚武精神可能含有一定的野蛮性〔10〕。

在改土归流之后记载丽江纳西族的汉文献中,少了“相攻杀”、“相仇杀”的文字叙述,取而代之的是“性柔弱”、“生性儒弱”。所以,认为与清王朝推行的儒家“夷夏之辨”、“以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上升,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的民族观有关,此时不再视少数民族为“蛮”、“夷”、“胡虏”,对少数民族的史书记载与以前的王朝具有不同点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把纳西族性格记载为“性柔弱”、“生性儒弱”与纳西族人实际情况可能有差异,因为清朝统治者是满族,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它一方面提升了儒家“夷夏之辨”、“以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但是作为统治者对“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观点,不可能完全赞同,在记载其他少数民族的资料中,把其他少数民族体现得懦弱一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1.5.2 教育的大众化使纳西族人开始文武并举木氏土司极力追求学习汉文化,木氏家族的子弟想尽一切办法学习汉文化,创造出大量的诗作,形成纳西族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作高峰,但在丽江纳西族地区采取的却是一种愚民政策,对文化学习进行垄断,压制老百姓学习汉文化,惟恐老百姓明天下理而反之。直至改土归流后,纳西族民间的教育状况,才有所改变,纳西族的作家文学才从木氏土司的深宅大院,走入中下层人民中,汉文化也才得以在纳西族民间广泛传播,涌现了一大批中下层出身的作家。

到了清朝实施改土归流之后,大肆强迫纳西族人接受儒家文化。以及清朝康熙39年(1700年),建立了丽江府学,从此,受教育的就不仅是土司家族了。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后,丽江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光绪年间,已有3个书院,义学31馆。从改土归流到清末180年间,有许多人登科及第,不少文人的诗文达到较高的造诣。清末民初,废科举,倡新学,丽江知识界,有不少知时识势的人,适应新时代潮流,积极主张学习科学,建立新学,于是在清末光绪31年(1905年),建立了丽江府中学堂(后来改为云南省立第六师范,不久又改为云南省立第三中学),还建立了丽江府高等小学堂。

改土归流使纳西族地区教育面向大众,“礼教”逐渐地把纳西族从过去强悍的民情风尚中纳人封建王朝的伦常道统之下,纳西族人也把外显的尚武精神融合到了文武并举的发展阶段。

1.6坚持跟着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尚武精神1919年,丽江四区傈僳族楚沙扒、阿玉定等人,联合当地纳西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举行了反封建地主的起义。1936年四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北上抗日,长征到达丽江,丽江人民,在离县城数里外的下八河及东元桥,欢迎红军。纳西族和各族人民,积极帮助红军从石鼓到巨甸一带的5个渡口渡过了金沙江。丽江纳西族和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推翻了反动统治,于1949年7月1日建立了人民政权,组织了人民武装。几千名优秀的纳西族和各族儿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组成以纳西族干部战士为主的两个主力团,参加了解放滇西北的斗争,配合南下部队参加了解放西昌的战役。广大纳西族和各族人民,积极捐献钱、粮物资,支援前线,在解放滇西北和川西南的斗争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的头几年,丽江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完成了减租退押、镇反、反霸、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等一系列伟大的民主改革工作,巩固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1961年4月10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以后,纳西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丽江踏上了新的征途。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以后,纳西族坚持跟着党的方针路线前进,特别是1997年丽江经历“2.3”大地震之后,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也受到各族人民的帮助,同时深受国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援助,纳西族人在千百年来蕴含的尚武民族精神支撑下,在大震之后,以不可阻挡之势,迸发出更大的能量,经过近15年的重建和发展,丽江古城不仅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迅速成为了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典范。该阶段纳西族群体的尚武精神充分体现了纳西族群体的高度思想觉悟性和对祖国的忠诚。纳西族现代的尚武精神,是以爱国精神为主导,并努力发展纳西族群体,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的精神。

2 结论

2.1尚武精神始终贯穿整个纳西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纳西族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羌人,纳西族先人为了生存,与野兽斗争,到现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尚武精神始终贯穿着纳西族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2.2尚武精神因社会历史时期不同而各有差异纳西族先人为生存的竞争中萌芽尚武精神;到为了私利而颂扬战争及好勇斗狠的风尚;在强大势力之下“保护自我,积蓄能量”的方针;背倚中央王朝,努力发展纳西族社会势力,尚武精神体现出了一些中国的民族精神元素;改土归流之后的文武并举;到以爱国精神为主导,并努力发展纳西族群体,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的精神。纳西族尚武精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都通过改变自己,寻找到了适应不同年代的尚武精神路线。

2.3尚武精神从“狭隘”小民族思想走向了爱国主义精神境界纳西族先人为生存的竞争、为私利的“狭隘”的尚武精神,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爱国精神为主导,并努力发展纳西族群体,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的精神。

3 建议

3.1整理尚武精神历史资料,促进对本民族尚武精神的了解纳西族尚武历史悠久,但是,对此方面资料的整理,还相对滞后,有待于研究者,加强对该方面历史资料的整理,促进纳西族人对本民族尚武精神的了解。

3.2挖掘具有尚武精神内涵,使尚武精神具体化尚武精神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要真正挖掘尚武精神的内涵,使尚武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体化。

3.3尚武精神与时俱进尚武精神千百年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经为纳西族群体的生存、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从纳西族先民尚武精神的萌芽,到现代尚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转变,说明了尚武精神也要与时俱进,才能让纳西民族常年立于民族之林。

〔1〕方国瑜,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97(1):33.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长寿.氏与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3.

〔4〕杨福泉.纳西族的崇尚勇武精神及其源流探索〔J〕.民族研究,1990(3):79.

〔5〕周俊华.史上纳西族中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7(2):95-96.

〔6〕李劼.元明时期纳西族文化的多重结构〔J〕.云南社会科学,2001(3):73-74.

〔7〕余海波.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展策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3.

〔8〕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32.

〔9〕黄秀蓉.“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J〕.广西民族研究,2007(3):131.

〔10〕和锡健,冯兆丽.“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52):50.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纳西族丽江
丽江三朵节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丽江的荒
叫一声丽江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绽放的丽江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历史与现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