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理论分析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2012-03-29 23:41福州大学福州35010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者政治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08]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理论分析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张彧[福州大学 福州 350108]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遵循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它不仅有目的性、计划性与可设计性,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需依托实践活动,由此做到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同时,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具有效果显现慢的特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为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全面提高教职工素养,重视学生的需要,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渐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调节机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发展趋势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以显性教育方式为主导。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它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1]。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领域,它的开展与实施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理论分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并非主观想象,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一)从哲学角度分析——是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体现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且,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联系观点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其作为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绝非孤立存在,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根据联系的观点与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活动之外的相关要素进行融合和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势必将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从而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的局面。而如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完成,那么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走向僵化。

(二)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是内隐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Arthur Reber通过人工语法实验,证实了内隐学习的存在并界定了它的概念。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2]。内隐学习的研究表明,人的社会认知、人格维度、高级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无不受到内隐学习的影响,而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无意识获得和无意识运用的过程[3]。无意识又称潜意识、下意识或隐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相对于有意识而言,无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对某种事物产生认识或体验,但它并不是“没有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之中,不仅是人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教育者一味地强调条理化,机械化,有意识的外显学习方式,对于蕴藏着巨大潜力的内隐学习和无意识获得忽视了。然而,外显学习是偶尔的、被动的、外在的、费力而对抗的,因而往往是低效的;内隐学习却是经常的、内在的、主动的、省力而非对抗的,因而往往是高效的[4]。因此,教育者应开拓这一潜藏的领域,让学生在优雅美丽、整洁文明的校园中,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去无意识地获得教育者隐藏其中的教育意图,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补充

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具有联动性。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它需要对自身做出及时调整,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是受到外界环境及其发展状况的影响与制约。目前,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开放性与多样性日益增强的社会。因此,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许多方面显得缺乏活力。这就提醒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应固守不变,要因时、因势而变,必须注意运用学习、生活中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才能促使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这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创造了理论氛围。

(四)从青年心理学角度分析——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18~22岁),按我国青年学的划分法,应处于青年中期[5]。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水平比中学生更为成熟,但仍不够稳定。他们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决策、自我实践的愿望。因此,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希望通过切身感受与体会去寻找自认为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由于这种意识的存在,他们对外界信息盲目服从的意识大大减弱,不容易认同和接纳别人的观点与意见。另外,他们敢于向传统进行挑战,喜欢质疑问难,常常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眼光提出问题。针对上述的思想变化特点,如果教育者依然采取昔日的教育手段,墨守陈规,必然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创建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感觉不到“我讲你听”的权威训导,从而在乐于参与中知无不谈,言无不禁,慷慨陈情,接受真理,这恰恰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

(五)从品德心理学角度分析——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基本规律的体现

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根据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别人、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的判断和评价。道德情感指的是一个人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它是使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对道德行为具有调控作用。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精神。它不仅使个人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还帮助抵御那些与自己理想不相符合但有诱惑力的因素。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做出的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外部反应活动,是行为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行为。由此可知,人品德的发展不能仅靠知识的掌握就能实现,纯粹的知识教育只能让学生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只有以上四要素平衡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德和完整人格的人。这就需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创设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提高知行转化的自觉性。

二、正确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调的几个重要问题

隐性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概念,要想清楚地认识与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搞清它的理论基础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和澄清。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可设计性

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区别在于,显性教育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而支配自己有意识地接受教育内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将自己的教育目的隐蔽起来,不向人公开,特别是不向受教育的人公开,否则就不能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目标[6]。它往往将目的与计划融入到学生的文化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无反感和积极的参与中无意识的接受教育内容。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虽主观上未感知到教育目的与计划的存在,但目的与计划肯定是客观存在的。除此之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可设计性。比如,对于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保护环境、爱国爱校、文明礼仪等道德品质设计安排,并融入其中,发挥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实体与非实体两种存在方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和施加影响,属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没有显性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外在形式,是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巧妙地隐蔽在各种学习活动与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和理解教育内容。因此,它必须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否则,就如离开水的船,难以航行。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应辩证统一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两者辩证统一。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所以展现的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灵活性、愉悦性等特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新颖的形式往往更受学生的关注与青睐,对内容的接受与理解有极大的帮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育者绝不能仅以学生的喜好为选择形式的标准。如果只注意了形式上的吸引力,而忽略了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及方向性,则只能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目前,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克服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逆反心理,所以出现了一种以“隐”代“显”的思想倾向,但实际工作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可被完全替代。因为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领域有其自身的教育优势。对于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的道德原理、知识与概念,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正确区分,就应使用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法。而对于需要学生内心体验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理性或非逻辑性内容,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合适。理论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产生,人的意志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景与条件让学生去感悟和锻炼,因此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有极大的帮助。

(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直述观点、答疑释惑,效果立竿见影。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运用行为暗示、情境熏陶、情感感染等方法,在学生没有感到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影响。这种影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显现,需要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没有长期的、充分的量的积累,受教育者情感、认识、意志、行为等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7]。另外,这些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深入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反复渗透,切不能急于求成。

三、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适应了社会发展、高校改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沃土”。作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做到:

(一)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养

“相对孩子来说,‘成人集团’是他们的示范集团。如果成年人是不讲诚信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那么,要让孩子相信、接受诚信的原则,适度地、道德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则变得十分困难”。[8]因此,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一切工作和所有环节中,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正确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中都能通过隐性思想教育方式的渗透,获得人生感悟。

其次,因为教职工的态度、素质、知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所以提高他们的素养必不可少。试想如果教职工没有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又如何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施加有利影响。因此,高校应通过学习、评比、考核、竞赛等活动帮助教职工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培养教职工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精神,不断提高其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并要求教职工做到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大方,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资格面对学生,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目前,世界正处于急剧发展的时期,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形势下,创新是一切工作得以突破、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灵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只有教育者跟上时代步伐,结合现实,不断发现新的形式,才能突破陈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否则,就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丧失了它应有的吸引力。

在创新工作中,第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互动。网络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网上学习、网上论坛、网上咨询、微博等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形式,在与学生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第二、教育者可以将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等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在博客、飞信、QQ空间中,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三、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技能培训、实习环节中,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接触社会,树立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精神。第四、以提供服务的形式开展思想疏导。如在心理、法律及就业咨询中,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出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建议。第五、运用适当的奖惩措施,在校园中形成积极的道德舆论,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标准塑造自己,纠正错误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

需要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人的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有机体内部及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的反映,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往往可以通过外显方式而为别人间接认识到[9]。需要不但是人的固有属性,而且是人思想动机和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原动力。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0]因此,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但有物质需要,更有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但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要摆脱这种局面,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聊天,民意测验,问卷调查等途径不断掌握、更新学生的需要信息。另外,要结合学生需要,设计实践活动。如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满足学生与教育者平等交流的需要;再如,让学生加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在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满足他们民主参与的需要。只有这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四)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调节机制

反馈与调节机制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该机制可以时时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活动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都需要而且必须从不断反馈的信息中得到说明和体现。其次,反馈调节的结果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各种活动是否有效,学生能否进一步接受,要从反馈中得到评价。通过对整个过程反馈信息的整理,找出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另外,为了完善该机制,充分发挥它的效用,教育者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学生中以班或宿舍为单位设置信息员。因为在隐性思想教育中,信息员既是亲身参与者,也是反馈者。他不但可以将自己的真切感受反馈给教育者,而且更容易收集掌握周边同学的思想变化,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若反馈信息积极有利,则实践活动应沿着原定的方向继续进行;若反馈信息消极不利,则活动有可能已偏离方向,教育者应做出及时调整。另一方面,除了语言反馈外,教育者作为反馈调节机制的主导者和信息中心,还应注意非语言反馈信息。如在校园活动中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细微行为、动作的变化,来捕捉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必须重视信息的差异性。每位大学生由于个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思想反应和出现的思想问题也千差万别。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爱表现自我,有的则比较内敛含蓄,因此,反馈信息肯定有所不同。所以,教育者应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利用鼓励性的语言、氛围上的调控等手段,使所有学生都融入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从中获益。

[1]白显良.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1): 18-20.

[2]REBER A S.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o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0.

[3]庄可.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7, (1): 16-17.

[4]彭小兰, 童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 2009, (3): 140-143.

[5]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11): 31-41.

[6]陈胜利.在新形势下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10): 80-81.

[7]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9): 14-17.

[8]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7): 19-21.

[9]陈大柔, 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76.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86.

Universities Hidden Diver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eflection

ZHANG Yu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The proposed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llows the law of the philosophy,education, psycholog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It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will,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the slow effects appearance.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 full idea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future work,comprehensiv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feedback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hidde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etical analysis;development trends

G641

A

1008-8105(2012)03-0105-05

2011−09−28

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A09345S).

张彧(1979−)女,硕士,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部教师.

编辑 张 莉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