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以推进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增强成都城市文化软实力
□刘善虎戴钢书[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及相互关系入手,认为文化产业重在产业,城市文化软实力重在城市,他们分别属于不同范畴。文化产业把城市当作施展作为的空间,城市把文化产业当作载体而腾飞。总结并概括了成都文化产业近10年的发展与8项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分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精品、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文化产业意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项加快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文化产业;城市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科学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各个城市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文明之城、品质之城”的方向目标和重要突破口,因之,以推进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成都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重要推手。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反思与升华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文化产业在过去是一个被批判的概念。在上个世纪早期,文化产业是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加以批判的时候提出来的。在总体上是为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服务的。我们今天接受这个概念,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挣脱思想上、政治上、认识上枷锁的过程,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学术界、理论界、产业界以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如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创意学等多学科,就文化的意识生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旋律与多样化、引导功能与娱乐功能、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诸多问题,从社会、理论、经济、产业、学科进行了深入讨论与探索。这实际上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反思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模式、制度、成效中批判吸收借鉴颇多,这当中包括美国的版权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德国文化经济产业、法国的文化遗产产业、日本的内容产业等等。在这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长时间反思与升华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双重属性,即文化既有精神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从而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了两者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基于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名称的成立,对它的内涵的界定就顺理成章了。文化部在2003年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正式和权威的界定,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3]。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具有精神属性。基于这一属性,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要体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要求,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由文化事业所建构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及影响力所共同形成的,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4]。这种文化软实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无形有质”的精神动力、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全面高深的智力支撑。它能扩大城市的外在影响,传播城市的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根本区别。首先这两个概念的上位概念相同。他们的上位概念都是文化,这表明这两个概念同宗。其次这两个概念的下位概念也相同。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现的也是文化生产力的水平,他们的落脚点相同。第三,这两个概念具有的功能大部分重合。文化产业具有精神属性,有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这二者之间存在功能重合。但这两个概念毕竟不是一回事。文化产业重在产业,城市文化软实力重在城市,他们分别属于不同范畴。文化产业把城市当作施展作为的空间,城市把文化产业当作载体而腾飞。
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文化产业理念上的飞跃,由此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已经从边缘化的理论概念上升成为我国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2000年,十五规划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的提法。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出现文化生产力。2007年,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2010年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2011年文化部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5年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中国社会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观念、认识的巨大提升,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近5个百分点;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度高于同期GDP的现价年均增长速度[5]。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2.5%。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6]。应当说中国文化产业交付的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5]。
在全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成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的进步也是相当显著的,实现了从起步到加速的转变。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到了2006年,成都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步伐明显。据成都市统计局数据,2006年至2009年,除去因汶川大地震影响巨大的2008年,其余三年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分别为320.17亿元、382.97亿元、529.13亿元,增幅分别18.3%、19.6%、21.2%,均超过18%,平均超过当年全市GDP增幅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两项指示均超过3%[7]。高出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75%的比重。
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硬件支撑。尽管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成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创阶段。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成都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都经济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应该看到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成都文化软实方面切实存在的后劲:
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正逐步提高。成都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不多,绝大多数文化企业是中小企业。文化企业是以内容创意作为立企之本。中小企业内容创意的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正逐步提高。
二是文化精品在打造之中。成都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近年是有成效的,但在文化产业产品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价值链的延伸上还有相当的潜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成都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在打造之中,许多产品在文化原形的基础上,创意和创新正在加强。
三是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空间大。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资源。这使得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有很大空问。成都是中国旅游城市,成都正在朝着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前进。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正走向自觉。成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逐步清晰起来,一个统筹全市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在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纳入市委市政府的视野中。
五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成长加快。经营人才在将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中处于关键地位。成都文化经营人才缺乏的状况有了初步改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成长在文化产业中正脱颖而出。
六是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正在形成完善中。一些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具体的政策规定在实践中趋于完善。
七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瓶颈舒缓。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在克服现行文化投融资体制政府为主的弊端基础上,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社会融资在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方面开始起步。
八是文化产业意识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意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提高、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现实社会中文化只是意识形态,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的认识正在扭转,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权力和软竞争力的意识在一部分民众中开始形成,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文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前沿性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
上述成就与有利条件,为加快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观全球,文化产业当今已成为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各有特色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如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日本的动漫业,德、法的出版业,英国的音像业,美国的影视业与传媒业等在世界市场上独霸一方,成为了这些国家提升自己国际竞争力拉动外贸出口的王牌。这是源于韩流引发了人们心中的浪漫情节,日本漫画满足了现代人对童真的向往,德、法的出版业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情趣,英国的音像业适合了大众的审美口味,美国“快餐”文化解决了都市生活快节奏带来的难题。所以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时,首要的是为中国文化找到一个基本诉求,结合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文化产业的诉求应是和谐、健康、向上。
现代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如何在这个产业体系中找准成都城市特色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8]这为成都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成都东区的音乐创意产业是成都的特色文化产业,它以原某国企20万平方米大跨度、高空间的工业旧厂房为文化底蕴和建筑优势,打造音乐产业高度聚焦发展、明星资源汇聚、多元文化互动和新媒体产业接入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这一园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音乐为核心主题,融汇国际、时尚、经典元素的多元文化体验街区和音乐骨干产业集聚园。
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辅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成都市文化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需要社会各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8]在成都市“两馆一站”建设、“国际非遗博览园”建设、民办博物馆“一中心三聚落”中,政府投入、市场机制、企业投入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8]在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文化品牌,深入打造“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认真办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意成都”等活动中,抓住核心技术的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提高自主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分量,以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课题为基础,在文化发展中提高出版、印刷等多维方向上的一起进步,不管是从技术设备还是创作理念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整体上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 2010-07-24(1).
[2]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11-11].http://www.sjs.gov.cn/tzsjs/yhzc/57360_4.shtml.
[3]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EB/OL].[2011-11-1].http://www.stats.gov.cn/tjbz/t20040518_402369832.htm.
[4]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 2011, (2): 83-85.
[5]郑万通.文化产业发展受到立法滞后制约[EB/OL].[2011-01-08].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10108/1013922252 0.shtml.
[6]国家统计局.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1052亿元[EB/OL].[2011-09-16].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916_402754453.htm.
[7]朱树喜.辉煌“十一五” 成都文化大跨越[N].成都日报, 2011-01-26(08).
[8]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 ent_1978202.htm.
Propell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engdu,Strengthening the Urban Soft Power of Chengdu
LIU Shan-hu DAI Gang-sh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he soft power of urb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power China.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urban culture soft power, 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the culture industry should focus on industry and the urban soft power on city,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category.The city is a cultural spac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carrier of urba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summarizes 8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Chengdu cultural industry in 10 years, including the core competitive force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 of quality, 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alent of cultural industry,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financing system and culture industr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4 strategi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engdu.
cultural industry;city culture;soft power
G12
A
1008-8105(2012)03-0086-04
2011−11−20
2009年成都市社科院课题“提升成都市文化软实力研究”.
刘善虎(1989−)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戴钢书(1954−)男,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
编辑 张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