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伏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
为了应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一系列颇具挑战性的绿色发展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指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指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4大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等。上述指标均是约束性的硬指标,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现实和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国家意志。“十二五”规划向世界昭告:我国将进入一个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确保上述诸多绿色发展指标的实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已经或正在研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包括:上述指标在地方政府、企业层面的分解、落实;建立或进一步完善上述指标的统计、考核、监测体系;组织开展地区、城市、城镇、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试点;研究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探索建立碳/节能量交易市场、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培育和扶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大工程等。可以预期的是,在多种强力政策的共同驱动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将逐步加快步伐。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诸多绿色发展重大举措中,电力需求侧管理位列其中。在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背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具有较以往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我国绿色发展战略中,其重要地位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电力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和重大保障。提升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有2条基本途径:一是保持电力工业的适当超前发展;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两者不可偏废。“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固然缘于该时期电力工业的超常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施行。事实上,“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抗击自然灾害、平衡电力电量、提高电网负荷率、促进节能减排、确保电网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可观的节能、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特别是电力供需缺口主要靠有序用电措施得到了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的关键期,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对电力连续可靠供应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企业和居民的用电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然而,考虑到煤电价格矛盾导致火电项目建设放缓、核电发展的不确定性、电源结构性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十二五”期间电力建设对进一步提升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的效用预期将较“十一五”时期为弱,电力供需形势不容乐观。事实上,2011年全国共有20多个地区不得不采取了限电措施,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约2 500万kW,为近年来较为严峻的一年。据有关机构分析预测,倘若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2012年和2013年电力供需形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可能分别高达5 000万kW和7 000万kW。面对这一电力供需形势,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升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较为现实可行的选择是较多地寄希望于深入挖掘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潜力,有效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仅是进一步提升电力供需平衡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可能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工业经济的绿色转型。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有序用电方案,基于用电企业所属产业范畴、用电效率指标的高低等,对其用电合理实施有保有限,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属于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的企业用电,另一方面依法限制高耗电落后企业的用电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工业经济的绿色转型。
(2)促进用电企业的绿色发展。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应用,为用电企业提供用电效益评估、负荷分析与优化决策、节电方案决策等多种决策支持和服务,有效引导和促进用电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挖掘电力电量节约潜力,提高用电管理水平,加快自身的绿色发展。
(3)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加快发展。2011年,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备案资格、从事专业或综合节电业务的节能服务公司数目超过500家,实现总产值估计在50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约10万人。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可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有效的节电服务市场需求,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加快发展,引领节能环保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绿色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资源节约和减排任务艰巨。以节能为例,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指标是16%,表观上低于“十一五”期间的20%节能指标,但实际上更具挑战性。
首先,尽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政府从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系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GDP年均增长率7%的预期性经济发展指标,但从31个省级“十二五”规划看,各地方政府提出的本地区年均经济增长指标无一例外地高于7%。除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外,其它25个省级地区的指标值均为2位数。这表明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追求高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强烈,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里全国需要完成的定比绝对节能量比“十一五”期间更多,高达8亿tce左右。
其次,“十二五”期间常规技术节能潜力的挖掘空间较“十一五”期间有所缩小、技术节能的难度加大。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资源节约和减排面临的形势严峻,要实现既定的资源节约和减排目标,需要建立综合性保障体系,尤其需要针对重大资源节约和减排潜力之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过硬措施。
国内外实践表明,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措施,既可以节约电量和电力、减少污染物排放,还可以相应地节水、节地、节材,具有多重资源节约、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测算表明:建成1 000万kW的能效电厂,每年可相应节电约1 700万tce、节水1.22亿m3、节地300万m2、节约钢材150万t、节约水泥300万t(钢材、水泥节约还可相应地节约铁路、公路运力),可实现年节电效益300多亿元,避免电力建设投资800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 600万t,同时还可以年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10多万t。
尽管“十一五”时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潜力仍然巨大。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电量节约潜力约为6 000亿kWh。如果这一潜力能得到及时、有效和深入挖掘,对实现“十二五”规划节能目标的潜在贡献率在20%左右。同时,我国幅员广阔,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各地电网负荷特性差异很大。例如:广东省日最高负荷一般出现在晚19:00左右,而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最高负荷要推迟1 h左右,错峰潜力明显。近年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夏季空调用电持续攀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空调负荷已占当地电力负荷的40%左右,电网短时间的尖峰负荷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我国削峰填谷、电力节约的潜力空间极大,“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节约资源潜力估计约为2亿kW。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目前,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及地区分解落实方案,探索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实行预警调控。这意味着能源/电力敞量供应、以需定供的时代将渐行渐远,供需形势将发生微妙而深刻的新变化。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质是:国家试图通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将经济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而将经济发展速度放在次要地位,合理调整经济发展的内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尽管“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但由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等同于控制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企业的扩张规模,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巨大博弈,同时考虑到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能源消费统计、监测基础薄弱的现实,在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是我们面临的极大考验。
在诸多品种的能源消费中,地区、企业的电力消费统计是最透明、最直观、最具可信度的,因而电能利用的经济效率是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的,而且电力消费可实现实时计量、实时监测。同时,国家和地区电力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例如:2010年全国电力与能源消费总量之比为40.25%,因此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用电企业主要用电节点和重要用电设备上安装监测仪表,可实现对地区及其辖区内企业用电量、用电效率的实时采集、监测、分析,从而为各地区和国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行能源消费预警调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故此,全面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建设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为政府部门破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题提供急需的得力抓手。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将逐步加快步伐。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国家提出的诸多绿色发展重大举措之一,必将在我国绿色发展战略中发挥其重要作用。鉴于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潜力巨大,全面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入挖掘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潜力,是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无悔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