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定位

2012-03-29 12:10
关键词:技术类服装设计服装

谢 良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是服装创新设计链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类课程通常由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工艺等专业课程构成。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类课程在先进国家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但是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却长期身份边缘,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的短板,由此严重地影响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拙文以沿海地区高校的视角,研讨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定位。

一、行业需要掌握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的设计人才

服装行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柱行业之一,30年来,位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福建省服装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历经外销市场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OEM”贴牌加工、“ODM”设计贴牌加工以及内销市场的加工批发、自创品牌批发、自创品牌加盟营销等几个标志性的发展阶段,极短的时间内便从半机械化手工业发展形成了现代制造业、商贸业的行业形态,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服装产销基地,现有服装企业2 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以上,年产值近1 000亿元,2009年产销位居全国第四、出口交货值位居全省各行业第二、纯创汇率高居全省各行业第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

行业形态的升级产生了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强烈需求,给服装院校、专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服装行业又是个纯民营、全开放、竞争高度激烈的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甚高,尤其是对以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甚高,这对服装院校、专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行业对服装设计师需求高涨的形势,从服装院校、专业一方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当前,服装行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全面通识、实践技能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因为从高端岗位而言,在服装公司的实际运作中,服装产品的设计通常都是设计团队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合格的设计师往往是设计团队的领导者(例如主管设计师、设计总监等岗位),必须对设计团队内从流行预测、市场调研、产品企划、设计构思、制版、样衣制作乃至展示、走秀、订单等等工序起到统领协调的作用,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序的知识与技能,就难以与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产生专业化的共同语言,难以专业化地探讨沟通,结果往往会徒生隔阂,事倍功半,甚至被迫走人;而成功的设计师则是靠自身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专业属性的亲和力和领导力,将上述工序像珠子一样串连起来,整合成价值倍增的“项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就低端岗位而言,目前初出校门的新手多数是从设计助理这一岗位切入自身的职业生涯,这一岗位首先考验新手的生存力、执行力,其次考验其创新力、发展力,掌握了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的设计助理在这样的岗位上多数可以如鱼得水,迅速地适应职业的要求,运用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所蕴涵的专业亲和力,在与上下游工序(例如物料、制版、样衣)良好的沟通配合中完成好自身的设计工作,必要时甚至可以代理制版师的职能;而缺失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者则往往与上下游工序格格不入、矛盾百出,从而丧失专业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创新力、发展力就形同于空中楼阁,最终的出路一般只有两条:走人或改行。

由此可见,无论是设计高手、老手,还是新手,掌握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对于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生涯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是服装设计的语言之一

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是服装设计的重要语言之一。服装设计师是创造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职业,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排序先后,依照不同的设计定位和品牌定位可以互换。就整体而言,服装的审美价值是由色彩美、款式美、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等共同构成的。其中款式美要完全依托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才能实现,材质美要通过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而工艺美更需要在好的造型设计(即好的版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由此,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就成为联系二维的设计效果图到三维的设计样衣之间最重要的、甚至于是唯一的媒介。从设计的角度而言,只有熟练掌握了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才能在服装设计效果图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服装的造型美和工艺美的元素,这是单纯的绘画训练和创意想象力训练(在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两种训练都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无法达到的。

我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肇达先生亲笔设计的时装效果图极尽艺术表现、大气、夸张、变形之能事,极具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却又能对后续的制版、工艺等技术作业作出前瞻性的指引,并以对其表现力的充分了解而规范着其技术路径与工艺标准,平衡着艺术与技术的各自诉求[3]。看似飘逸的、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的笔触、线条,无不暗指着服装造型设计的结构线、款式线、褶裥、飞边、花饰、服饰材质等等所有相关于服装设计版型化、工艺化、物质化的审美元素。如果不是深谙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如果不是将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融入脑海,融入时装效果图的绘画技法之中,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综合的表现力的。

服装设计事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年轻的事业,第一代设计师目前大多数正当壮年。从先进国家的先例来看,服装设计师这一职业属于“乔木”型的职业,相对于“灌木”型职业、“草坪”型职业,“乔木”型职业更适宜于工作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往往使从业者越老越香,而经验纯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把服装设计与服装造型设计“玩”得不分彼此、天衣无缝,在欧美国家,这样的老设计师不胜枚举。

但是国内挺年轻的设计师改行却时有所见,究其何故?谓曰:感觉大脑快被榨干了。同样的职业为什么有人越老越香,始终保持着引领时尚的创新力;有人却感到只有付出,无法积累,才思枯竭?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常是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的缺失!一些仅仅拥有时装画技法的新手,有可能因某种机遇而暂时立足于服装设计师或设计助理的职位,但是缺失了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这一重要的设计语言,无异于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职位上表演单腿“金鸡独立”,试问谁人有能耐坚持长久呢?

三、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正确定位

在我国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内,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类的课程通常被划分为实践技能类的课程。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属于艺术设计专业旗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生源来自于美术高考;少数是属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旗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其生源亦来自于美术高考。在上述的两种专业环境下,实践技能类的课程不免受到至少来自两个方向的困扰。

其一为“高职化”的困扰。高校本科学生应该读书、还是掌握实践动手技能?在一些“教育家”看来,强调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强调实践动手技能的培养,就会把本科办成高职,实践技能类课程往往被视为矮化本科院校形象的罪魁。

其二为“工匠化”的困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创意为主、还是实践技能为主?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强调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就会把艺术设计专业“工匠化”,实践技能类课程往往被视为把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工匠化的罪魁。

对于第一种困扰,作为地方性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是属于教学型或教学实践型[1]的,是为区域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尤其是服装设计专业必须为区域服装行业培养输送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这就需要下功夫解决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这类“相结合”的问题只能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不摆脱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善于应试、却拙于实践动手”的窠臼,谈何培养输送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呢?

对于第二种困扰,可以用很艺术的雕塑专业进行类比,雕塑与服装设计的相似之处是同属于立体的造物艺术形式,其创意过程与实践技能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一个合格的雕塑家绝不可能只会画雕塑草图、设计图,而将立体的造物过程全由他人完成,因为许多创意是在造物的过程中萌发并且实施的;服装设计师亦是同理。因此,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类课程至少与雕塑专业的泥塑课程同等重要。事实上,诸如服装造型创意、材质创意以及工艺创意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才能领悟、掌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由此可见,不应该把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类课程仅仅视为技术类、实践技能类课程,而应该将其纳入服装设计类课程,与服装设计课紧密结合地进行教学,相应地,教师应当具备“艺工结合”的双重素质,才能有效地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这一点已属于另一课题了,将另文探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造型设计与技术是服装设计的语言之一,与服装设计类课程同等重要,是当前服装设计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的关键。但要从实践上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存在传统文化观念上、教学科研业绩评价标准上、管理机制上的诸多难题,有待于在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解决。

[1]李俊,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研究[J].纺织教育,2006,(6):26-31.

[2]福建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2009年1—11月份福建省纺织服装生产销售情况[EB/OL].http://www.fga.org.cn/newsshow.asp?id=5&tid=230,2009-12-30.

[3]张肇达.张肇达时装效果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技术类服装设计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技术类工程项目营销策略研究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